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稻主導品種稻瘟病的抗性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著重對水稻主導品種稻瘟病的抗性進行探究,以達到把握稻瘟病發病規律、提升水稻種植產量的目的。
關鍵詞:水稻;主導品種;稻瘟病;抗性
稻瘟病是水稻種植中較常見的病害類型,直接影響水稻的年產量以及稻米的品質。研究發現,依據稻瘟病發病因素進行病害治理,可提升稻瘟病治理效果,降低稻瘟病造成的水稻減產率。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依據安徽省近3年來水稻種植品種的調查資料,選取種植量前3的品種進行試驗。本次試驗中主要應用到優質水稻、遲熟雜交稻、早中熟雜交稻3類。同時,試驗中應用可造成水稻稻瘟病的病菌分離單孢子分離菌[1]。
1.2 試驗方法
將試驗病菌培養在水稻病菌再生繁衍培養皿中,并將其放置在-30~28 ℃的環境中15 d,確保培養皿中病菌獲得良好的繁衍生存環境。15 d后,用清水將真菌絲清理干凈后放置在孢子成長的懸浮溶液中,浸泡濃度為10~
18倍。靜置1~2 d后,將浸泡溶液取樣用顯微鏡進行觀察。
將3種水稻品種種子種植在溫度為15~18 ℃的培養環境中,持續培養30 d。待植株初步成長后,每間隔1 d施肥1次,并將含有稻瘟病的病菌放置在植物表面。試驗持續開展14 d后,觀察水稻植株的生長情況和水稻穗植株的形成數量。
本次試驗中所進行的水稻樣本、試驗中所用稻瘟病菌種類,均是水稻種植中常見的稻瘟病感染品種,探究課題符合《安徽省水稻實驗品種稻瘟病抗性鑒定分析》標準。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試驗結果
本次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稻瘟病病菌在溫度適宜的狀態下,將逐步進行病菌細胞的再生與繁衍,且細胞病菌的數量達到原始病菌數量的10~18倍后,病菌細胞數量將減緩繁衍。
試驗中所選擇的3種試驗樣品,優質水稻出現稻瘟病的概率為15.22%,水稻發病區域主要集中在麥莖部,而遲熟雜交稻、早中熟雜交稻稻瘟病的概率分別為34.54%和38.11%,且稻瘟病的發病區域70%為麥莖部,30%為麥粒頂端。
試驗所應用的3種水稻種子中,優質水稻品種稻瘟病的發病率為15.22%,早熟和晚熟兩種水稻稻瘟病的總發病率為72.65%。
2.2 試驗分析
2.2.1 水稻品種影響水稻稻瘟病抗性
試驗中分別選用了優質品種和一般性品種的水稻。進行不同品種水稻稻瘟病的抗性探究時,對優質品種和一般品種的水稻分別進行水、陽光、營養成分的持續性補充。但從試驗結果對比而言,優質性水稻品種稻瘟病的發病率僅有15.22%,而早熟和晚熟水稻品種的稻瘟病發病率為72.65%。雖然雜交水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水稻對抗病害的能力,但仍然無法保障水稻在后期生長期間不受稻瘟病病菌的干擾。為有效規避水稻種植期間出現稻瘟病,應盡量結合地域性水稻種植的具體情況,選擇品質優良的水稻品種進行種植。安徽省地處我國東南部,氣候溫和、雨水較多,在進行水稻種植品種的選擇時,應著重考慮種子的適應性,降低水稻種植期出現稻瘟病的概率[1]。
2.2.2 水稻種植生長溫度影響稻瘟病抗性
水稻種植時出現稻瘟病與水稻種植的生長溫度有著一定關聯。試驗中將稻瘟病病菌放置在適宜溫度中,每一個病菌細胞源可持續性地長出10~18倍的病菌體。安徽省地理環境溫和,實際進行水稻種植時,病菌在自然環境中的生長速度更快。為解決安徽省水稻種植中的稻瘟病問題,應適當地進行外部環境的人工干預性調節。
2.2.3 疾病預防對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影響
通過水稻生長中對稻瘟病的克制,可以提升水稻產品自身免疫能力,對病害進行預防。安徽省水稻種植區域為有效預防稻瘟病,增加水稻生長期間的疾病抗性,在水稻幼苗階段就開始進行疾病預防營養供應。同時,在水稻稻穗生長期間,采取集中性的藥物噴灑對稻瘟病進行預防,尤其是對麥穗的莖葉部分,這樣就可以從不同水稻品種種植疾病預防的角度上解決稻瘟病問題。
此外,水稻種植成熟速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稻瘟病的抗性。從以上分析結果可知,早熟水稻出現稻瘟病的概率要遠高于晚熟水稻。由此,安徽省進行水稻稻瘟病抗性實踐探究時,應盡量選擇成熟較晚的水稻品種,為水稻高質量種植提供保障。
3 結論
綜上所述,對安徽省水稻主導品種稻瘟病的抗性探析,是國內水稻種植技術實踐技術的理論歸納。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試驗分析,對水稻種植環境、水稻疾病預防策略等稻瘟病的抗性效果進行探究。希望本篇文章的研究結果可以為安徽省水稻種植工作的深入性開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 1 ] 李剛,王健,曹奎榮.江蘇水稻主導品種的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基因遺傳多樣性[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3(03):238-24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