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增強水稻種植效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水稻屬于谷類的一種,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種植水稻時,要想提升水稻的產量,需要掌握水稻種植的要點,從根本上保證水稻的質量,在過程中使用先進的種植技術,調整種植模式,此外,還要對水稻技術創新加以重視,堅持科學操作的基本準則,加速推進農業長遠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本文深入的剖析了水稻種植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為目標,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希望能夠更好的完善水稻種植技術,提高水稻整體產量。
  關鍵詞:水稻種植;種植效益;優化
  糧食安全、土地資源問題,會對整個社會發展產生較大影響。怎樣增加糧食產量,為農業技術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提升農業效益,這也是農業種植人員、技術人員以及管理部門需要關注的問題。最近幾年,高效化肥的使用,一定程度提高了化肥產量和品質,相關部門需要加大水稻種植技術的研究,提高水稻的種植效益,這是極為重要也是較為關鍵的。從多個方面綜合考慮,提高技術水平,這是未來增加水稻種植效益的方向。
  一、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問題分析
  1.水稻出苗率。傳統的水稻在進行種植時,沒有對水稻進行高效管理,所以在播種過程中,因為氣候和蟲害等各方面的影響,會導致水稻質量差、出苗率低、不穩定的成苗等情況。再加上播種技術跟不上發展的需要,極大的影響了水稻的出苗率,管理工作未真正意義的落實,水稻種植小的提升受到了較大的限制。
  2.田間雜草和倒伏。水稻在種植過程中,會出現較多的雜草,存在有嚴重的草害問題。傳統的雜草技術已經不能有效祛除田間雜草,再加上不合理的施肥、過量施肥,會讓田間雜草生長旺盛,除草又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水稻在生長的中期和后期,因為根系淺,種植量大、定植密度高等問題,會在生長的中后期出現大量的倒伏情況,對水量的質量和產量產生極大的影響。
  3.機械化種植。從目前來看,水稻的整地和收割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目前雖然開始進行機械化種植,但是水平較低,尤其是在育苗、機插環節機械化水平比較低。近幾年來,很多地區都已經開始推動機械化育苗插秧的進程,但是機械化育秧苗價操作較為復雜,在翻土、施肥和灌溉上存在有難度,進而影響到種植收益,再加上目前水利設施、機械倉庫沒有配套完善,對水稻機械化水平有較大的影響。很多的水稻田沒有直接改造,田塊大小不一、高低不平,很多農戶在種植時依然選擇傳統種植的方式。
  二、水稻種植技術主要的優化方式
  1.種植點開設葉齡觀測站。在一些應用葉齡種植技術的地區設置葉齡觀察站,其意義重大,可以直觀的了解水稻葉齡變化情況,對其未來的發展進行及時預測,進而為后期的種植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種水稻品種,不同品種,水稻種植的特點也不盡相同,實際種植中策略方法不同,注意事項也存在有明顯的差異。針對該問題,需要在種植點開設葉齡觀察點,能夠看到水稻和水稻之間存在的差異,新的葉齡及時標記。此外,還可以做好葉齡預報,針對具體情況,有效處理,提高水稻產量。
  2.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葉齡觀察點主要是利用葉齡的原理開展工作,是先進的知識和技術,但是該項技術在實際的應用環節存在有明顯的缺陷,種植技術不穩定,所以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聯系水稻葉齡變化情況,對技術進行優化和改進,將其作用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技術的推廣,需要聯系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品種,聯系品種特點進行水稻的種植,一旦過程中有疏忽,將會極大的影響種植效果。
  3.選擇合理的田間診斷技術。對稻田質量進行針對,確定水稻患病與否,要在現場實時觀察,根據觀察結果進行治療,如果過程中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否則病情很有可能加劇,會帶來更嚴重的病害。水稻的生長會受到外界的影響,會對其生長情況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所以要適時引入田間診斷技術,分蘗臨界葉齡期和移栽葉齡期要區分開來,按照葉齡期的差別,合理選用診斷技術,確保水稻的經濟收益。
