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傳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歐亞沉淀數千年的文明,奠基于舊大陸上一次被稱為“主糧全球化”的歷史過程,思想與物質文化的傳播彼此交織,成為青銅時代的世界基礎。
在亞洲西南部的“新月沃土”上,出現了一種名為“小麥”的農作物,那時它個頭尚小,只作果腹充饑之用,誰會知道,在渺遠的歲月長途中,它竟然成了人類生活的寶藏?
小麥的旅行/我們記錄在中國
在甘肅農村的傳說中,小麥是天神賜給人間的福音。這種淳樸的思想在先秦《詩經》中也能得見一二,“貽我來牟,帝命率育”二句便是對此的鮮明印證?!对娊洝む{風》亦有“我行其野,芃芃其麥”的詩句,這證明了中原地區在周代時期已經出現小麥種植,但小麥并非原產于中國,而是起源于西亞地區的作物。
安納托利亞高原的一隅,也就是如今土耳其東南部和戰火紛飛的敘利亞北部,曾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起源地,小麥從那里啟程,跨越千山萬水,借助歐亞草原帶諸多文明的互動,經天山南北、河西走廊、隴東而進入黃土高原西部,就此展開了新篇章。
維度與晝時的變化,使得小麥的生長周期與先前不同。加上中國幅員遼闊,氣候與土壤的差異性較大,小麥在傳入中國各地區后,播種和收獲的時間便存在著多樣性。《詩經》中稱:“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證明當年的“麥”在秋天收割;《左傳·隱公三年》記載:“夏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按照西歷計算,這該是五月間的事情了。
但無論小麥在何時收割,都并未對人類造成困擾,“適應”二字既是小麥的生存法則,也是人類的生存法則。
在進入青銅時代之后,人們開始學習借助季節的力量馴化小麥。與此同時,自然的造物之力也開始顯現出來,從初期的二倍體小麥,到如今的六倍體小麥,小麥的成長超乎想象,這其中不僅包含著人類自身的努力,也少不了環境變化的添磚加瓦。沉甸甸的麥穗,昭示著飽腹與生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難怪先祖們會將其當作天神的饋贈,這也的確是一場生物界的奇跡。
小結
跨越千山萬水,小麥帶著歐亞文明的氣息來到中國,這是一場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更是對物種適應力的考驗。
小麥的地位/從低等變為尊貴
小麥傳入中國之后,歷經無數考驗。種植情況與美味程度,直接影響著小麥的社會認可度。
法國畫家米勒的名畫《拾穗者》以寫實的方法展現了歐洲勞動人民收獲麥穗的模樣,他們將收來的小麥磨成面粉,揉制,發酵,做成頗具西方風味的面包。以公元前1500年為起點,直到魏晉南北朝之前,中國社會都還以粒食為主,也就是將糧食顆粒煮熟食用。由于中國當時并未具備對小麥進行細加工的能力,因此,在這場與其他糧食比拼的初級戰役中,小麥沒有占據上風。
需要二次加工的小麥,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展現出自己的優勢,于是被誤解為口感粗糲的下等食物,口味不佳的雜糧,一時之間,口感細膩的小米便占了上風。劉義慶在《世說新語》的注釋中引用了嵇康《高士傳》的一段趣事,便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小麥的地位?!昂钤O麥飯、蔥菜,以觀其意,丹推卻曰:‘以君侯能供美膳,故來相過,何謂如此?’乃出盛饌。”這個故事中的麥飯便是以麥子為主料蒸煮而成的主食,從客人的反應看來,麥飯顯然不屬于“美膳”,被人嫌棄了。后來,“麥飯蔥菜”也意味著生活簡樸,與“膏粱子弟”相對。
工具革新,意味著飲食系統的升級,小麥的進化自然也需要一種新的工具加持,那便是石磨。石磨的普及,讓小麥由顆粒狀變為面粉狀,與水相遇后,呈現出不同樣態,小麥家族也增添了無數新成員。
白居易最愛寫人間煙火氣,在《寄胡餅與楊萬州》一詩中,便呈現了盛唐時期頗受贊譽的“胡餅”一食,面脆油香,實在誘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多寫北宋美食,那時面條也被稱作
“湯餅”或者“胡餅”,種類多樣,臊子面、撈面條,應有盡有。細膩的面粉,伴隨著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精進的發酵技術,人們在饅頭、包子等食物品種上有了更多選擇。多樣而美味的食物品種,均屬于小麥家族,屬于小麥的朝代正式開始,而小麥也終于超越了小米,成為美食新貴。
小結
從詩人到官員,從平民到帝王,都開始愛上原本無滋無味的小麥。小麥食物的多樣性,由人類一手打造。人們生活的幸福感來源于自然本身,更來源于在生活中的革新,每一次蛻變都帶有超越意義,不分領域,同樣值得
銘記。
小麥的創新舌尖美食面面觀
生活于數千年前的人類始祖一定未曾想到,那些年錯過的小麥,因口感粗糲而無法進入美食之列的小麥,竟能在人類智慧的幫助下,成為如此美味的食物。生活節奏相當快速的今天,人們依然能夠從食物中找尋一些內心的慰藉,而小麥已經徹底融入我們的飲食系統,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國疆土上呈現出它的千姿百態。
廣州的餐廳內,熟淀粉邂逅面粉,配以口感細膩的蝦肉蓉,便能做出聞名遐邇的廣東蝦餃,半透明的視覺觀感,加上鮮美爽滑的口感,定能讓你口舌生津。去往蘭州,處處可見當地風味,色清味香的牛肉湯,潔白純凈的蘿卜片,辣椒油鮮紅噴香,香菜翠綠欲滴,結合“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的制作秘方,大廚們便可為五湖四海的食客獻上一碗令人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經典蘭州牛肉拉面。各城市熟悉的街道上,小而熱鬧的店鋪中,包子口感柔軟,餃子寓意圓滿,餛飩細膩可人,此三者均采用小麥粉制作成皮,輔以各色餡料,營養均衡,口味全面,成為“完美的金字塔食品”。
起源于西方的烘焙工藝也逐漸成為我們的愛好,掐好時間,備好烤箱,讓小麥面粉和黃油、牛奶、糖霜等材料跳一支華爾茲,或許你在制作的是簡單酥脆的蔓越莓曲奇,也有可能在做的是復古高貴的紅絲絨蛋糕,抑或是在酵母的低聲嘟囔中誕生的甜香栗子面包,但無論是哪種,只要你能夠靜心以待,巧手烘烤,都能收獲滿懷的喜悅。人們的生活智慧,在山川丘陵中升騰而起,在海洋微風中穿梭前行,釀成最永久的馨香。在酸甜苦辣咸五味陪伴下的小麥面粉,演奏著屬于華夏的美食旋律,而在溫度與黃油香氣陪伴下的小麥面粉,則跳出歐洲大陸的舞步,一樣驚艷,一同難忘。
小結
翻開史書,小麥化身為最堅韌的旅行者、最勇敢的挑戰家,以創新為翼,為我們帶來東西方文明共同發酵而成的美食圈,而這些品質,都來源于人類的生活智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