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泉州市紅火蟻的發生危害與綜合防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紅火蟻是收錄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最具破壞力的外來入侵有害生物之一。泉州市自2007年發生紅火蟻疫情后,及時開展疫情普查、加強監測,采取科學防控措施,有效抑制紅火蟻疫情的擴展。通過對泉州市紅火蟻進行普查監測,分析紅火蟻的生活習性、發生規律及危害特點,從加強植物檢疫、開展普查監測和藥劑防治方面提出紅火蟻的綜合防控措施。
  關鍵詞:紅火蟻;危害;監測;綜合防控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9.02.013
  Abstract: Red fire ant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invasive alien pests included in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Sin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d fire ant epidemic in 2007, Quanzhou had carried out timely epidemic survey, strengthened surveillance, adopted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expansion of the red fire ant epidemic.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monitoring of red fire ant in Quanzhou City, the living habits,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red fire ant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plant quarantine, carrying out census monitoring and chemical control.
  Key words: Red fire ant; Damage; Monitor; Comprehensive control
  紅火蟻是收錄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最具破壞力的外來入侵有害生物之一,破壞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公共設施及人體健康[1-5]。紅火蟻原分布于南美洲的一些國家,在20世紀30年代傳入美國,2001年由于裝貨柜箱的載入和草皮調運從美國傳到中國臺灣,再傳入廣東,從而蔓延到國內各個地方,泉州市自2007年9月在晉江市內坑鎮廢塑料場發生紅火蟻疫情以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多方調集力量、資金,全面開展疫情普查、加強監測,及時掌握疫情動態;加強群眾防控技術培訓,推動地毯式的撲殺行動,疫情得到有效控,取得預期防治效果。現將紅火蟻發生為害特點與綜合防控措施總結如下。
  1 普查監測情況
  1.1 普查監測結果
  紅火蟻疫情確認后,泉州市立即組織開展普查,對可能存在疫情的花場、草坪、園藝場、廢品收購站,特別是近年來種植的草坪進行全面普查。2010年首次在市區城東街道西福社區發現紅火蟻,2013年在泉州市農業學校也發現了紅火蟻。近5年來,每年于4月至5月、9月至10月開展2次普查,并進行監測,共普查草坪、綠地、苗圃地、塘邊草地代表面積4148.328 萬hm2,紅火蟻發生面積838.176 萬hm2、蟻巢67611個。從調查情況看,紅火蟻多數發生于近年新建的綠地區域,主要是種植了攜帶有紅火蟻的苗木、草皮。
