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脫肛發生的原因、臨床癥狀、治療和預防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豬脫肛是養豬生產中常見且非常容易復發的一種疾病,是指豬直腸后段黏膜脫到肛門外面,通常是由于機體反復腹瀉或者發生便秘導致肛門括約肌變得松弛而引起。該病的誘發原因較多,常見的是飼養管理不當、飼養環境溫度低、采食霉變飼料、免疫力減弱或者腹腔壓力過大等。該病任何季節都能夠發生,通常在冬季易發。病豬癥狀較重時,脫出部分會發生水腫、出血、潰爛等,導致生長發育減緩,嚴重時甚至發生死亡,必須加以重視,進行防治。
關鍵詞:豬;脫肛;發生原因;臨床癥狀;治療;預防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3-0100-02
1 發生原因
1.1 飼料因素
豬飼養過程中,發生脫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飼料搭配不科學,如日糧中蛋白質水平過高容易引起腹瀉,日糧中含有過多的粗飼料通常會引起便秘,都會導致豬發生脫肛。飼料保存和管理不合理,豬飼喂發生霉變的飼料,也能夠引發脫肛。這是由于飼料發霉后存在霉菌毒素,其中引起豬脫肛的一種主要毒素是玉米赤霉烯酮。
另外,豬飼喂發生霉變的飼料后還可使豬發生腸炎,出現腹瀉,且較難被治愈,長時間腹瀉則容易導致肛門括約肌變得松弛,從而引起脫肛。
1.2 疾病因素
豬脫肛主要是由腹瀉引起,任何情況導致的腹瀉都會帶來較大危害,尤其是交替發生腹瀉和便秘時更容易發生脫肛。另外,豬在氣喘或者咳嗽的同時進行排泄,也容易引起脫肛。
2 臨床癥狀
發病初期,病豬在排糞后只有一小段的直腸黏膜出現外翻,此時能夠自行恢復。隨著癥狀的逐漸加重,直腸黏膜滯留于肛門外的時間就會不斷延長。當長時間脫出后,病豬的直腸黏膜會開始出現水腫,甚至導致黏膜發生出血、壞死情況。
同時,脫出的直腸會在外界環境中發生污染,如附著土壤、雜草等,導致直腸出現龜裂,有黃色液體滲出,甚至發生化膿。如果此時發生損傷,病豬脫出的直腸表層組織就會發生壞死,從而出現繼發感染。這時病豬會表現出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廢絕、以異常姿勢排糞等,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治療,癥狀會進一步加重,嚴重損害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3 治療措施
3.1 手術治療
3.1.1 術前準備
病豬手術前要禁食2 h,以排凈尿液和糞便。同時,要將手術用的手術剪、止血鉗、縫合線、縫合針等器材浸泡在獸用碘伏中消毒。然后保定病豬并用保定器將嘴部套住,使其呈尾高頭低的姿勢站立。接著用肥皂水清洗術部,確保將殘留在肛門口的糞便以及周圍皮膚清洗干凈,之后使用0.9%生理鹽水將肥皂水洗去,最后噴灑0.1%高錳酸鉀進行消毒。
3.1.2 手術整復
病豬輕度脫肛時,可采取直接將脫出直腸還納回肛門。如果直腸脫出部分較多,脫出時間較久,腸管已經發生明顯水腫,黏膜出現干裂或者壞死,可先用消毒針頭將腫的黏膜刺破,接著用消毒的紗布將其包住,再撒布一些明礬粉末,通過揉擦將水腫液完全擠出,在腸管縮小后才可繼續進行整復。如果病豬發生嚴重脫肛,為避免出現劇烈努責,可先在后海穴處注射5~10 mL 1%鹽酸普魯卡因,接著用消毒手術剪將掉壞死組織,再將水腫部位用消毒紗布包裹,輕輕揉搓擠出水腫液,然后涂擦適量鏈霉素粉才可繼續整復。脫出直腸還納回肛門后,還要在肛門周圍進行荷包縫合術,縫合口大小確保直腸無法再次脫出,但能夠順利排出糞便。手術結束后,肛門口及周圍血液要使用獸用碘伏清洗干凈。
3.1.3 術后護理
病豬手術結束后,要肌肉注射氨芐西林鈉注射液5 mL,每天1次,連續使用3天即可。為避免病豬持續便秘,要控制術后1天的喂料量,適宜供給正常量的一半,并加入少許硫酸鈉混飼,之后喂料量逐天增加,經過7天即可按正常量飼喂。同時,要保持豬舍干燥、衛生、溫度適宜,并加強消毒。
3.2 煙熏法
病豬采取手術或者肛門縫合法治療時,由于兩種方法具有較大的副作用,且治療后容易出現感染或者復發,縫合后還可能導致排便不暢、食欲不振等情況,促使病情加重,同時要求技術人員有較高的操作水平。
目前,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了一種治療豬脫肛的新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其方法是先固定病豬兩后肢,接著對脫出的直腸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涂擦適量消炎藥物,點燃之前準備好的藥柱卷(由120 g枯艾葉、60 g石菖蒲以及少量冰片粉充分混合組成,卷成圓柱狀,并固定接口),然后滅明火,利用燃燒產生的煙熏直腸表面,在局部神經血管受到刺激后即可使直腸自行收縮。病豬采取該法治療后,具有較低的復發率。
4 預防措施
4.1 嚴格控制飼料原料質量和衛生
豬群要供給營養全面且平衡的全價料,并使用品質優良的玉米、麩皮等飼料原料搭配,減少其中雜質的含量,且麩皮的用量可適當提高。確保飼料新鮮,沒有發生霉變等,建議在飼料中添加0.5%“大壯素”(主要成分為功能性小肽、功能性低聚糖、植物提取物、蛋氨酸、蘇氨酸、賴氨酸、外源性酶制劑以及多種維生素等)或者常年加入品質優良的脫霉劑,以將飼料中的霉菌毒素除去。
4.2 防止各種應激反應的發生
根據豬群不同制定合理的飼養管理制度,并嚴格按其執行,使豬群建立良好的條件反射。在飼養管理過程中,防止豬受到恐嚇、驚嚇,禁止棍棒皮鞭抽打、急追猛趕豬,仔豬轉群時要求輕提輕放,以避免發生各種應激。
4.3 創造適宜環境
氣候寒冷的冬季,要加強保暖,同時確保適當通風。在早春季節和秋冬季節,要注意預防發生呼吸道疾病和腸道疾病。為避免發生呼吸道疾病,可在飼料加入500 g/t呼原凈(20%替米考星)、500 g/t菌樂(復方阿莫西林粉)以及300 g/t黃芪多糖,混合均勻后飼喂,連續使用5~7天。為避免發生腸道疾病,可在飼料加入1000 g/t健胃散(主要成分為山楂、六神曲、麥芽、檳榔等),并堅持長時間添加。
4.4 防止近親交配
豬場內的公母豬進行配種時,要按照豬場制定的配種計劃嚴格組織實施,根據系譜資料確定配種雙方的血緣遠近關系,防止出現近親交配,避免所產的后代仔豬中出現遺傳缺陷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