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機理及綜合防治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水稻是我國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占地寬廣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均有大面積的種植,然而就在過去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水稻種植中的稻瘟病都還曾是困擾著廣大水稻種植戶們的一種極為嚴重的真菌性農作物病害,嚴重阻礙著我國的水稻種植業的蓬勃發展。本文以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機理及綜合防治技術為題,探討水稻稻瘟病菌的侵染機理,并提出一些綜合性的防治技術手段,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機理;綜合防治技術
水稻稻瘟病,其是一種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irsea)引起的一種真菌性農作物病害。由于稻瘟病菌的變異速度快、變異頻繁,所以很容易導致既定的水稻抗病品種的抗病性喪失,因而就迫使廣大水稻種植戶們不得不常年對稻瘟病菌的變異變化情況進行監測和記錄,以總結其病菌侵染機理和變異機制并做好相應的病害防范對策,這就給水稻種植戶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因此,就如何快速有效地判斷和分析出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機理,并做好相應的綜合防治的技術準備的問題,我國的農業科學家始終在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和探索。
一、水稻稻瘟病菌的內涵
水稻稻瘟病,又被稱為稻熱病,在南方地區的水稻種植戶們之間俗稱為火燒瘟、嗑頭瘟。稻瘟病是我國水稻種植業中的四大主要病害之一,其危害會覆蓋水稻植株的全身各部分,并且在水稻地整個生長過程中都有可能病發。
水稻稻瘟病在我國的東南部水稻種植區和北方水稻種植區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在該病菌流行的年份,這些稻區一般平均減產10-20%,嚴重的情況下則會減產40-50%,會給當地的水稻種植生產造成嚴重的減產損失,可謂危害極大。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蘗期間,水稻稻瘟病的發病特征表現為,發病水稻植株表面會逐漸變成黃褐,然后會使水稻的枝葉、株干等大量枯死,嚴重時整片稻田間會呈現出火燒狀;在此期間,部分稻株可能因抗病性稍微強一些而不至于馬上枯死,但其后續生長期間抽出的新葉卻會出現無法伸長、植株萎縮不抽穗或抽穗短小、纖細;如果水稻稻瘟病是在水稻孕穗抽穗期間發病,則會使得水稻抽穗抽出的穗苗出現大量的白穗或灰穗,然后無法繼續生長,直至枯死;在周圍環境干燥時,瘟稻發病全程沒有明顯的病斑,而在潮濕季節時,則會伴生出青灰色的霉狀斑。
由于稻瘟病的發生會貫穿水稻生育期的全程,所以在水稻生長期間,根據其受病害時期的不同及受病害的部位不同,可將其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等。
二、水稻稻瘟病菌病害成因及特點
水稻稻瘟病的病害成因,通常是來自于稻瘟病菌,稻瘟病菌的病原菌稱為稻梨孢,這是一種歸屬于半知菌亞門的真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該菌種目前還沒有發現過在自然條件下生成的菌株例子。
水稻稻瘟病菌的形成原因:
1.水稻田間管理工作不到位。對水稻田間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是促使水稻稻瘟病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具體來說則是:
?。?)由于稻農們種植水稻時使用的有機肥并未能未充分腐熟或者由于其使用的氮肥量過多、施肥時間過遲,致使水稻植株生長過嫩,抗病性降低,給水稻稻瘟病發創造了條件;
?。?)稻農未能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及時烤田,或者烤田程序進行的不充分,使得稻田中長期灌深水,排水不良的部分水田易發稻瘟病;
