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精準栽培中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水稻屬于我國的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水稻的種植以及對增產增收方面技術的相關研究,為解決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的技術水平不斷進步,農業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在水稻的種植以及病蟲害防治方面,通過相關技術人員的認真研究和不懈努力,研制并應用了很多優良的種植技術。但在水稻的種植的過程中,病蟲害問題是始終存在的,所以,對精準栽培技術中,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水稻;精準栽培;病蟲害;防治技術
一、水稻精準栽培技術簡述
實現水稻高產,實行技術簡化是我國當前水稻栽培的主要發展方向,但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我國目前實行的傳統栽培技術存在很大弊端,無法滿足高產高收的水稻種植要求。要想實現水稻種植技術的簡化和水稻高產的目標,首先應解決技術簡化與高產出之間的矛盾問題,所以,必須對世道的栽培技術進行科學的管理和精確的定量。水稻精準栽培技術并非是費時、費工、復雜的精耕細作模式,相反的是,水稻精準栽培技術要通過使用最為關鍵和必要的技術和精準的手段,在種植培育過程中使用最少的作業次數,在最適宜的生產時間內,使用最合時宜的技術來保證水稻種植的優質管理模式,從而實現水稻高產量和高質量的目標。要想實現水稻精確定量,首先應做到“三適宜”,三適宜中包括基本最少作業次數、最適宜的物化技術次數、最適宜的生長時期,科學合理的應用三適宜原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稻產量、提升水稻質量,從而實現高效性、安全性和生態性的生產目標。保證水稻高產的主要方式是在適宜的水稻穗數上主攻打穗種植,有效的提高結實率,并且提升水稻粒的質量。同時,在水稻生長階段,還需要對水稻進行精確管理,使用精確定量手段減少作業次數,對作業時間進行科學制定和實施,保證在最佳作業時間進行耕種及各項田間作業,讓水稻能夠更加健康的生長。水稻的精準栽培技術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應保證適時播種,培養壯秧。我國大部分水稻是在三月底到四月初進行播種,在播種過程中可以使用旱育苗或者塑料盤育秧技術,在育秧過程中,需要在每1.5 kg的稻種中使用1 kg的壯秧劑進行拌泥育苗。其次,進行實時的移栽和科學密植。應用旱育秧技術時,秧齡需要在二十五到三十天之間,應用塑料盤育秧則需要在二十天左右,在秧苗兩葉一針時進行移植,通常需要插足2萬穴/667 m2,每穴的有效穗數應該達到有10-12株,其中有效穗需要達到22萬/667 m2左右。再次,需要對秧苗進行合理施肥灌水和病蟲害防御,施肥灌水在掌握時機方面非常重要,一般情況下,移栽過后就需要進行灌淺水促分蘗,移栽七天以后要使用除草劑和施尿素共同進行。復合肥的使用量為25 kg/667 m2,需要保證水稻苗露田曬田,對無效葉片生長進行合理控制。曬田復水后施加尿素,用量為2~2.5 kg/667 m2,從而促進幼穗的分化,還應進行磷酸二氫鉀加204的噴灑,目的是提高產量,促進籽粒飽滿。病蟲害防治方面應主要注意比較容易出現的病蟲害類型,例如稻飛虱、三化螟、紋枯病、稻瘟病和稻蝽象等。最后,需要進行適時足量的肥料追加,可以通過使用斯坦福差值法進行肥料使用量的精準計算。通過使用精準栽培技術,可以有效減少水稻種植過程中人力、物力以及時間上的消耗,應用精準栽培技術也是保證水稻種植實現高產高收的前提,對水稻進行精準管理是保證增產的基礎環節。
二、精準栽培中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
1.分葉期和孕穗期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
通常在一年當中的三四月份雨量較為充沛,所以水稻在進行生長時難以保證充足的光照,對水稻分葉和孕穗會造成不良影響。同時,水稻在陽光照射不充足和缺少水肥的情況下容易出現稻瘟病,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水稻大面積死亡,所以,需要在這個階段做好稻瘟病防治工作。在種植水稻前的育秧階段,應使用百分之二十的三環銼可濕性粉劑稀釋溶液,進行水稻浸秧處理,提高水稻自身抗病能力。也可使用強氯精試劑與誰配比,浸泡稻種,浸泡時間掌握在二十分鐘左右,然后撈出用清水沖洗,在進行播種。水稻孕穗期間還可能感染穗頸瘟,這種病害也會對水稻產量造成不利影響,可以通過使用百分之七十的豐登可濕性粉劑進行藥物防治。
2.水稻在抽穗期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
在水稻的抽穗期間可能發生的病蟲害種類很多,其中后果最為嚴重的是飛虱病。這種病害會對水稻秧苗的根部進行破壞,如果在水稻秧苗根部出現大量飛虱,將對成活率產生不利影響。飛虱會在水稻秧苗的根部組織當中進行產卵和繁殖,必須進行有效控制才能減少對水稻的損害。首先,需要注意在水稻的抽穗期進行藥物防治,針對病蟲害較大的種植年份,當發現飛虱數量超過一定標準限值時,及時使用撲虱靈粉進行噴灑,使用方式為,將撲虱靈粉和水進行配比,對種植區內的水稻進行全面的噴灑殺蟲,抑制飛虱進一步繁殖,降低破壞程度。
3.水稻分葉期螟蟲病的防治技術分析
水稻在進入分葉期后,螟蟲病是一種比較容易出現的病蟲害類型,其主要危害的部位為疏導的葉鞘及葉心部分,如果螟蟲數量較多,會進入秧苗內部對秧苗進行破壞,在水稻進入孕穗期后,在螟蟲的影響下,可能發生稻穗死亡或者白穗的情況。這種病蟲害可以通過使用殺蟲單原粉和水進行配比,在特定期限內進行噴灑,也可以在水稻種植期間使用殺蟲藥進行有效預防。
三、結語
水稻栽培技術直徑已經發展了將近七千多年的歷史,從最開始的水稻直接播種到現在大范圍應用的育苗移栽技術過程當中,涌現了大量栽培方式和栽培技術,促使水稻栽培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趨勢,這對我國水稻的生產和未來發展非常有益。通過使用不同的栽培技術,對水稻產量具有極大的影響,使用不同栽培方式不僅會對水稻的生長質量有直接影響,同時還對應當采取什么樣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產生直接聯系。但我國在長期培育水稻的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中,水稻病蟲害一直是影響我國水稻高產高收的重要問題之一,如何能夠有效的控制水稻病蟲害,是我國在實行水稻精準栽培技術中,急需克服的關鍵問題。
參考文獻:
[1]冉軍.宣漢縣水稻精準栽培中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08:167.
[2]陳擁軍.精準栽培——水稻病蟲害防治與治理技術的探析[J].農家參謀,2018,16:61.
[3]顧飛.精準栽培技術中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技術[J].農家參謀,2018,21:5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