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種植行距對羅甸寬葉雀稗產草量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為了掌握牧草新品系羅甸寬葉雀稗的高產栽培技術,開展了不同行距對其鮮草產量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隨行距的增加,產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趨勢;當行距為50 cm時,鮮草產量最高,達54 t/hm2以上。
關鍵詞 寬葉雀稗;行距;鮮草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67.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200-01
寬葉雀稗為禾本科雀稗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南美洲巴西南部、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等亞熱帶多雨地區,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也均有栽培。我國自1974年從澳大利亞引入寬葉雀稗,現已推廣到廣西、廣東、湖南、湖北、貴州、福建等地[1]。貴州省羅甸縣野生寬葉雀稗資源十分豐富,通過對其進行栽培馴化和系統選育,現已選育出寬葉雀稗新品系,命名為羅甸寬葉雀稗,其特點是牧草產量高、抗逆性強、耐旱、耐牧、耐粗放管理、適應性強[2]。為了掌握羅甸寬葉雀稗的栽培技術,達到高產的目的,特設計了不同的種植行距,研究羅甸寬葉雀稗在相同播種量下不同種植行距對其鮮草產量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羅甸寬葉雀稗為貴州省草業研究所自行選育的新品系。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7年4月8日至2018年11月30日在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本部試驗田進行。試驗地為平地,土壤為黏土。根據不同的行距共設7個處理,即行距27 cm(A)、30 cm(B)、33 cm(C)、37.5 cm(D)、42 cm(E)、50 cm(F)、60 cm(G)。
于2017年4月8日播種,條播,播種量7.5 kg/hm2,小區面積15 m2。株高30 cm刈割測產,每次刈割后每小區追施尿素160 g[3-4],適時中耕除草,并記載高度、鮮草產量和生育期等相關數據[5-6]。
1.3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軟件制圖,用DPS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如表1所示,播種當年能刈割2次,第2年以后每年能刈割3次,刈割次數在種植第1年較低,以后刈割數增加,鮮草產量隨之提高。不同行距對羅甸寬葉雀稗鮮草產量的影響較大,隨著行距的增加,寬葉雀稗的鮮草產量先升高再降低。方差分析表明,2017年和2018年的鮮草產量,處理F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D、E、G之間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處理A、B。這說明不同種植行距對其產量有極顯著的影響,寬葉雀稗最佳播種行距為50 cm,行距太密并不能提高鮮草產量,這主要是與寬葉雀稗具有短葡匐莖且植株鋪地生長有關。綜上所述,種植密度不能太大,以50 cm種植行距為最佳。
可以看出,2018年的鮮草產量明顯比2017年高,全年總產草量第2年顯著高于播種當年。隨行距的增加,寬葉雀稗鮮草產量呈持續上升的趨勢,當行距在50 cm時,鮮草產量最大,隨著行距的加大產量下降。
3 結論與討論
羅甸寬葉雀稗是由野生寬葉雀稗經多年栽培馴化得到的新品系,具有產量高、抗逆性強、返青早的特點,適宜單播或與紫花苜蓿、白三葉、柱花草等混播。羅甸寬葉雀稗從播種第2年開始產量比較高,第1年不利用時,第2年的產量要比第1年同期高1倍左右[2]。每年可刈割3~4次,播種當年僅刈割1~2次。因羅甸寬葉雀稗具短匍匐莖,不同種植行距對其鮮草產量有較大影響。隨種植行距的增加,產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趨勢。當種植行距為50 cm時,鮮草產量最高,達54 t/hm2以上。因此,50 cm為羅甸寬葉雀稗的最佳播種行距。
4 參考文獻
[1] 沈林洪,陳晶萍,黃炎和.寬葉雀稗的性狀研究[J].福建熱作科技,2001(2):1-8.
[2] 賴志強.熱帶亞熱帶優良牧草寬葉雀稗的研究[J].中國草地,1989(1):60-63.
[3] 戴倩,駱世明.廣東省主要引進牧草品種的溫度適應性研究[J].生態學雜志,1993(2):76-78.
[4] 陶滿德,余繼紅,封明亮.人工栽培牧草在江西越冬越夏的研究[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1993(3):44-48.
[5] 莫明浩,楊潔,段劍,等.鄱陽湖沙地植物調查及植被恢復試驗研究[J].人民長江,2012,43(20):70-74.
[6] 余復陶.人工種草和飼草均衡供應的探討[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1985(3):20-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