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優質高效粳稻品種在鄂西北地區的種植表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從145份收集品種(系)中,初步篩選出了20個優質高效粳稻品種,研究和分析了它們在鄂西北地區種植的生育期、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外觀米質和綜合抗性。結果表明,甬優6763、甬優4949、甬優7053、甬優1526、甬優6760和南繁1605產量潛力大,綜合表現好,可在鄂西北地區推廣種植;揚育粳2號、寧5718、南繁1610、徐32646、鹽粳16號、揚粳1612、皖墾粳3722產量表現相對較好,且無明顯缺陷,需進一步考察這幾個品種在鄂西北地區常年種植表現;華粳295和武運5020豐產性較好,但生育期較長,應適當提前播種;泗稻14-211和徐農33202產量較高,外觀品質好,但紋枯病發生較重,抗倒伏能力一般,不宜在紋枯病發生較重地區種植;圣稻20、華粳8號和甬優2640具有一定的產量潛力,生育期適宜,但后期遭遇極端惡劣天氣,出現少部分的倒伏現象,有待進一步試驗示范。
  關鍵詞:粳稻品種;生育期;產量,外觀米質,抗逆性;鄂西北
  中圖分類號:S51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5-0016-05
  Abstract: Twenty japonica varieties with good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were initially screened out among 145 collected varieties (lines),and their growth period, yield and components, rice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the northwest of Hubei.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Yongyou 6763,Yongyou 4949,Yongyou 7053,Yongyou 1526,Yongyou 6760 and Nanfan 1605 had good yield potential and goo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which could be cultiv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Hubei. The yields of Yangyujing No.2,Ning 5718,Nanfan 1610,Xu 32646,Yanjing 16,Yangjing 1612 and Wankenjing 372 were relatively high,and there were not obvious defects, so it wa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annual performance of these varieties in the northwest of Hubei. Huajing 295 and Wuyun 5020 had good yields, but their growth period was too long, so the seeding time should be appropriate. Sidao 14-211 and Xunong 33202 had high yields and good appearance, but their banded sclerotial blight was severe and lodging resistance was general, so it was not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areas with serious banded sclerotial blight. Shengdao 20, Huajing 8 and Yongyou 2640 had certain yield potential, and their growth period was suitable, but they had defect on lodging in the extreme weather of the  maturation stage, so further test and demonstration was needed.
  Key words: japonica varieties; period of duration; yield; rice quality; stress resistance; the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中國是世界上粳稻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的國家,粳米也是中國人民喜食的重要口糧[1,2]。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的逐漸提高,中國糧食消費結構也在逐漸調整,國內外稻米市場對粳稻特別是優質粳稻的需求日益增長。因此,大力發展粳稻產業、提高粳稻產量和粳米品質已勢在必行[3]。
