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豬瘟的流行特點及防控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由于發病率、死亡率均較高,對于養豬產業的發展可造成巨大影響。近幾年,我國對于豬瘟的防控采取了諸多措施,有效的控制了該病的流行和發生,但是在一些地區仍有暴發?,F針對當前豬瘟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豬瘟防控措施進行闡述,以期為實現豬瘟的有效防控,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豬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5-0074-02
   我國是生豬養殖大國,生豬存欄總量和豬肉制品生產總量、消費總量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形成了龐大的生豬養殖產業。近年來,食品安全成為社會主要話題,人們對豬肉制品的質量安全越來越重視,每次出現豬病疫情都會給生豬養殖產業造成巨大影響。豬瘟曾經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對生豬危害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列為A類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傳染病。雖然,我國通過對豬瘟采取強制免疫,疫苗研制技術也處于先進水平,豬瘟暴發幾率有所降低,但也未徹底消滅,豬瘟在一些地區還時有流行和發生,導致養豬戶遭受巨大經濟損失。
  1 病原
  豬瘟病毒屬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病毒粒子大小為40~60 nm,外形呈圓形,是具有囊膜的單股線狀正鏈RNA病毒。豬瘟病毒為單一的血清型, 但毒株間的毒力變化很大, 有強毒、低毒、無毒以及持續感染毒株之分[1]。豬瘟病毒在細胞質內復制,不能凝集紅血球,與牛腹瀉病毒的基因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該病毒廣泛存在于病豬的體液和各種組織內,以淋巴結、脾臟、血液中含量最多。豬瘟病毒對機體的淋巴細胞具有吞噬性,可對免疫系統造成嚴重損傷,引起病豬出現免疫抑制。該病毒在自然環境中不穩定,乙醚、氯仿等脂溶劑都能很快使病毒喪失活性,對溫度、紫外線等抵抗力較強。
  2 流行特點
  豬瘟是對豬危害極大的重要傳染病之一,對養豬產業發展影響極大,但隨著2007 年全國范圍內實行豬瘟疫苗強制免疫政策以來,我國豬瘟的暴發幾率大大降低,豬瘟的發生主要呈非典型、散點狀、混合感染發生,規模較小,但仍然在全國范圍內可見[2]。這種流行特點主要是由于我國開展豬瘟強制免疫,免疫范圍、密度、強度都處于高水平,大多數豬獲得了一定免疫保護。但是由于生豬調出、跨區交易、運輸和檢疫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導致豬瘟的流行范圍較大。不同品種的豬都有易感性,主要以哺乳仔豬、斷奶仔豬、保育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一般育肥豬、種豬等成年豬發病率較低。病豬和隱性感染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其排泄物、分泌物以及被其污染的飼料、飲水、墊草等都可傳播病毒,健康豬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病豬或帶毒豬而被感染。病毒一般經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以及創口傳染。妊娠母豬一旦感染,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給胎兒,產生弱仔豬、死胎、木乃伊胎等,同時在分娩時排出大量病毒。
  3 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該病的潛伏期通常為5~7天,最短為2天,最長可達21天。臨床癥狀根據病程長短可分五種類型,分別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慢性型和復雜感染型。
