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防控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豬瘟是由于感染豬瘟病毒而導致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我國是養豬大國,也是發生豬瘟比較嚴重一個國家,該病是養豬生產中危害最大的一種疾病,屬于一類動物傳染病。近幾年,豬瘟的發病和流行特點出現較大的變化,由大面積流行變成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區性散發,且由典型的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變成非典型,給養豬業造成更大的危害。現概述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鑒別診斷以及防控措施。
關鍵詞:豬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鑒別診斷;免疫程序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4-0110-02
1 流行病學
1.1 病原學特性
豬瘟病毒呈二十面體球狀,具有囊膜,病毒粒子直徑為40~50 nm,核衣殼直徑在29 nm左右,囊膜表面伸展出大量糖蛋白纖突結構,長度為6~8 nm。
1.2 易感動物
病豬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豬瘟病毒,主要通過污染的飲水和飼料感染。一般來說,病豬的眼分泌物、鼻液以及尿液都具有高度的感染性。任何品種和各個年齡的豬都易感,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幼齡豬。易感豬主要是由于采食致病污染物感染病毒,并通過口腔或者咽部組織侵入體內。開始時,病毒侵入扁桃體和咽部淋巴等組織,并在該處大量增殖,接著引起病毒血癥,并侵入白細胞,通過血液循環或者淋巴循環擴散至全身。
試驗感染時,動物在接種病毒第3天后血液中含有病毒,并在6~8天出現最高峰。犢牛、山羊、綿羊以及鹿在人工接種豬瘟病毒時,會出現無癥狀感染。家兔感染病毒后,會引起暫時性發熱。乳鼠通過腹腔注射感染連續傳代后,病毒依舊能夠導致易感豬感染,并引起發病。
1.3 發病特點
豬瘟以前呈頻繁發生的大流行,現在已經變成波浪式、周期性的地區性、散發性流行,且發病年齡逐漸變小,發病趨于溫和,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變得不典型,發病率和病死率下降,但病程持續時間明顯變長,并呈現持續性感染和混合感染等特點。導致病豬的發病更加復雜、癥狀加重、防控效果變差、發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等情況,從而嚴重損害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2 臨床癥狀
2.1 急性型
病豬往往突然發病,癥狀嚴重,體溫急劇升高,可達到41~42℃,渴欲增強,食欲廢絕,皮膚和黏膜出血、發紺,大部分伴有明顯的膿性結膜炎,部分發生便秘,接著變為下痢,排出散發惡臭味的糞便。
另外,妊娠母豬患病后還會發生流產,仔豬還會有神經癥狀,如磨牙、轉圈、痙攣等。最急性病豬甚至出現明顯癥狀就由于敗血癥而死亡,通常經過幾小時或者幾天后就會死亡。
2.2 慢性型
通常是老疫區常見,部分是耐過的急性病豬變成慢性。病豬癥狀無規則,體溫忽高忽低,機體消瘦,貧血,經常臥地,動作遲緩,食欲減退,飲水增多,交替發生便秘和腹瀉,有時皮膚會出現紫斑或者壞死痂,病程通常可持續超過4周。
2.3 非典型豬癥
近幾年,國內外經常會發生這種類型的豬瘟,豬感染后具有較長的潛伏期,且癥狀較輕,病變不典型,病程可持續1~2月不等,病死率為30%~50%。部分自愈后可見干尾和干耳,甚至皮膚存在壞疽,并發生脫落。部分病豬會伴有肺炎感染和神經癥狀,而新生豬會大量死亡,康復后變成僵豬或者侏儒豬。
3 剖檢變化
3.1 典型豬瘟
病豬全身淋巴結發生腫大,特別是腸膜淋巴結更加明顯,中間存在出血條紋,邊緣呈暗紅色,切面紅白相間,如同大理石外觀,扁桃體發生出血或者壞死。胃和小腸發生出血性炎癥,且大腸的回盲瓣段黏膜上出現典型的紐扣狀潰瘍。腎臟呈土黃色,表面和切面都存在出血點,呈針尖大小,膀胱黏膜層散布大量出血點。脾臟邊緣有時會存在紅黑色的壞死斑狀,在被膜表面突出,呈米粒大小,質地較硬。對于妊娠母豬,發現流產的胎兒發生水腫,表皮發生出血,小腦未完全發育。
3.2 非典型豬瘟
病豬的病理變化比較輕微,如淋巴結發生輕度水腫,輕微出血,脾臟略微水腫,膀胱黏膜存在少量出血點,回盲瓣可能出現潰瘍、壞死,但基本不會出現典型病變,即不會形成紐扣狀潰瘍等。
4 鑒別診斷
由于豬瘟在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上與非洲豬瘟類似,因此診斷時要注意進行區分?;疾》侵挢i瘟的豬在表現出臨床癥狀時,已經發熱4天左右,此時體溫開始降低,并瀕臨死亡;豬瘟在導致病豬體溫升高時,就會表現出臨床癥狀,一直持續到死亡?;挤侵挢i瘟的豬,在少毛或者無毛部位的皮膚存在界限清晰的紫斑區,且腹壁、四肢等處皮膚存在干性壞死灶;而豬瘟會導致皮膚出現針尖狀出血。非洲豬瘟會導致腹腔淋巴結發生明顯的出血性變化,如同血瘤狀;而豬瘟會導致全身淋巴結腫大,外觀呈大理石狀。豬群免疫接種豬瘟疫苗后基本不會發病,如果豬群出現急性、出血性傳染病,且發病率和病死率都非常高,即可懷疑發生非洲豬瘟。
5 防控措施
5.1 凈化豬場
如果豬場的種公豬已經感染豬瘟,則全部母豬都要采集血液進行抗體檢測。對于抗體沒有達到免疫標準的豬要立即補打疫苗,注射量通常為4~8頭份。
另外,豬在免疫注射2~3周后還要進行復檢,如果依舊沒有達到免疫要求,要采取扁桃體組織進行直接熒光抗體染色檢測,如果種豬呈豬瘟病毒陽性,需采取淘汰處理。
5.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目前,國內還沒有指定統一的豬瘟免疫程序,特別是仔豬,可采取不同次數的免疫,如一免、二免、三免。另外,免疫時間有所不同,可采取超前免疫、25~30日齡免疫一次、60日齡免疫一次;或者25日齡進行首免,60日齡進行二免;或者進行超前免疫,60~70日齡進行二免。據報道,超前免疫、25~30日齡免疫一次、60日齡免疫一次以及25日齡進行首免,60日齡進行二免,免疫應答效應較好;而超前免疫、60日齡二免的免疫應答效果都明顯較低。因此,推薦豬瘟控制區適宜采取25~30日齡免疫一次或者60日齡免疫一次,而豬瘟未控制區采取超前免疫或者25~30日齡免疫一次。此外,種公豬每半年進行一次免疫接種。母豬不可在配種和妊娠期進行免疫,防止通過胎盤導致仔豬感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