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豬細小病毒病的流行特點及防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豬細小病毒病是豬臨床常見傳染病,可導致母豬繁殖障礙,尤其以母豬產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為主要特征,甚至導致不孕,即使產下幼仔,多數成活率也較低,嚴重影響母豬生產性能,對生豬養殖業危害極大,現主要介紹豬細小病毒病的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從而提出綜合全面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豬;細小病毒病;流行特點;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4-0068-02
近些年,隨著生豬養殖業的不斷發展,生豬存欄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臨床疾病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這給養豬業的發展帶來嚴重危害。豬細小病毒感染是臨床常見疾病,豬細小病毒病是由豬細小病毒(PPV)感染而引的豬繁殖機能障礙的傳染病,由于其流行范圍加大,感染途徑廣泛,易與其他疾病發生混合感染,這對豬細小病毒的診斷和治療增加了難度,這也是在治療豬細小病毒過程中,很難找出正確的病因進行診治的最大原因。一旦發病對豬危害較大,給養豬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此在生豬養殖過程中,應制定科學的防控措施,加強疫病日常監控,科學制定免疫計劃,這樣才能降低豬感染細小病毒的幾率。
1 病原
豬細小病毒為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成員,該病毒的毒力有強弱之分,為目前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病毒,病毒粒子無囊膜,外觀呈六角形或圓形,粒子直徑約20 nm,為單鏈DNA病毒,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人、猴、貓等多種動物的紅細胞。病毒對熱具有較強抵抗力,56℃48 h或70℃ 2 h病毒的感染性和血凝性均無明顯改變,但80℃ 5 min可使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均喪失。病毒在40℃極為穩定,對酸堿有較強的抵抗力,在pH 3.0~9.0之間穩定,能抵抗乙醚、氯仿等脂溶劑,但0.5%漂白粉、1%~1.5%氫氧化鈉5 min能殺滅病毒,2%戊二醛需20 min,甲醛蒸氣和紫外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殺死該病毒[1],極強的穩定性可使其在自然條件下長期存在。
2 流行病學
該病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多發生在春、夏母豬產仔集中的時期。該病毒只感染豬,不同品種、類型的豬均有較強的易感性,主要以初產母豬為侵害對象,從感染過的經產母豬也可發病,由于該病具有很高的傳染性,短時間內可感染全群,呈暴發性流行,且全群較長時間保持血清學陽性。病豬、帶毒豬以及產出的活胎、死胎、木乃伊胎、分泌物等為該病的主要傳染源,都含有高滴度的病毒,被污染的環境、器具等長期存在感染性。母豬發病主要通過消化道、交配感染、人工授精和胎盤等被感染。公豬和育肥豬主要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母豬妊娠早期發生感染,其胚胎死亡率可達達80%~100%。
3 臨床癥狀
仔豬和母豬的急性感染通常表現為亞臨床癥狀,體內器官長期帶毒。母豬主要表現為繁殖機能障礙,發情紊亂,久配不孕。母豬在不同孕期感染臨床表現有所差異,在妊娠30~50天內發生感染,主要以產木乃伊胎為典型癥狀;妊娠50~60天發生感染多產死胎;妊娠70天以上感染的母豬多數可正常產仔,臨床癥狀不明顯,雖然出生的仔豬大多沒有明顯癥狀,但都為帶毒豬,成為威脅豬群健康的隱患,也有少數新生仔豬個體瘦小、呈弱胎,會在出生后不久發生死亡,即使成活,飼養價值不高。該病對公豬的生產性能影響不大,臨床癥狀不明顯。
4 剖檢變化
死后剖檢,母豬子宮較大,子宮內可見黑色腫塊,切開子宮可見子宮內膜有輕微炎癥,部分胎盤鈣化,死胎在子宮內被溶解,組織軟化被吸收,形成木乃伊胎,死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充血、瘀血、水腫和出血等病變。鏡檢病變主要是多數組織和血管廣泛的細胞壞死、炎癥和核內包涵體等。胎兒對PPV具有免疫反應能力后再受到感染時,不產生病變,鏡檢觀察,可出現內皮細胞肥大和單核細胞浸潤等病變。
5 診斷
該病可通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作出初步診斷,當豬場發生母豬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胎兒發育異常等繁殖障礙情況,母豬又沒有明顯的臨床發病癥狀,結合流行情況,應考慮可能發生該病。同時還要注意做好與豬偽狂犬病、豬乙型腦炎、衣原體感染等疾病的鑒別診斷。進一步確診還需通過實驗室診斷得出。實驗室診斷可通過取流產胎兒、死產仔豬的腎等病料,經研磨、離心等處理后,接種豚鼠的紅細胞進行血球凝集反應,即可進行確診。
6 防治措施
目前,該病在臨床治療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只有采取綜合的防控措施來應對。
一是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飼養原則,從根本上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必須進行引種時,應選擇在未發生過疫情的地區引種,防止引入患病的豬或者是攜帶病毒的豬。新進豬應先進行隔離飼養,隔離期滿后,經過兩次血清學檢查結果為陰性者,方可混群飼養。
二是加強飼養管理,做好衛生管理工作,及時清理圈舍內的糞便、污物,確保豬群飼養環境清潔衛生。設立消毒設施,定期對圈舍、器具、圍欄進行消毒,對來往人員、車輛、生產資料也要進行消毒。
三是做好預防接種工作,由于豬細小病毒血清型單一及其高免疫原性,因此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毒感染的一種有效手段,常用的疫苗有滅活疫苗和弱毒疫苗。養殖人員應嚴格遵照國家GMP 體系的規定, 科學合理的選擇病毒疫苗,提升疫苗安全性、可靠性以及高效性,且還應在充分結合豬場飼養現狀的基礎上采取科學的免疫措施[2]。對已發生過細小病毒感染的豬場,應將后備種豬在5月齡的時進行2次免疫接種,2次免疫間隔21天左右。在未發生感染的豬場可在配種前進行疫苗接種,通常在進行配種前20天內先后進行免疫接種,可在間隔2周后再進行1次加強免疫。經產母豬在產后2周內進行免疫接種,每年接種2次,連續接種3年。種公豬在每年春、秋兩季進行疫苗接種。要注意給母豬進行免疫接種時,應確定母豬是否處于妊娠階段,妊娠母豬不適合接種疫苗。
參考文獻:
[1] 趙俊龍,陳煥春,等.豬細小病毒結構蛋白VP1和VP2 的基因免疫研究[J].病毒學報,2003,19(1):47-51.
[2] 張饒霖,劉保群,諸慶衍,等.豬細小病毒病的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1):17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