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心芥品種比較試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選擇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所培育的18BJ-02、18BJ-03、18BJ-08、18BJ-09、18BJ-10等5個包心芥品種,比較其生育期、植物學性狀、產量等方面的表現。結果表明,18BJ-08在葉色、抗病性、球型、植株開展度及產量等方面表現突出,建議擴大示范面積。
關鍵詞 包心芥;生育期;植物學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045-01
包心芥即結球芥菜,又稱菜膽、潮州芥菜,為十字花科蕓薹屬蔬菜,原產中國,為葉用芥菜的一個變種[1-2]。因其適應性強、較耐寒和生長期短的特點主要于秋季栽培,一般加工成酸菜食用。包心芥葉片疊包成橢圓球型葉球,葉球緊實,葉片肥厚,食用以葉球為主,產量在45 t/hm2以上,產值在4.5萬元/hm2左右[3-4]。目前,余姚市有多家從事酸菜加工的企業,良好的銷售環境使包心芥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在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所的支持下,選擇了其剛育成的5個包心芥品種進行比較試驗,在生育期、植物學性狀、產量等方面與常規種植的大肉大包心芥(對照)作比較,以為其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余姚市泗門鎮陶家路村,前茬作物為毛豆,地力較肥,基施腐熟有機肥30 t/hm2、三元復合肥(15-15-15)450 kg/hm2。
1.2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共6個,其中18BJ-02、18BJ-03、18BJ-08、18BJ-09、18BJ-10來自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大肉大包心芥來自汕頭市嘉源種子有限公司。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6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以大肉大包心芥作對照(CK)。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66.7 m2。
1.4 試驗方法
于8月19日播種,10月30日移栽。每畦連溝寬為1.48 m,株行距0.40 m×0.48 m,種植密度5.25萬株/hm2左右[5-6]。定期調查生長情況,記錄各品種的生育期、植物學性狀、產量等指標。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品種生育期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18BJ-02、18BJ-03、18BJ-09采收較早,采收日期為10月30日;18BJ-08收獲稍晚,比前3個品種遲了3 d,采收日期為11月2日;18BJ-10和大肉大包心芥采收最遲,采收日期為11月7日。試驗表明,對照大肉大包心芥是中熟品種,18BJ-10同為中熟品種,其他4個品種屬于早中熟品種。
2.2 各品種植物學性狀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18BJ-02、18BJ-03、18BJ-09的葉色為黃綠色,其他3個品種為深綠色。不同參試品種的植株高度、開展度等生長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18BJ-02植株最高,達到33.5 cm;其次為18BJ-10,株高為29.3 cm;18BJ-9最矮,為24.3 cm。對照大肉大包心芥開展度為51.5 cm×42.0 cm,最大葉為41.5 cm×29.0 cm;而18BJ-10開展度最大,為63.3 cm×58.0 cm,最大葉為40.6 cm×34.7 cm,其生長勢顯著強于對照品種。
2.3 各品種葉球性狀及產量
從表3可以看出,18BJ-08的產量最高,達75 840 kg/hm2,比對照品種大肉大包心芥增產11 040 kg/hm2,增幅17.04%,增產明顯,分析高產原因為該品種葉球緊實、葉柄厚實、葉球脆嫩、含水量大、單葉球重。其他品種產量依次為18BJ-10、大肉大包心芥、18BJ-9、18BJ-03、18BJ-02在全生育期的調查中發現,只有18BJ-10在收割時有部分軟腐病發生,其余品種均未有病害發生。
3 結論與討論
余姚市地處浙東沿海,是較大的包心芥種植區,與廣東的包心芥產區相比,同期氣溫偏低,且種植包心芥在茬口上是為了與11月初的榨菜移栽進行銜接。目前,余姚的種植戶一般都選種廣東的包心芥品種,如汕頭金臺大肉大包心芥和蔡興利大坪埔包心芥等,成熟品種選擇少,經過多年種植,在增產方面遇到了瓶頸,亟須推廣新品種。該試驗結果表明,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所育成的5個品種中,18BJ-08在葉色、抗病性、球型、植株開展度及產量等方面表現突出,其球色白綠,結球緊實,耐澇性強,商品性好,產量高,適于腌制加工,建議加大示范種植面積,以利于今后推廣。
4 參考文獻
[1] 邱藝.芥菜新品種對比試驗報告[J].南方農業,2018,12(15):189-191.
[2] 孟秋峰,王毓洪,任錫亮,等.葉用芥菜新品種甬包芥2號的選育[J].中國蔬菜,2017(11):70-72.
[3] 唐兵.貴州省葉用芥菜地方品種的形態多樣性[C]//中國園藝學會.中國園藝學會2017年論文摘要集.北京:中國園藝學會,2017:1.
[4] 孟秋峰,曹亮亮,任錫亮,等.結球芥(包心芥)品種比較試驗初報[J].中國瓜菜,2015,28(5):49-51.
[5] 孟秋峰,魏其炎,任錫亮,等.結球芥菜高效栽培模式[J].長江蔬菜,2012(7):42-43.
[6] 關佩聰,劉厚誠,羅冠英.結球芥菜的生長動態與葉球形成[J].中國蔬菜,2005(7):7-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