  三、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方式
  1.控制病蟲害。如果水稻在種植過程中出現病蟲害,會對水稻的產量產生極大的影響,進而影響農戶的整體收益。所以在種植水稻時,需要加強病蟲害的管理工作,加寬水稻莖粗度,減少基部接點。建立在基礎之上,要對水稻的無效分蘗進行控制,這樣水稻的病蟲害情況就能減少,確保了水稻的正常生長,提升了水稻的單產。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含有稻白葉枯病,尤其是在水稻分蘗期和苗期時,這種病出現的可能性越大,主要表現為苗葉出現葉枯癥,感染的苗葉出現枯萎的情況,感染了的品種會迅速萎縮,呈現青灰色的水漬。在防治時,可以在選種之前嚴格把關,減少稻田水淹的情況,還要加強藥物治理。水稻比較容易發生螟蟲病,這種蟲害影響力比較大,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處理過程中,要做好二代和二化螟的防治,將處在孕穗和齊穗階段的稻田作為防治重點。通常情況下,每畝水稻使用5%的殺蟲雙水劑150毫升,然后兌入60千克的水,在稻田中施加噴霧,就可以將水稻螟蟲病害出現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優化施肥技術。為了確保水稻的產量,要嚴格控制氮肥,一些技術人員在水稻種植中,會錯誤的認為,增加氮肥量可以確保水稻的生產。但是經過調研之后發現,這種認識不夠科學,如果施加的氮肥過多,無效的分蘗會增加,水稻產量會大大減少。在控肥時,需要建立在將氮肥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減少氮肥的食用量,要將無效分蘗處理干凈??胤蕰r,一般是中期、后期施加氮肥,這樣才能確保氮肥的食用量。通常情況下,中等肥力的田塊,每畝田塊的產量如果是500公斤的水稻,那么要施加1000到2000公斤的有機肥,8到12公斤的氮肥和4到8公斤的磷肥,如果在稻田中能夠檢測出缺少鋅元素,可以考慮適當施加1到2公斤的硫酸磷。追肥主要選擇氮肥,如果基肥中缺少鉀,在后期需要適當加入鉀肥。地區不同,土壤狀況也會存在有明顯的差異,所以一定要對當地的土壤情況進行分析,有針對性的施加各類肥料,盡可能以少的投入,提高水稻單產,最終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
  3.優化控苗技術。水稻栽培過程中,為了提升經濟收益,減少浪費,技術和管理人員需要定期學習,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是要優化水稻的計劃生育,通過優化,提高水稻產量,水稻生長過程中,一旦出現無效分蘗,會極大的影響最終產量。不僅浪費了很多后期追加的肥料,而且還會惡化水稻的群體結構。如果未能及時控制,水稻病害出現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針對該情況,可以采取優化控苗的方式,有效控制無效分蘗,減少分蘗數量,避免肥料的浪費,未來種植過程中,要專門成立技術人員,分析當地的土壤以及氣候情況,對管理技術的優缺點進行分析,反復多次試驗,完善各類技術。
  4.提升田間診斷技術。水稻的種植環境也是極為重要的,水稻生長過程中,土壤富含充足的微量元素,所以加強田間診斷極為重要。及時的診治,可以預防病蟲害,及時跟進水稻生長情況,將不利于水稻生長的因素降到最低。在優化水稻種植技術的過程中,要密切結合田間診斷技術,結合實際情況,將兩者密切聯系起來。提高水稻種植技術,增加水稻產量,提高水稻的種植收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對于提高水稻產量意義重大,采取科學手段提高水稻收益,不僅對我國的糧食生產,而且在解決糧食緊缺問題上意義重大。我國需要全方位的革新傳統的水稻種植理念,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在實際種植環節,一定要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其他地區的種植技術,未因地制宜的種植技術反而會影響到水稻最終的產量。
  參考文獻:
  [1]翟繼強. 略述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對水稻種植效益的影響[J]. 種子科技,2017,35(12):37+42.
  [2]鄧世龍. 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增強水稻種植效益分析[J]. 農家參謀,2017(1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4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