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無壟勻播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傳統行壟種植的缺點
(一)上季作物騰茬后小麥播進地前需要整地、耙地、播種3個環節,費工、費時、費能、成本投入高。
(二)種子出苗后在行溝內擁擠生長,單株小麥營養面積嚴重不均衡,個體間爭水、爭肥現象嚴重,不利于小麥的分蘗和成穗,影響產量要素的形成,限制了小麥生產潛力的發揮。
(三)行壟間空檔及缺苗斷壟會造成小麥對土壤肥力資源以及水資源吸收的浪費。
(四)行壟種植會造成行間大量水分通過地表蒸發。
(五)因化肥溝施,若操作不當,會造成燒苗現象。
?。┬袎挪シN不能對應溝行施肥,種苗與營養需求分離。
(七)小麥生長期間,擁擠的小麥個體間爭光現象嚴重,不利于光合作用,阻礙光合物質的順利形成。
?。ò耍┬袎挪シN容易形成弱苗,小麥的抗逆性減弱,容易滋生病蟲害。
?。ň牛┬袎判纬傻目諜n對雜草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空間。
二、無壟勻播的特點
?。ㄒ唬┦」ぁ⑹r、省錢
小麥機械化無壟勻播可一次作業同時完成撒肥、旋耕、撒種、鎮壓、筑畦等5項作業,耕播同時進行,減少了2~3次機械作業程序,每667 m2節省作業成本40~60元。
(二)增加單株次生根,形成壯苗
無壟勻播種植的小麥充分利于空間、接受陽光和吸收土壤養分,個體發育好,根系粗壯發達活力強、功能好,次生根增多,能滿足小麥對肥水的要求。通過近幾年越冬期調查,單株次生根平均增加3個,利于形成壯苗。
(三)提高群體
無壟勻播種植的小麥充分發揮單株個體優勢,群體能夠大幅度提高,為豐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提高畝成穗數
無壟勻播種植的小麥稀密自我調節能力強,單株分蘗能力增強,分蘗增多,實現群體均勻分布,能有效提高小麥畝成穗數。據調查統計,畝成穗數在50萬~55萬穗,比傳統種植方式增加6萬~10萬穗;小麥個體在田間均勻分布,個體間可以最多的接受陽光,光合作用增強,創造的營養物質增多,小麥千粒質量增加。據考種統計,千粒質量比傳統種植的小麥千粒質量增加2 g左右,無壟勻播種植的小麥個體發育健壯,從土壤中吸收水肥的能力增強,促進了小穗小花的充分發育,使小穗能夠形成大穗,增加了穗粒數。據調查統計,無壟勻播種植的小麥平均穗粒數比傳統方式種植的小麥穗粒數多2~3粒。小麥三要素的增加,使用無壟勻播的小麥可增產100 kg/667 m2,增長率20%左右。
(五)出苗早,生長快
無壟勻播種植的小麥播種后6~7 d就可出苗,生長較快且健壯,麥苗匍匐均勻分布于地表,雜草種子顆粒較小,發芽勢能小,出苗慢,生長弱于小麥,麥苗與雜草不同步出苗的自然現象,使麥苗優先占滿地上空間,抑制了雜草的生長,達到了“以苗抑草”的效果,減少了雜草爭水爭肥的現象,土壤中的肥料和水份能夠充分被小麥吸收,有效提高了水、肥、地三種資源的利用率,利于提高未來小麥產量。
?。┰鰪娍沟剐阅?
無壟勻播種植的小麥個體得到充分發育,根系發達,莖稈粗壯彈性好,葉片功能強,小麥單株均勻分布,灌漿期間穗穗相依,莖莖相靠,避免了行壟種植條件下的壟間內的穗行擺動,增強了小麥的抗倒性能。
?。ㄆ撸﹩沃暧行I養空間大,個體發育充分
根系發達扎的深,吸水能力強,次生根明顯增多,葉片活力強,莖稈粗壯,植株健壯,抗旱和抗干熱風能力明顯增強,有效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ò耍﹤€體發育健壯,不早衰
無壟勻播種植的小麥植株個體發育健壯,可以最大限度地從土壤中吸收肥水,保證了小麥后期不早衰,延長小麥灌漿期,活稈成熟。據近幾年來的調查統計比較,該技術比傳統種植方式的小麥晚熟1~2 d,落黃好。
三、無壟勻播栽培技術要點
?。ㄒ唬┍WC旋耕深度在15 cm以上,根據墑情與土質結構,掌握機械適宜的鎮壓土壤緊實度,以利出苗。
(二)預留田間管理操作行,便于小麥生長季節田間管理。
?。ㄈ┎シN時底墑要充足,口墑不足時要澆蒙頭水,利于小麥早出苗。
?。ㄋ模└鶕恋刭|地情況,確定播種量,沙壤土10~15 kg/667 m2,黏土和黑土地15~20 kg/667 m2,晚播適當加大播種量。
?。ㄎ澹┳⒁馄鹕戆喂澠凇⒃兴肫诤凸酀{期的水分供應。
(六)根據“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方針,加強病蟲情報監測,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避免病蟲害的發生對小麥產量造成影響。
可以看出,采用無壟勻播種植小麥,在機械作業、小麥個體發育、小麥產量三要素的形成、水肥利用、抑草性能、抗逆抗病能力等諸方面均優于傳統種植模式,是一個值得推廣應用的小麥種植方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5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