  3.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多發生在疫病流行初期或是初次發生豬瘟疫情的豬場。病豬臨床表現為毫無預兆而突然發病,高熱稽留,體溫可升至41℃以上,四肢末端、耳尖、黏膜發紺,病豬全身痙攣,四肢抽搐最終臥地不起,2~5日內死亡,死亡率高達90%以上。病理變化僅見部分病例的漿膜、黏膜和內臟有出血斑點。
  3.2 急性型
  急性型豬瘟的病例是最常見類型, 主要臨床表現為體溫升至40~42℃左右,精神狀態較差,嗜睡,怕冷,食欲廢絕,飲食量增加,伴有嘔吐癥狀,糞便干硬并有腸黏液附著,眼結膜潮紅,眼內有多量黏膿性分泌物,致使眼瞼粘連。隨病情發展,病豬頸、鼻端、四肢、腹下、耳尖等部位可見大面積出血點或出血斑,出現腹瀉,糞便惡臭。公豬包皮發炎,內積有尿液,用手積壓有渾濁白色液體溢出。仔豬出現磨牙、強直、轉圈等神經癥狀。病程2周左右,死亡率可達50%~60%之間。
  病理變化表現為全身皮膚、漿膜、黏膜以及內臟出現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結腫脹、充血、出血,顏色呈紫黑色,切面大理石樣。腎臟顏色變淺,皮質可見針尖至小米粒大小的出血點,脾臟邊緣可見數量不等的黑色小紫塊,喉頭黏膜、扁桃體、膀胱黏膜出血,胃腸黏膜呈卡他性炎癥,大腸的回盲瓣處有紐扣樣潰瘍灶。
  3.3 慢性型
  該型主要見于豬瘟流行地區或飼養管理水平較低的豬場,病豬臨床表現為體溫升高至40~42℃,精神萎頓,食欲時好時壞,體況下降呈漸進性消瘦,貧血,被毛凌亂且無光澤,便秘和腹瀉癥狀交替出現,出現神經癥狀,運動機能失調,走路搖晃。病豬耳尖、鼻端、尾端以及四肢末端呈藍紫色或壞死、脫落,最終衰竭而死。病程在3周以上,死亡率較高,即使耐過也會成為僵豬,最終失去飼養價值。
  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壞死性腸炎,斷奶仔豬由于鈣磷代謝的失調導致骨化障礙,肋骨末端和軟骨組織交匯處會形成的黃色骨化線。
  3.4 復雜感染型
  復雜感染型病癥比較復雜,由豬瘟與藍耳病、圓環病毒病、偽狂犬病、附紅細胞體病、弓形蟲病等疾病發生混合感染,各種癥狀均不典型,典型癥狀在病豬頸部、四肢、腹下、臀部及外陰等部位皮下可見出血點或出血斑,在耳尖、尾尖、臀部和四肢末端可見紫斑或壞死痂。
  4 防控措施
  4.1 做好豬群的凈化工作
  特別是規?;拇笮宛B豬場,做好疫病監測工作,定期對豬群進行檢測是否有豬瘟野毒感染。對已有檢出病毒傳入的種豬場,必須對所有種豬以及后備種豬進行豬瘟病毒檢測,對檢出的病毒陽性豬,要堅決進行淘汰,對假定無豬瘟病毒的種豬群,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測。對于檢測無病毒感染的豬場,堅持“自繁自養”飼養模式,盡量不向外引種,必須進行引種時,要堅持不從豬瘟流行區引種。新引進的種豬須嚴格檢查,經一個月的隔離飼養后,檢測合格方可混群飼養。
  4.2 提高飼養管理水平
  合理搭配日糧,提供營養全面均衡的優質飼料,提高豬的免疫能力。通過控制飼養密度,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溫工作,加強通風,保持舍內空氣質量良好,以減少豬群的應激。
  加強衛生防疫管理,進入場區的人員、車輛、物資必須經過嚴格消毒后方可進場,定期對場區、圈舍和器具進行消毒。應輪流使用消毒藥,防止產生耐藥性,影響消毒效果。
  4.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不同豬群的整體免疫水平不同,在制定免疫計劃前,應掌握全群的抗體水平,建立免疫監測制度。掌握豬群的抗體水平、仔豬母源抗體情況以及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圓環病毒病、偽狂犬病等其他疾病的免疫情況,從而制定符合實際的科學免疫計劃。
  參考文獻:
  [1] 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主編.動物傳染病學[ M]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1999 :250-263.
  [2] 付剛. 豬瘟流行趨勢與防控措施[J]. 吉林畜牧獸醫, 2013(9):19-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62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