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免疫抑制的發生原因、臨床癥狀和防控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雞免疫抑制性疾病是指在單獨一種或者多種致病因素同時作用下,損害免疫系統,導致免疫功能減弱而發生的一類疾病總稱。雞群發生免疫抑制性疾病后,對某些特定疫苗的免疫反應降低或者完全消失,感染細菌或者病毒后不會表現出典型的癥狀,且非常容易出現繼發感染,因而較難準確診斷。另外,發病雞群死淘率較高,飼料轉換率下降,生長整齊度不一;接種疫苗后呼吸道容易出現不良反應,且較難消除,必須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發病。
關鍵詞:雞;免疫抑制;發生原因;臨床癥狀;免疫預防;合理用藥;飼養管理;生物安全體系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4-0046-02
1 發生原因
新城疫病毒(NDV)、禽流感病毒(AIV)、馬立克氏病病毒(MDV)、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禽呼腸孤病毒(ARV)、雞傳染性貧血癥病毒(CIAV)、出血性腸炎病毒(HEV)、網狀內皮細胞增生癥病毒(REV)、J-亞型禽白血病病毒(J-ALV)、腺病毒以及隱孢子蟲等,都能夠引起免疫抑制,也就是說導致雞群發生免疫抑制的因素繁多,常見的有藥物因素、營養因素、應激因素和霉菌毒素因素。
1.1 藥物因素
主要有四類化學藥物可引起免疫抑制,即腎上腺皮質激素、抗代謝藥物、烷化劑(環磷酰胺等)以及部分抗生素。雞群生產中,如果長時間使用或者超標準使用以上藥物即可引起藥物中毒,使免疫器官發生出血或者出現炎癥反應,從而造成免疫被抑制或者低效表達。
1.2 營養因素
機體保持正常發育的基礎是各種營養物質,同時免疫應答也需要多種營養物質的參與,其既與免疫器官的發育相關,還與合成免疫球蛋白以及保持和修復免疫屏障有關。當機體缺乏大部分營養物質,都會對免疫應答產生影響,使其容易感染傳染病。營養不良對不同傳染病的影響程度存在明顯差異,往往對呼吸道病、腹瀉有比較明顯的影響,而對病毒性腦炎造成很小的影響。
1.3 應激因素
氣候炎熱、長距離運輸、空氣污濁、雞群受到騷擾驚嚇等,都會導致免疫器官對抗原刺激應答能力減弱,從而容易孕期免疫抑制。在實際生產中,引起免疫抑制的主要應激因素是熱應激,其會造成免疫功能減弱或者引起免疫抑制,導致機體在生長過程中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或者免疫接種后抗體水平無法升高。
1.4 霉菌毒素因素
霉菌毒素中,主要是黃曲霉毒素會影響機體合成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導致脾臟、胸腺和法氏囊發生萎縮;還可對巨噬細胞產生毒害,使其無法繼續吞噬病原微生物,引起免疫抑制,還容易導致二次感染,并繼發某些傳染性疾病以及真菌病。
2 臨床癥狀
雞群在免疫接種1~3次疫苗后,會有不同數量的雞表現出精神不振,采食減少,羽毛粗亂、失去光澤,伴有呼嚕,生長發育受阻;部分雞群會有少量雞發生死亡,且死亡數量不斷增多或者持續有新雞出現發病。成年蛋雞體重存在明顯差異,開產延后,采食量長時間在正常水平以下,產蛋量降低,容易產出白殼蛋或者畸形蛋,不會出現產蛋高峰,并持續有病雞死亡;肉雞會表現出采食減少,個體參差不齊,持續有雞死亡,無法按時出欄;肉雞會表現出比較明顯的癥狀。
3 防控措施
3.1 合理免疫預防
第一,禁止使用非SPF來源或者被污染的疾病弱毒疫苗,尤其是小于2周齡雛雞所用的疫苗更要加以注意,避免因疫苗因素導致雞群發生免疫抑制性疾病。
第二,要求飼養戶或者雞場足夠了解雞群日齡、雞群的母源抗體水平、所用疫苗的性能以及免疫間隔時間。一般來說,正常雞群首免不可使用中等毒力或者中等偏上毒力的法氏囊疫苗免疫,且注射疫苗后的2~3天要加強管理,避免過熱、受冷、擁擠,也不可進行斷喙、轉群以及其他可導致雞群發生應激的活動。另外,雞群飲水中可加入品質優良的電解質多維,還可配合添加提高機體免疫力的藥物,如黃芪多糖、左旋咪唑、干擾素等,防止引起免疫抑制以及并發病。
如果雞群已經出現免疫抑制,要先對整個雞群的狀況進行詳細了解,然后采取恰當處理。處置原則為消除應激、增強免疫力、避免繼發感染。推薦在飼料或者飲水中添加免疫增強劑,并配合品質優良的電解多維以及抗菌消炎藥物。在及時且合理用藥情況下,通常治療2~3個療程即可減輕病情或者完全康復。
3.2 合理用藥
根據當地疫病發生情況選擇適宜的藥物,盡量避免選用會引起免疫抑制的藥物,同時控制適時用藥和劑量合理,禁止大劑量藥物,更不允許長時間用藥。推薦飼養場制定適宜的藥物保健方案,防止發生“有病亂用藥、有病亂投醫”的情況。
3.3 加強飼養管理
無論是肉用仔雞還是種雞場,都要求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中途禁止散養。全場或者每棟雞舍,只允許飼養同一日齡或者日齡相差小于7天的雞,且在全部雞出舍后進行全面清掃、沖洗、消毒,并經過至少1~2周的空置,將疫病傳播途徑切斷。一般來說,空置時間越長,越能夠有效避免感染疾病。對于育成雞和產蛋雞,每棟雞舍也應飼養相同日齡的雞,這是由于成雞感染疫病治愈后可能依舊攜帶病原體,變成疫病的傳染源,導致疫情持續出現。
根據雞生長階段以及生產需要搭配日糧,確保滿足機體合成抗體等需要的蛋白質,防止雞群缺乏營養或者發生慢性營養消耗性疾病而引起免疫反應降低,且在雞群進行免疫或者發生應激時,要適當增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硒等的用量。
給雞群提供舒適安靜的生活環境,防止雞群過于擁擠,確保通風良好,減少有害氣體等,避免損傷上呼吸道黏膜。
3.4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
首先要加強日常管理,盡量控制來訪者的數量。人員在進入雞場前需要更換完好的防護服,主要包括帽子、工作服、長筒膠鞋等,任何人都不可例外。設有洗手設施,并提供洗手消毒劑。保證所有設備,包括雞籠、運雞工具、料具等,進入雞場前都要經過清洗消毒。對進場的全部車輛也要進行清洗、徹底消毒。購買雛雞苗必須來自可靠的雞場。
定期進行臨床檢查和死亡剖檢,如有需要可抽取血樣進行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疾病,從而盡快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定期對雞場環境和雞舍進行消毒,且雞場排泄物以及病死雞尸體必須采取無害化處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