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稻品種種植風險評估的技術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安徽水稻生產常遇高溫、干旱、連陰雨、風災以及低溫冷害等氣象災害影響,通過生產調查、品種展示試驗、病原菌的人工接種和非生物逆境鑒定等技術措施,分析水稻品種種植的耐熱性、抗倒伏性、耐旱性、抗稻瘟病、抗稻曲病等,綜合評估水稻種植的風險,能夠有效規避或降低氣象災害對水稻生產危害。
關鍵詞 水稻;風險評估;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0-0047-02
Abstract Rice production is often affected b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such as high temperature,drought,continuous rain,wind disaster,low temperature and cold damage in Anhui Province.Through production investigation,variety display,artificial inoculation of pathogens and identification of abiotic stresses,the risk of rice varieties planting can b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according to the heat resistance,lodging resistance,drought resistance,blast resistance and false smut resistance,which can effectively avoid or reduce the risk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o rice production.
Key words Rice;Risk assessment;Measures
中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的損失占災害損失的近70%[1]。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是遭受損失最多的承災體。近年來,天氣變化異常,我國農業經常遭遇冷害、高溫熱害、干旱、洪澇等諸多極端性災害氣候,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管理決策的重點,這對作物品種的選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據統計顯示,自2004年以來,我國農作物年均受災面積高達3 700萬hm2以上,糧食損失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0%[2]。
安徽是全國糧食主產省,水稻是安徽優勢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生產類型多樣,單季稻、雙季稻并存,早稻、中稻、單季晚稻、雙季晚稻齊全,秈稻、粳稻、糯稻品種兼有,常年種植面積220萬hm2,總產稻谷1 380多萬t,分別居全國第5和7位[3]。安徽水稻單產在6.2 t/hm2上下[4],水稻單產較低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肥力較低,生產粗放,技術不到位等,而安徽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高溫干旱、連陰雨、低溫冷害、風災等氣象災害頻發也是造成水稻單產較低的重要原因。筆者通過生產調查、品種展示試驗、病原菌的人工接種和非生物逆境鑒定等技術措施,分析水稻品種種植的耐熱性、抗倒伏性、耐旱性、抗稻瘟病、抗稻曲病等,綜合評估水稻種植的風險,能夠有效規避或降低氣象災害對水稻生產危害。
1 水稻品種種植風險評估的必要性
如何有效分散規避氣象災害對農業的風險是農業防災減災的迫切需求。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保險工作,強調了農業保險的重要意義。自2004年以來,連續十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根據當時農業和農村發展實際,對農業保險做出了針對性極強的政策規定,提出了試驗和發展的具體要求。國家有關部委及各級地方政府也對農業保險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安徽省委省政府自2008年起全面啟動了農業保險試點,出臺了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制定了保險資金管理辦法、理賠管理辦法等8個文件,形成了農業保險制度體系。
農業保險雖然是農業生產者的保障,但是種植業核心是生產者利用農作物品種進行種植,農作物品種種植安全性是農業生產者普遍關心的問題。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上應用的農作物品種是通過多途徑審定的品種。一是國家及省種子管理站組織品種試驗,達到品種審定標準而通過審定的品種;二是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自行組織的綠色通道品種試驗,并在種子管理部門備案的品種;三是科研單位間、科研與企業及企業間聯合體組織品種試驗,達到品種審定標準而通過審定的品種;四是相同生態區省份審定而引種備案的品種等,品種審定途徑多元化,各種途徑品種試驗要求嚴格程度也不盡相同。
目前隨著農業生產新型主體不斷涌現,水稻生產方式也多種多樣,尤其是播種時間參差不齊。如江淮分水嶺地區的六安到滁州一帶,早熟中秈稻通常在4月10日前后播種,抽穗揚花期大約在7月下旬,易遇高溫天氣,對品種耐熱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江淮及沿淮地區麥后直播稻,一般播種從6月10日持續到7月初,抽穗揚花期最遲的大約在9月下旬,遠遠超出安徽江淮地區水稻安全齊穗期,水稻生長后期易遇低溫天氣,耐寒性差的水稻品種的結實率和飽滿度將會受到影響[5]。