  長期以來,湖北省水稻主要以秈稻為主,為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將湖北省建設成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2012年幵始啟動實施“秈改粳”工程[4]。立足于湖北省的生態氣候和土壤資源條件,結合當地的種植習慣和模式,突出中粳發展,兼顧晚粳,按照早秈-晚粳、小麥(油菜)-中粳的搭配思路,在全省各稻作生態區內開展實施“秈改粳”。從江浙地區秈改粳試驗示范實踐來看,尋求出米質優、產量高、效益好的適種粳稻品種,是實施“秈改粳”工程的前提和關鍵[5]。
  目前,湖北省存在著省內自育優質粳稻品種緊缺,外省引進優質粳稻品種適應性差、產量低、品質差、優質中粳品種理論基礎研究缺乏等問題,通過開展優質高效粳稻品種篩選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篩選出一批優質高效粳稻品種,并建立配套豐產優質增效栽培技術,促進粳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范的形成,對推進“秈改粳”、發展粳稻生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試驗從湖北省省內和省外收集的品種(系)中篩選出了20個優質高效粳稻品種,并對它們進行了豐產性、適應性、綜合抗性和外觀米質鑒定,為后期開展多年多點的區域試驗,以期最終篩選出優質、高產穩產、抗逆性強、適宜輕簡化機械栽培的優良粳稻品種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湖北省省內收集品種(系)49個,其中雜交稻5個,常規稻44個,編號首字母為X;省外收集品種(系)96個,其中雜交稻5個,常規稻91個,編號首字母為J,詳見表1。
  1.2  試驗設計及田間管理
  試驗于2017年在襄陽市農業科學院團山基地進行,試驗田前茬為小麥生產田,肥力中上均勻,排灌方便。試驗按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15 m2,不設重復,5月19日播種,6月12日人工模擬毯苗機插,栽插株行距為12 cm×30 cm,常規稻4本栽插,雜交稻2本栽插。試驗田四周設置保護行,保護行寬1 m左右。
  氮肥施用量為純氮270 kg/hm2,運籌方式為基肥、分蘗肥、穗肥比為4∶3∶3,均施45%復合肥?;视诓逖碚貢r施入,施用量為720 kg/hm2;分蘗肥于移栽7 d后施入,施用量為540 kg/hm2;穗肥施用量為540 kg/hm2,平均作兩次施入,拔節后5~7 d和15 d各施用一次。大田生長期間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鳥、鼠、禽、畜等對試驗的影響,田間管理要及時,同一項管理措施要在同一天內完成。
  1.3  天氣特點
  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出現持續晴熱高溫天氣,水稻生長速度過快,影響穎花受精結實,增加空癟粒;9月和10月上旬水稻成熟期間出現多段連陰雨天氣,并伴有間斷性強降雨,影響水稻的成熟收獲,部分品種出現穗發芽現象,熟期較晚的品種有稻曲病發生。
  1.4  調查內容及方法
  1.4.1  生育期記載  定期觀察,詳細記載各品種的播種期、移栽期、始穗期、齊穗期、成熟期。
  1.4.2  分蘗動態調查  在每個小區的第三縱行第三穴起連續定點10穴,然后固定以這10穴為對象進行分蘗動態調查。移栽返青后調查一次基本苗,分蘗盛期每隔7 d調查一次分蘗數,直至分蘗數不再增加為止。
  1.4.3  抗性調查  記載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等主要病害的田間發病及抗性情況。
  1.4.4  植株倒伏情況   記載田間倒伏的發生日期、面積和程度。
  1.4.5  考種  在黃熟期,每小區齊地割5穴(所取植株的分蘗數與同期小區平均分蘗數相同)進行考種,記錄株高、穗長、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等農藝性狀。
  1.4.6  小區測產  每個小區沒有取樣的部分收獲8行區、15穴來計產,測定小區產量并折算產量。
  1.4.7  米質測定  在收獲的小區產量中取樣3 kg作為米質測定樣品,先用出糙機從外觀上初步觀測稻米品質,然后送樣到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初篩結果
  目前,襄陽市及周邊水稻種植生態區存在優質高效粳稻品種缺乏、粳稻小麥品種茬口銜接緊、品種適應機械化難度大等問題,急需產量高、品質好、生育期適中、適宜麥稻兩熟直播栽培的粳稻品種。結合襄陽市及周邊地區水稻的種植習慣和模式,全生育期145 d以內,始穗期不能遲于8月25日的粳稻品種熟期比較適宜,將不影響后期小麥或者油菜的接茬。因此,根據選育目標,初步制定的篩選標準為雜交粳稻平均產量達8 250 kg/hm2以上,常規粳稻平均產量達7 500 kg/hm2以上;外觀品質較好以上;全生育期145 d以內,始穗期不能遲于8月25日;結實率不能低于70%;不能出現明顯倒伏現象;無明顯病害發生。依據選育標準,從湖北省省內收集品種(系)中篩選出了甬優2640和皖墾粳3722兩個品種,從省外收集品種(系)中篩選出了甬優6763、甬優4949等17個品種。另外,雖然華粳295的全生育期較長,但產量、米質、結實率等其他方面表現較好,所以也篩選出來參加第二年的試驗。
