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論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及實施要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現如今,我國人口數量顯著增加,糧食需求量也隨之提升,水稻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但是水稻種植會受到多種病蟲害的影響,最后產量無法達到種植戶的預期。因此,我們應科學分析水稻種植中已發生的病蟲害,并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促進水稻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止措施
  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諸多的經濟作物均在科技的促進下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標。水稻生長中會受到病蟲害的影響,若無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不僅會出現減產的問題,還會影響種植戶的收入。因此必須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
  一、稻瘟病的防治
  稻瘟病是水稻常見的病害,該病可能出現于水稻種植全過程的任何環節。水稻病菌對水稻侵害部位及發病期有所不同,其主要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和穗頸瘟。苗瘟主要出現于苗期,病菌侵入水稻苗基部,受到感染的水稻會出現褐色的水漬樣病斑,幼苗會由于卷枯死亡。葉瘟疫病變主要出現在葉片上,其主要分為急性病斑和慢行型病斑。前者主要為綠色的圓形或橢圓形,水漬呈不規則分布,病斑上會出現明顯的灰綠色霉層。后者邊緣呈紅褐色,中央呈灰白色。節瘟發病的初期階段會在結節上出現枕頭大小的褐色斑點,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擴大,該病癥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發病率較高,特別是在連續的陰雨天氣、霧霾天氣當中,其發病率明顯提高。
  稻瘟防治工作中可采取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兩種措施。農業防治中應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高產品種,水稻抗性差是其出現稻瘟病的關鍵原因,而選擇抗性較強的品種就可顯著降低稻瘟病的發病率。另外,在栽培階段要做好管理工作。如栽培前應做好包衣、拌種處理,進而增強種子的抗性?;蛘咭部纱蠓秶褂糜袡C肥,確保基肥的充足供應,同時做好追肥處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施肥時要嚴格控制氮磷鉀肥的比重,以土壤肥力確定肥料的施加量。在藥劑防治中應在瘟病的初期施以濃度為20%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也可施加濃度為40%的稻瘟靈乳油75-100ml,或者施加80-100ml2%的加收米液劑,混入適量水后均勻噴灑。
  二、條紋葉枯病的防治
  水稻條紋葉枯病是一種灰飛虱傳播而來的病毒癥狀,其也被人們稱為水稻癌癥。如在拔節后出現這一病癥,劍葉會出現黃綠色的條紋理,植株患病后會出現孕穗干枯或穗小、畸形和不實等現象,結實的數量較少。條紋葉枯病病毒可在帶毒灰飛虱體內度過冬季,因此其也稱為最大的傳播源和侵染源?;绎w虱羽化后可在麥田當中繁殖,繁殖后可將棲息地遷移到稻田,進而引發多種危害。條紋葉枯病與灰飛虱的數量、帶毒病蟲所占的比重關系密切,春季為該病的高發期,而在降雨較少的季節,該病并不常見。
  在防治條紋葉枯病的過程中,應積極采取多種措施,保證防治的效果。首先,積極采取農業防治技術,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且嚴格控制水稻種植過程,進而保證水稻種植的質量,有效預防病蟲害。其次是始終采取帶藥移栽的方式。帶藥移栽幾乎是當前較為常用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且要在發病初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水稻栽植前,可采用植物誘導免疫劑浸種子,不斷提高水稻的出苗率,防止水稻種植的過程中發生稻瘟病和惡苗病,通常在秧苗移栽的3-5天選擇三環唑或咪鮮胺四氯蟲酰胺或氯蟲苯甲酰胺等充分混合后在秧苗出呈滴水狀噴灑。
  條紋葉枯病與灰飛虱關系十分密切,要結合實際調整播種時間,避開灰飛虱的高發期,可在5月中旬種植水稻,6月下旬進行水稻移栽,從而有效縮短灰飛虱和水稻幼苗共生的時間,減少灰飛虱傳播病毒。再者,及時采取有效的藥物防治措施。選擇藥劑時,一方面要選擇速效藥劑,另一方面還應選擇長效藥劑,且適時更換藥劑,避免灰飛虱出現抗藥性。在每公頃的稻田中應用600-900g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加入1500ml48%的毒死蜱,與適量水混合后方可噴灑。施藥前,應向田間灌入3-5cm水,施藥后充分保證稻田當中具有充足的水分,3-5天后排除多余的水。
  三、稻飛虱的防治
  水稻種植過程中稻飛虱十分常見,其主要發生于稻株的基部,該病癥會吸收水稻的汁液。水稻一旦感染稻飛虱,初期會出現棕褐色的色斑,如情況十分嚴重還可能在水稻的基部分出現黑褐色斑點,從而導致水稻枯死、倒伏。稻飛虱產卵的能力極強,田間規模較大時常見短翅型,且其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因此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中較為常見。
  稻飛虱防止的過程中,首先可采用農業防治方法。栽種水稻時應采取完善的水肥管理措施,如過量使用氮肥會使水稻瘋長。在種植時需保持烤田、促控的有機結合,避免發生過早封行和晚熟的問題。其次可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保護稻飛虱天敵,如稻田青蛙,其可捕捉大量的稻飛虱。最后做好藥物防治措施。每畝稻田需使用25-30g濃度為25%的撲虱靈可濕性粉劑,也可采用250g濃度為10%的葉蟬散可濕性粉劑或100mg20%的葉蟬散乳油,加入適量水混合后即可噴灑。
  四、水稻螟蟲的防治
  水稻螟蟲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其分別為成蟲、卵、幼蟲以及蛹,二化螟幼蟲蟲身為淡褐色,散花螟的幼蟲可蛀食水稻,在水稻的苗期和分蘗期危害最為明顯。水稻受侵的位置會出現黃褐色的條斑,若危害發生于孕穗期,則會產生枯穗的問題,水稻螟蟲的趨光性較強,因此夜間活動較為頻繁。
  防治水稻螟蟲的過程中,若采用農業防治方法,阻需合理選擇水稻品種,同時完善種植管理,特別是在螟蟲盛孵和化蛹前,只要在田間保留遮泥水,就可有效降低螟蟲危害。如在螟蟲盛孵或化蛹高峰期,可將水灌到15cm左右,這樣螟蟲便可被大規模消滅。若采用藥物防治手段,則針對不嚴重的水稻螟蟲,可在田間使用50ml的1.8%阿維菌素或45ml2.0%的阿維菌素,加入適量水后噴灑。如情況較為嚴重可適度增加藥量,每10天噴灑一次。
  五、結語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我國多個地區均有水稻分布。在水稻種植中,病蟲害對水稻種植的質量和產量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為了完善水稻栽培的水平,需將多種防治手段相結合,進而有效強化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促進水稻的健康生長。
  參考文獻:
  [1]劉崇愛,石家秋.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南方農業,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57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