?。?)水稻栽植過密,致使水稻之間的通風透光差,使得蟲害嚴重的部分水田易發稻瘟病;
?。?)田間管理過于粗糙敷衍,對田間及四周田埂地頭的雜草管理不勤,使得這部分水田易發稻瘟病。
2.受到種植區氣候條件的影響。受到水稻種植區的氣候條件的影響,長期的連陰雨,水田間的灌深水及土壤低溫、氣候濕熱、日照不足、陰晴不定、多霧多濕等氣候特點都是容易引發稻瘟病害的主要因素。
三、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機理
水稻稻瘟病菌的侵染機理主要是:以病菌菌株的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和稻谷上進行越冬,下一年則會產生分生的孢子,借助風力和降水的運動作用傳播到附近的稻株上,孢子會萌發侵入水稻植株并向鄰近的植物細胞之中擴散發病,形成中心病株,在水稻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則會繼續借風力和降水的運動作用進行傳播和再侵染。
水稻稻瘟病的傳播需要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來進行,主要是高溫和高濕環境,菌株才能進行分裂擴散和生長。通常情況下菌絲的生長適宜溫度是8-37℃,其中最適中的溫度則是26-28℃。
四、水稻稻瘟病的綜合防治手段
對水稻稻瘟病進行綜合防治,需要依據稻瘟病菌的生長習性和侵染機理,結合水稻種植區稻瘟病常年流行的原因,與稻瘟病抗性差、適宜發病條件多、越冬病菌基數高等特點,來進行科學的歸納總結,針對以上病菌特點和發病因素,提出綜合防治的策略,要以“防”為主要目的,以“治”為輔助手段,通過生物防治、藥物防治和科學的種植管理措施等主要途徑,運用水稻抗稻瘟病品種改良,以及科學合理的進行藥物使用等手段,根據稻瘟的不同發病時期,使用合適的防治手段,可以達到降低稻瘟病害,提高水稻生長質量的目的。
1.生物防治。由于水稻稻瘟病菌的變異速度快、變異頻率高,所以很容易導致既定的水稻抗病品種喪失抗病性,基于此原因可知,我國早期培育和種植的抗病稻品種可能已經不再適用于種植了,因此,要對現有的水稻品種進行改良培育,并根據其抗病規律和發病規律進行再次記錄和總結,掌握好水稻的抗病機理和稻瘟病菌的致病機制,有助于水稻抗稻瘟品種的研究和培育,可以間接地實現水稻稻瘟病生物防治的目的。
2.藥物防治。適時地噴灑藥劑,可以達到輔助進行水稻稻瘟病預防技術中的藥物防治的目的,在使用藥物進行稻瘟防治的過程中,應當根據水稻的稻瘟病部所在位置來選取合適的藥物,并嚴格按照正確的藥物配比來進行藥劑配比。
?。?)對于稻瘟生在水稻葉片上從而形成的葉瘟,稻農應當在水稻分蘗期加強對水稻田間的病害情況檢查,當出現稻瘟生于葉上的稻瘟病株或者發病中心時應當立即噴灑藥劑進行藥物封鎖,對此類病害,可選用市場上應用程度較高的“富士一號”、“使百克” 等有一定治療性和殺菌性的稻瘟防治藥劑來進行藥物封鎖。
?。?)流通度和實用度較高的稻瘟防治藥物之中有一類是20%稀釋比例的三環唑,這是一種內吸性能較強的保護性殺菌劑,它的藥性特點是,其能夠被水稻根、莖和葉迅速吸收,并通過水稻內部的流通作用而很快輸送到稻株各部,使得稻瘟病害得以被迅速消滅。該類藥劑在使用時應注意要在病菌實際侵染前使用,其配置比例應分情況而論,常用濃度為 1000 倍液, 畝用制劑量 50~75 克。
五、結語
通過對水稻種植區的氣候特點,以及稻瘟病發病的原因、發病特點和發病規律的記錄和總結,通過消滅越冬菌源、選用高抗品種、加強肥水管理,并輔以藥物防治相結合的措施,可以達到對水稻稻瘟病菌的綜合防治的效果,能夠有效地降低水稻生產受稻瘟病的影響,達到穩產增收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姜景緒. 水稻稻瘟病發生的原因及綜合防治技術[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7(1):163-163.
[2]楊軍, 薛芳, 王海鳳,等. 水稻稻瘟病菌單孢分離技術及常見問題分析[J]. 山東農業科學, 2017, 49(2):132-135.
[3]王云鋒, 王長秘, 李春琴,等. 稻瘟病菌侵染時水稻防御體系對外源茉莉酸的響應分析[J]. 南方農業學報, 2018, 49(7):74-8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8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