  1.2 來源分析
  近幾年正是泉州市工業、房地產開發、綠地建設、交通道路建設、農村改造等快速發展時期。泉州市多次在新建綠地上發現紅火蟻疫情,主要原因是引種攜帶了疫情的種苗及草皮。當前在城市園林施工建設過程中,對外來入侵有害生物防范不足,忽視植物檢疫,引種的花卉苗木、草皮很可能攜帶危險性有害生物(其中包括紅火蟻)。紅火蟻繁殖速度很快,有些綠地剛建好就出現疫情,加上檢疫監督管理未能及時到位,當發現疫情時往往已經大范圍擴散,導致防控難度大大增加。
  2 生活習性及危害特點
  2.1 生活習性
  紅火蟻為蟻科,火蟻屬,社會性昆蟲,筑巢群居,蟻巢出口處泥沙堆積形成明顯突起的“蟻丘”。成熟的蟻巢蟻丘直徑可達30~50 cm、高10~30 cm。紅火蟻的蟲體呈棕褐色,體長1.5~4.5 mm,2個凸起的腰節明顯(腹柄節與后腹柄節)。
  紅火蟻適應環境能力強,繁殖能力驚人。1個成熟的蟻巢有10萬~50萬只紅火蟻,1只或多只蟻后、多只雄蟻,蟻后每天產卵1500~5000粒,卵發育為成蟲,工蟻需20~60 d,蟻后和雄蟻180 d,工蟻壽命30~90 d、蟻后6~7年。1個蟻巢每年可產生上千只生殖雌蟻。雌、雄蟻紛飛到空中交配,交配后雌蟻飛到3~5 km外筑新巢,幾個月內可獨立發展為新群(4~9個月新群新巢發育成熟),每公頃蟻群可達1000個以上,5~10月份是紅火蟻發生高峰期。
  2.2 發生規律
  一是發生區主要是工業區新建綠地及綠化帶,公路兩旁的綠化帶及行道樹等;二是發生涉及面廣,蟻巢分散分布,不易搜索蟻巢;三是發生區許多人被叮螫過,在綠化養護中以及農民下田務農過程中經常被紅火蟻叮螫受傷,已發生數例被叮送醫治的案例,疫情影響了當地群眾正常生產和生活;四是疫情存在重復侵入的現象;五是疫情發生環境由綠地、綠化帶逐漸向農田、農村發展,生態環境越發復雜,防治難度不斷加大;六是1個蟻巢有多只蟻王、蟻后,繁殖能力十分驚人。   2.3 危害特點
  紅火蟻雜食性,取食動、植物殘渣。蟻群數量龐大,繁殖速度驚人,生長周期短,自然遷飛能力強,可以飛到3~5 km外,建立新巢。破壞當地生活、生產、生態環境。
  2.3.1 破壞生產,造成經濟損失 紅火蟻主要生活在稻田、菜園、林地、公園綠地、行道樹、鐵軌、空地等地,危害農林植物,破壞周圍的生態環境,叮咬家禽家畜,若是剛出生的幼崽被叮咬后很難存活;破壞農業灌溉設施,極大地影響了農、林、牧業的生產和收入;滋生在公用設施中,造成交通信號機箱、供電儀表、路燈等設施的損壞,攜帶泥土進入設備中,甚至咬掉絕緣設備,使得電線短路,影響企業生產。
  2.3.2 危害人體健康 紅火蟻攻擊人類,其體內毒液會引起身體過敏,產生劇烈灼痛感,留下永久性疤痕,過敏體質的人甚至會產生休克,嚴重者則會死亡。
  2.3.3 對生物多樣性的危害 紅火蟻繁殖能力強、擴散速度快,在種群競爭中有明顯的優勢,本地物種根本無法抑制。近年來紅火蟻擴展迅速,人們為了防治紅火蟻大量使用農藥,導致了本地物種數量大量減少,影響生物多樣性;加上紅火蟻的繁殖能力強,自然傳播擴散快,易產生抗藥性,不斷加大用藥量導致環境和水體污染。3 防控措施
  為控制紅火蟻疫情擴展,應在全面普查、科學監測的基礎上,加強植物檢疫,利用每年春秋兩季有利防治時機,組織專業防控隊,采用點面結合、誘殺為主的防治技術,選擇專用誘殺劑、觸殺粉劑進行防治。
  3.1 加強植物檢疫,阻止紅火蟻傳播
  密切關注紅火蟻疫情,禁止從疫區引進種子苗木、花卉、草皮、農產品,防止疫區紅火蟻傳入。紅火蟻繁殖力強、危害性大、傳播途徑廣、擴散蔓延快,一旦入侵定殖成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能控制疫情。因此,園林建設過程中應加強植物檢疫制度,對引種的花卉苗木、草皮可能攜帶危險性有害生物(其中包括紅火蟻)應加強檢疫,重點控制高風險植物種苗、草皮的檢疫審批,防止發生區內的紅火蟻被攜帶傳出帶到未發生區,防止發生區紅火蟻重復入侵,加重危害。
  3.2 開展普查監測,加強防控宣傳
