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不同行距寬幅勻播試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試驗地情況
試驗安排在澠池縣仰韶鎮樂村,試驗占地面積0.4 hm2,試驗地地力基本均勻,地力水平中等,前茬作物為玉米,玉米收獲后全部秸稈還田。11月2日大拖拉機深翻掩埋秸稈,耕深30 cm,結合深翻基施質量分數為45%(25-15-5)的西洋肥50 kg/667 m2,之后旋耕機旋耕2遍,整細耙平。11月3日播種,4月5日用浜農-麥福-10%苯磺隆進行化學除草,6月10日用小型聯合收割機分區收割、稱重、計算實產。
二、試驗處理、品種及設計
(一)處理
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1:凈行距12 cm+播幅8 cm;處理2:凈行距16 cm+播幅8 cm;處理3:凈行距18 cm+播幅8 cm;處理4:凈行距20 cm+播幅8 cm。
(二)品種
供試品種為當地種植面積比較大、表現良好的半冬性中早熟品種豫農4023,種子進行包衣處理。
?。ㄈ┰囼炘O計
試驗采取大區設計,順序排列,每個大區面積800 m2,長160 m,寬5 m,大區四周設置1 m保護行,用80#懸耕機旋地2遍,常規播量。播種時間為11月3日,播種量13 kg/667 m2。
三、結果與分析
?。ㄒ唬┬←溞螒B指標
1.群體方面。在小麥越冬期、返青期、拔節期處理1群體最高,處理4最小;在拔節期群體最高的處理1比群體最小的處理4多59.1萬。
2.單株分蘗方面。在越冬期和返青期單株分蘗沒有區別。在拔節期處理1群體最高,處理4單株分蘗次之,處理3單株分蘗最小。處理1單株分蘗3.2個比處理3單株分蘗1.1個多2.1個。
3.次生根方面。拔節期處理1>處理4>處理3>處理2。在拔節期處理1次生根3.5條比處理2次生根1.5條多2條。
4.株高方面。越冬期處理2>處理4>處理3>處理1,返青期處理2>處理4>處理3>處理1,拔節期處理1=處理2>處理4>處理3。
?。ǘ┬←湲a量及產量三要素測定
產量三要素方面:畝穗數處理1>處理4>處理3>處理2,穗粒數處理4>處理3>處理1>處理2,理論測產處理1>處理4>處理3>處理2。處理1畝穗數最高,達到22.2萬穗,比群體最小的處理2多3.4萬穗,畝穗數也相對比較高,測產也最高。處理2畝穗數、穗粒數最少,產量也最低。
四、結論
單株分蘗、單株大分蘗、次生根、葉齡4個指標在越冬期、返青期2個時期各個處理之間沒有明顯差別,近乎相同,在拔節期群體、單株分蘗、次生根、株高、產量等方面處理1指標都是最高的。在單株分蘗、次生根、株高等方面拔節期之前沒有差別。這主要因為:一是播種時期遭遇連續陰雨天氣,造成前茬玉米延遲收獲,小麥播種期推遲。二是由于是玉米茬地,前茬玉米收獲后采取秸稈還田,秸稈沒有腐熟,影響根系生長,進而影響了吸水吸肥和地上部正常生長。小麥在冬前地上地下部沒有很好的生長,冬前沒有形成壯苗,個體形態指標一直延緩到拔節期才趨于常態。小麥寬幅勻播不同行距試驗,2017年試驗結果為處理1最后產量最高;2018年試驗為處理1表現良好,說明寬幅勻播最合適的行距配置為凈行距12 cm+播幅8 cm。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