水稻品種試驗過程中,主要鑒定品種的產量、品質和抗病性等而對于水稻品種在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如耐熱性、耐寒性、抗倒伏性等,未做嚴格要求。此外,品種試驗是以統一方案、按照季節正常播種期進行試驗,這樣通過試驗而審定的品種在生產中或早或晚播種,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潛在的風險。例如,水稻抗稻瘟病在品種間差異較大,有高抗、中抗、中感等,中感的水稻品種在較適宜天氣條件下一般不會發生稻瘟病,但日最高氣溫在25 ℃上下、連續陰雨天氣條件下容易誘發稻瘟病大發生,對水稻產生危害[6]。2014年懷遠縣由于8月下旬—9月上旬抽穗揚花至灌漿初期遇連續陰雨天氣,大面積粳糯稻稻瘟病發生,造成嚴重減產,正是由于不抗稻瘟病品種抽穗揚花期遭遇適宜稻瘟病大發生的天氣所致;極少數對高溫敏感的秈稻品種往年在8月中旬抽穗,結實正常,而2016年8月中旬抽穗揚花期遭遇高溫天氣,造成結實率降低,受影響嚴重的品種結實率甚至低于30%,造成大幅度減產,給農業生產者帶來嚴重損失[7]。除自然災害外,水稻品種種植安全性直接與品種內在的特征特性有關,通過生產調查和試驗研究相結合,充分探明水稻品種潛在風險,從源頭減少或杜絕不良水稻品種在生產上應用,從而有效降低或控制由不良水稻品種帶來的農業生產風險。 我國農業保險研究主要針對農業氣象指數,而將天氣氣象指數與農作物品種相結合進行研究較少。根據規定,在減產30%以上方可獲得賠付,但農業生產利潤本來就較低,30%以內的損失對于農業生產者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因此,根據各地農作物生產情況,結合當地天氣條件,對水稻品種種植風險進行評估,對風險預警、防災減損、促進水稻品種選育水平提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
2 水稻品種種植風險評估的意義
2.1 防災減損
通過對水稻品種種植潛在風險評估,可以防災減損,提高農業保險服務水平,有效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和農業保險賠付率。
2.2 規避風險
通過試驗和農業生產調查,探明不同水稻品種選擇適宜播種期,不同播種期選擇適宜水稻品種,為農業技術部門和農業生產者提供參考。
2.3 風險預警 通過農業生產調查和水稻品種試驗研究,揭示一些水稻品種存在的嚴重影響產量的缺陷,當缺陷與氣象風險重疊,容易導致嚴重減產,可以通過提前風險預警,預防或通過補救措施減輕災害對水稻危害發生,降低水稻生產損失。
2.4 防止風險轉嫁
多方位數據分析顯示,防范道德風險轉嫁給農業生產者,遏制農業生產者的被動逆向選擇風險。
2.5 提升育種水平
通過對水稻品種風險評估,調查水稻品種抗病性以及對非生物脅迫的抗性,將存在嚴重缺陷的水稻品種消除在試驗田里或生產示范初期,降低水稻生產風險,通過水稻品種的改良促使安徽乃至全國育種水平提升。
3 水稻品種種植風險評估性狀
主要針對水稻品種在生產中易大面積成災的某些性狀進行研究,而且這些性狀在不同品種間有較大差異,在不同播種期與天氣氣象指數相關聯表現也不盡相同。
水稻品種生產調查和試驗研究充分暴露水稻品種存在的潛在缺陷,讓農業生產者提高對這類水稻品種種植風險及預防的認識,通過選擇優良水稻品種或有效措施降低水稻生產風險,達到風險預警、防災避災減災的目的。
由表1可知,不同地區、不同季別對水稻品種要求是不同的,如中秈稻早播需耐高溫熱害、遲播需耐低溫冷害,晚粳稻主要耐低溫冷害和抗倒伏等,因此可以根據地區和季別分別進行針對性研究。
易發生氣象災害環境下生長,致使水稻品種自身缺陷與自然氣象風險條件疊加,充分暴露水稻品種對逆境的抗擊能力,如水稻的耐熱性、耐寒性、抗倒伏性等,評價水稻品種種植存在的潛在風險。不同水稻品種在不同時期種植,存在的風險性狀是不同的,一個水稻品種可能存在多個風險性狀。
通過水稻品種現場展示、品種特性鑒定,將水稻品種潛在的種植風險信息提供給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生產者、種子企業等參考應用。根據水稻品種種植存在的風險性狀評估以及種植時間和地區的氣象指數發出種植風險預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氣象災害對水稻生產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于成龍,李婧語,蔡金波,等.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及防御對策[J].吉林農業,2018(12):100.
[2] 趙鐵松,陳小雷,郭麗麗.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J].福建農業,2015(7):166-167.
[3] 張培江,付強,李霞紅,等.安徽省直播和機插水稻生產存在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0):5820-5823,5826.
[4] 安徽省統計局.安徽統計年鑒—201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5] 許信旺,孫滿英,方宇媛,等.安徽省氣候變化對水稻生產的影響及應對[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1,30(9):1755-1763.
[6] 鄧珍,郭水連.水稻稻瘟病與氣候條件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2008,30(2):135-136.
[7] 陳硯濤,霍延風.安徽省江淮地區水稻高溫熱害發生規律及其對產量結構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9):190-194.
[8] 張啟軍,呂川根,虞德容,等.水稻抗病基因聚合育種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8):57-62.
[9] 陳煊.水稻抗莖倒伏的力學評價方法及抗倒因子的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4.
[10] 梁天鋒,王強,陳雷,等.基于時積溫的水稻耐熱性鑒定方法研究[J].南方農業學報,2016,47(4):537-54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