  加強疫情監測,盡早發現疫情,及時進行防治,是防止紅火蟻疫情擴散蔓延的關鍵,也是紅火蟻防控工作的重要環節。泉州市每年組織2次普查,對蟻巢消長情況進行監控。抓好春、秋季普查,將尚未發現疫情的區域和一些新建綠地劃入重點普查范圍,發生區結合春秋兩季統防統治開展全面的普查,邊查邊治。舉辦紅火蟻普查防控培訓班,傳授紅火蟻普查知識與防治技術。使群眾正確認識紅火蟻,了解其發生和危害特點,明白紅火蟻可防、可控、可治,防止群眾恐慌,保護群眾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組織村民現場培訓滅殺紅火蟻,藥品分發、投放到位,以有效地控制紅火蟻的危害。
  3.3 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是防治紅火蟻入侵的主要方法,在全面普查與科學監測的基礎上,點面結合,抓住每年春秋兩季有利防治時機,穩步防除疫情,組織專業防控隊,發現蟻巢后立即用藥防治,藥劑可用滅蟻威、紅蟻凈、紅火蟻克星等,基本可將發生程度等級控制在1級以內(發生區內平均每100 m2蟻巢密度0.1個),防效達到90%以上。
  3.3.1 藥劑澆灌處理法 在蟻穴上鉆幾個從上到下的通道,將藥劑倒進通道內,藥劑在短時間內就能發揮作用,基本上能將巢穴內的紅火蟻全部消除。
  3.3.2 微粒處理法 將顆粒型藥物灑在巢穴上方,用水將藥物沖進蟻穴內,粉劑則把藥劑灑在其活動的區域,紅火蟻一旦出來活動,藥粉粘到身上,被帶回巢穴,藥劑在巢穴內互相傳染,巢穴內的紅火蟻就會被消滅干凈。
  3.3.3 熏蒸處理法 將有毒的藥物制成霧劑并注入蟻穴內,霧劑可擴散到巢穴的每個角落,可消滅整個巢體。
  3.3.4 毒餌誘殺 根據紅火蟻的飲食特性,尋找對其有吸引力的食物,在餌料中拌入藥劑,毒餌主要有化學藥劑和昆蟲生長調節劑。毒餌誘殺的成效較緩慢,但有利于控制紅火蟻的擴展,對環境的影響較小,并且這些毒劑很容易和誘餌混合在一起。毒餌誘殺可以對單個蟻巢處理或發生區普遍撒施毒餌。①單個蟻巢處理:適合活蟻巢密度較小、分布分散且工蟻數量較少的發生區。撒放毒餌時在距蟻巢10~50 cm處呈點狀或環狀撒放,以防驚動蟻巢。依據蟻巢體積大小和毒餌劑商品的使用說明用量,若直徑在20~40 cm的蟻巢,推薦用量的中間值,若直徑>20 cm或<40 cm的蟻,則用推薦用量的下限值或上限值。②普遍撒施毒餌:對于蟻巢分布普遍、密度較大則采取普遍撒施毒餌法。防治面積較小區域可直接(戴塑膠手套)撒施,防治面積較大區域可用手搖式撒播器撒施。撒施時所有發生區要全覆蓋。毒餌用量依據活蟻巢密度和商品使用量說明而定,每100 m2約使用推薦用量的2倍。
  3.3.5 分階段處理法 分階段處理法是將毒餌誘殺法和藥劑澆灌相結合的防治方法,該方法效率高、見效快和處理徹底。第1階段主要采用毒餌誘殺方法,使食用毒餌的紅火蟻中毒死亡,過10~14 d進行藥劑澆灌,殺死剩下沒有被毒餌誘殺的紅火蟻及蟻后。一般每年進行2次,分別于4月至5月、9月至10月進行處理,防治效果可達90%。
  參考文獻:
  [1]曾玲,陸永躍,陳忠南.紅火蟻監測與防治[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黎偉平.紅火蟻對園林植物的危害及防治[J].花卉,2008(7):11-12.
  [3]陸永躍,SANFORD D,曾玲.寄生紅火蟻的蚤蠅類群野外監測新技術[J].環境昆蟲學報,2011,33(1):90-94.
  [4]吳偉斌,支磊,洪添勝,等.利用光譜分析技術探測紅火蟻蟻巢[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0):175-182.
  [5]李冬蓮,黃運珍,李秀麗,等.紅火蟻的危害與綜合防控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1):238,122.
 ?。ㄘ熑尉庉嫞毫至崮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581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