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鴨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防控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鴨病毒性肝炎是由于感染鴨病毒性肝炎病毒而發生的一種烈性、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且任何品種、年齡的鴨都能夠感染,尤其是1周齡的雛鴨易發,成年鴨感染后往往不出現發病,而作為該病的傳染源。如果混合感染鴨瘟、鴨疫里默氏桿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等,會導致病死率升高。如果診斷不當或者沒有及時治療,會導致雛鴨大量死亡,生產性能下降,嚴重影響養鴨的經濟效益,應加以防控。
關鍵詞:肉鴨;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治療;免疫接種
中圖分類號:S858.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4-0056-02
1 流行病學
1.1 病原學
鴨肝炎病毒(DHV)是一種微RNA病毒,當前已經共發現3個血清型,分別為Ⅰ、Ⅱ、Ⅲ型。其中Ⅰ型鴨肝炎病毒屬于星狀病毒,而Ⅱ型、Ⅲ型屬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該病毒具有較強的抵抗外界環境的能力,如在污染的育雛室內能夠生存10周左右,在潮濕的糞尿中能夠生存超過1個月,即使在37℃的20%的來蘇水中也可生存1 h。
1.2 易感動物
在自然暴發情況下,只有雛鴨會出現發病,通常是小于4周齡的雛鴨易發,特別是5~10日齡的雛鴨最容易發生,成年鴨即使感染也不會表現出癥狀,且產蛋率沒有變化,且血清和蛋黃中都存在中和抗體。近幾年,有報道指出30~60日齡鴨子也常出現發病。一般來說,雛鴨越小日齡感染,具有越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
1.3 發病原因
接觸感染。該病具有非常強的傳染性,主要是直接接觸病鴨或者污染病毒的人員、飼料、飲水、墊料、工具等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發生感染等。另外,野生水禽也可能攜帶病毒,康復病鴨也可在1~2個月內排出含有病毒的糞便。
免疫不當。養鴨場沒有對鴨病毒性肝炎進行免疫,通常在疫病暴發后才使用高免卵黃抗體或者采取其他方法進行治療,從而嚴重損害養鴨業的經濟效益。這種情況下只要不暴發則沒有問題,只要暴發就會造成嚴重損失。
其他原因。飼養管理不正確,舍內溫度、濕度過高,環境衛生不良,鴨群飼養密度過大,相互擁擠,攝取礦物質和維生素不足,都會誘發該病。
2 臨床癥狀
2.1 鴨群
鴨群主要癥狀是精神萎靡,部分極度沉郁,往往呈臥地狀,此時頭頸會持續向后彎,人為驅趕時行走緩慢,且幾步之后又會再次臥伏在地。相比于正常鴨群,飲水量、采食量都明顯減少。另外,鴨群會發生劇烈水樣腹瀉,嚴重時斜臥在地,雙腳呈劃水狀亂蹬,頭頸后彎,呈角弓反張狀,部分在地面上不斷旋轉,表現出神經癥狀,幾分鐘至幾小時就會發生死亡。
2.2 雛鴨
雛鴨患病后,羽毛逆立,縮頭上仰,雙眼呈半閉或者全閉,眼神呆滯,眼睛流淚,眼眶變得濕潤,喙端和爪尖由于存在淤血而變成暗紫色,部分排出灰白色或者灰綠色稀糞,雙腿無力,走動搖晃,軀體往往向一側傾斜,無法跟上鴨群,人為驅趕時不斷拍動雙翼,且邊走邊歪倒,無力時蹲成一堆,臨死前往往雙腳抽搐或者呈游泳狀,翻身后死亡或者苦悶狀。
3 病理變化
病鴨主要是肝臟發生病變,明顯腫大,呈黃色或者色澤暗淡,質地變得非常脆,表面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點或者出血斑。膽囊也發生腫大、腫脹,含有大量淡綠色、淡茶色或者褐色膽汁,呈長卵圓形。有時脾臟發生腫大,呈斑駁狀。大部分病鴨的腎臟呈灰白色,發生腫脹,明顯可見樹枝狀的暗紫色血管。如果繼發感染其他細菌,不僅會導致肝臟發生明顯的出血性變化,還會伴有明顯的敗血癥病變。
4 防控措施
4.1 西藥治療
鴨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黃抗體。取1瓶250 mL的鴨病毒性肝炎抗體,加入5支8萬IU的頭孢唑啉,混合均勻,每只肌肉注射1 mL即可。
普抗1+1。取1瓶250 mL普抗1+1,加入6支8萬IU的頭孢唑啉,混合均勻,每只肌肉注射2 mL。
鴨肝靈(注射用頭孢噻呋鈉)。每只有效量是0.1~0.2 mL,還要配合0.02 mL左右的維生素B。即取1瓶250 mL鴨肝靈,按每瓶適宜250 kg體重治療使用,即500羽雛鴨,加入飲水中,注意2 h內飲完,且投藥前可適當進行2~3 h的控水。
4.2 中藥治療
鴨肝康,是一種中草藥制劑,主要由板蘭根、大黃、龍膽草、菊花、香附、柴胡、川楝子、鉤藤、茵陳、甘草按照一定比例組成。治療用量為每只0.5~1.0 mL,添加在飼料或者飲水中服用,連用3~5天。
方中板藍根、菊花清熱解毒;大黃和茵陳清熱利膽、通便、瀉火解毒、活血通經;龍膽草瀉肝膽實火、清熱燥濕;川楝子疏肝、止痛;香附理氣解郁;柴胡調達肝氣、疏肝解郁、透表泄熱、升舉陽氣;鉤藤清熱平肝、熄風定驚、降血壓;甘草和中緩急、解毒、潤肺、調和諸藥。
4.3 免疫接種
該病主要采取免疫預防,并配合使用抗生素避免繼發感染,供給足夠的多種維生素,提高雛鴨的綜合抗病力。一般來說,種鴨要在種蛋收集前2~4周進行免疫接種,能夠使后代雛鴨具有較高水平的母源抗體,從而有效預防感染。
具體操作是給臨產母鴨胸肌注射雞胚化鴨肝炎弱毒疫苗,間隔14天再進行1次免疫,每次接種1 mL。母鴨免疫后,可避免雛鴨在2~3周內發生感染,保護率能夠超過80%。對于沒有經過免疫接種疫苗種鴨所產種蛋孵出的后代雛鴨,可在1日齡時給每只皮下或者腿部肌肉注射弱毒疫苗0.5~1.0 mL,也能夠得到保護。
4.4 嚴格消毒
環境消毒。消毒前要先經過全面清掃和清洗,避免污物影響消毒效果。確保按正確程序進行清掃和清洗,通常先清掃后清洗,先處理頂棚后處理地面,且從遠端向近端操作,先進行室內后進行室外。為確保消毒安全,通常交替使用2~3種消毒藥消毒2~3次。
帶鴨消毒。一般采取帶鴨噴霧消毒,并確保徹底全面,這樣不僅能夠直接將潛藏在舍內空氣中的病原體消滅,也可直接將滯留于鴨體表、呼吸道淺表的病原體消滅,還可減少粉塵,改善生活環境。一般來說,鴨群在小于7日齡時進行首次消毒,之后可根據鴨舍的污染情況進行消毒,建議育雛期每周進行1次,育成期每7~10天進行1次,成鴨每10天進行1次,發生疫情后每天進行1次,另外每次清除糞便后也要進行1次。噴霧量按每平方米使用15 mL計算,確保關閉門窗操作。常用的消毒藥為0.1%新潔爾滅、15%百毒殺、0.2%過氧乙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