  2.2  不同粳稻品種的生育進程觀察
  從表2可以看出,在田間管理一致的條件下,篩選出來的粳稻品種的始穗期在7月29日至8月30日之間,最早的是兩個雜交稻甬優7053和甬優6760,最晚的是華粳295。除華粳295外,其余19個品種的始穗期均在8月25日之前。生育期為116~150 d,其中甬優6760熟期最早,生育期為116 d,華粳295熟期最晚,生育期為150 d。除武運5020和華粳295外,其余18個品種的生育期均在145 d以內。
  2.3  不同粳稻品種的產量及外觀米質
  2.3.1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從表3可以看出,雜交粳稻的產量一般高于常規粳稻。篩選出來的6個雜交粳稻產量比較高,均達到或者接近8 250 kg/hm2,其中甬優6763和甬優4949表現最好,在 9 000 kg/hm2以上。其余的常規粳稻產量均在7 500 kg/hm2以上,武運5020、南繁1605和華粳295的產量較高,均在8 250 kg/hm2以上。
  水稻產量主要由有效穗、每穗實粒數和千粒重組成。篩選出來的粳稻品種有效穗數差異比較大,在193.5萬~411.0萬/hm2,最多的是揚育粳2號和華粳8號,最少的是甬優1526。甬優7053的每穗實粒數為235.2,明顯高于其他品種,揚粳1612的最少,為89.4。篩選出的各品種千粒重為21.52~32.36 g,高于30 g的品種有皖墾粳3722、武運5020、甬優6760、徐32646和甬優6763,甬優4949的千粒重為21.52 g,子粒最小。不同粳稻品種結實率差異比較大,最高為94.36%,最低為74.41%,但均在70%以上。從產量構成各要素來看,產量表現較好的品種,有效穗、結實率和千粒重等組合優勢比較明顯。   2.3.2  外觀米質  不同粳稻品種的外觀米質均在較好以上,其中甬優1526、華粳295、徐32646、泗稻14-211、徐農33202和華粳8號外觀米質表現優良,其余的品種僅有少量腹白或者心白。
  2.4  不同粳稻品種的綜合抗性表現
  篩選出來的不同粳稻品種的綜合抗性表現如表4所示,各品種對稻瘟病的抗性表現良好,均無稻瘟病發生。寧5718和南繁1610有輕微的稻曲病發生,其余品種發病不明顯。20個粳稻品種均有紋枯病發生,泗稻14-211和徐農33202紋枯病發生較重,甬優7053和寧5718紋枯病發生中等,其余品種紋枯病發生輕。因成熟期雨水較多,寧5718和圣稻20有輕微的穗發芽現象,其余品種均無穗發芽現象。從抗倒性來看,倒伏的品種有5個,泗稻14-211、徐農33202、圣稻20、華粳8號和甬優2640部分倒伏,甬優4949表現為部分傾斜,其余品種則表現出較強的抗倒性。
  3  小結與討論
  綜合來看,初步篩選出來的20個粳稻品種中,5個雜交粳稻甬優6763、甬優4949、甬優7053、甬優1526、甬優6760和常規稻南繁1605產量潛力大,外觀米質較好,結實率高,生育期適宜,抗倒伏能力較強,且無明顯病害發生,綜合性狀較好,可在鄂西北地區推廣種植。揚育粳2號、寧5718、南繁1610、徐32646、鹽粳16號、揚粳1612、皖墾粳3722外觀米質較好,生育期適中,產量潛力表現相對較好,且無明顯缺陷,需進一步考察這幾個品種在鄂西北地區常年種植表現。華粳295和武運5020豐產性較好,外觀米質較好,且無明顯病害發生,抗倒伏能力強,但生育期較長,應適當提前播種,以不影響后期小麥或油菜的接茬。泗稻14-211和徐農33202產量較高,外觀米質好,生育期適宜,但紋枯病發生較重,抗倒伏能力一般,不宜在紋枯病發生較重地區種植。圣稻20、華粳8號和甬優2640具有一定的產量潛力,米質較好,生育期適宜,但后期遭遇極端惡劣天氣,出現少部分的倒伏現象,有待進一步試驗示范觀察后期表現,以期趨利避害加以利用。
  2017年水稻生長期間,遭遇罕見持續高溫以及后期多段連陰雨天氣,嚴重影響了水稻生長發育進程,再加上未設重復,可能有部分品種的優良性狀并沒有完全表現出來,因此本試驗結果僅可初步反映各品種的農藝性狀和品種間的差異,作為后續試驗的參考。
  所以,后期應在此次篩選出來的20個粳稻品種的基礎上,重新征集10個左右新品種,繼續開展后續的篩選試驗。為客觀評價各粳稻品種的豐產性與適應性,還需開展多年多點的區域試驗,才能更好地篩選出適宜鄂西北地區種植的優質粳稻品種。
  參考文獻:
  [1] 陳溫福,潘文博,徐正進,等.我國粳稻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6,37(6):801-805.
  [2] 張洪程,霍中洋,許  軻,等.水稻新型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190-200.
  [3] 鄭  毅.不同粳稻品種的生態適應性及其栽培技術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4] 湯顥軍,程建平.湖北省粳稻產業發展現狀及推進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23):5817-5818.
  [5] 花  勁,周年兵,張  軍,等.雙季稻區晚稻“秈改粳”品種篩選[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23):4582-459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742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