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結合本區冬小麥種植情況,針對冬小麥栽培管理過程遇到的問題及難題,從品種選擇、精細整地、精量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期收獲等方面介紹小麥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關鍵詞: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一、品種選擇
選用優良品種是獲得高產、穩產、優質的基礎。黃淮麥區適宜選用分蘗多、分蘗早、成穗率高、生長整齊、莖稈矮壯、抗倒伏、抗病性強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種,如周麥16、濟麥22、煙農19、良星99和矮抗58。品種選好后,在播種前選擇晴朗無風天氣,將種子平攤在空曠干凈的地方晾曬1~2d,期間翻動2~3次。通過晾曬不僅能提高種子內部酶的活性促進發芽,還可以利用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滅種子表面的病原菌,減少病害的發生。另外,在晾曬過程中,應將爛種、雜質等除去,以提升種植質量。
二、精細整地
精細整地能夠為后期播種和一播全苗創造條件。整地的標準是用旋耕機進行旋耕,耕深25~30cm,旋耕2~3次,深耕細耙,地平埂直,土壤結構上松下實,避免田間出現凸凹不平或空隙較大的情況。同時,結合旋耕撒施充分腐熟的廄肥27~33t/hm2、氮磷鉀平衡肥1350~1500kg/hm2。小麥需水量較多,在播種前要澆1次大水造好底墑,為深層土壤補充水分,這樣可通過深層土壤的水肥引導根系下扎,有利于培育壯苗。
三、精量播種
小麥播種應根據當地的土質和外界氣候環境確定播種深度、播種時期和播種量。播種既不能太深亦不能太淺,播種過深,易發生吊根現象;播種過淺,種子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種子吸水困難而不利于萌發。播期過早,易出現老弱苗,不但增加發病概率還不利于后期越冬;播期過晚,不但增加用種量及經濟成本,還會降低分蘗數不利于后期增產。播種量過大,為后期剔苗帶來困難;播量過小,降低單產。因此,采用科學、合理、有效的播種方法是保證一播全苗、出苗整齊、苗強苗壯的關鍵。黃淮麥區小麥適宜播種時期為10月8要18日,基本苗240萬~255萬株/hm2,播種深度3~4cm。播種時采用機械勻播,播后用鎮壓輪進行鎮壓,以保墑防凍。
四、田間管理
1.出苗期至分蘗期管理
小麥從出苗至越冬這一時期的生育特點是長葉、長根、分蘗,此時的管理重點是保證出苗整齊、查苗補苗、培育壯苗和促進小麥分蘗。在小麥出苗后要及時進行田間檢查,查苗補缺、查肥補肥、查草化除日均氣溫不低于5度。對于小麥幼苗長勢較弱的地塊,在進行土壤追肥的同時配合噴施生命素等葉面肥,促進小麥生長健壯;對于旺苗,需要通過減少澆水等方法進行控旺。
2.灌漿期至成熟期管理
從灌漿期至成熟期是小麥全生育期中最為旺盛的生長階段,此時小麥根、莖、葉、穗等器官生長迅速,是創造大穗、多粒的重要時期。此時要通過合理施肥、適時澆水等措施促進根系下扎及葉片生長,協調碳氮比例,促進光合產物積累與轉運,并延緩衰老,為后期高產創造條件。在孕穗期追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300kg/hm2、磷酸二氫銨150kg/hm2,施肥后適時澆水。為延緩抽穗后期葉片和根系衰老,可用0.2%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根外施肥,促進光合產物積累以增加粒重。
五、病蟲草害防治
小麥病蟲草害防治要堅持野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冶的方針,堅持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學防治相結合的防治措施。黃淮地區;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銹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黏蟲和吸漿蟲等;禾本科雜草主要有看麥娘、野燕麥、硬草、罔草,闊葉雜草主要有豬殃殃、婆婆納、大巢菜和牛繁縷等。
1.物理與生物防治
麥田土質肥沃、松散,有利于雜草的快速生長,與小麥爭奪養分和生長空間,不僅限制了小麥的健壯生長,還會使雜草上產生的病蟲害傳播到小麥上,增大了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為此,可通過人工防治措施拔除麥田及周邊雜草,為小麥生長創造適宜環境。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生物措施進行防治,如可利用蚜蟲的天敵草蛉等防治蚜蟲、麗蚜小蜂防治白粉虱,也可用黃板誘殺小麥白粉虱成蟲,效果均十分顯著。
2.化學防治
防治禾本科雜草可用6.9%驃馬675~825mL/hm2兌水750kg/hm2進行噴霧;防治闊葉雜草一般在小麥拔節前進行,可用48%百草敵300~330mL/hm2兌水675~750kg/hm2進行噴霧,效果明顯。為減輕勞動強度,可用巨星15g/hm2+6.9%驃馬1200~1350mL/hm2兌水675~750kg/hm2噴霧,防治雙子葉和單子葉雜草。蚜蟲是為害小麥的主要害蟲之一,從小麥苗期至穗期都易遭受其為害,且以在穗期為害小麥對產量的影響最大。在小麥揚花至灌漿期,當田間有蚜株率高于25%時,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225g/hm2,或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75~450g/hm2,或2.5%溴氰菊酯乳油750mL/hm2,或50%辛硫磷乳油1500mL/hm2兌水750kg/hm2進行噴霧防治。黏蟲具有遠距離遷徙和暴食性的特點,發生時常吃光葉片甚至咬斷麥穗,造成小麥嚴重減產。其防治一般在3齡前進行,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750mL/hm2,或50%辛硫磷乳油1500mL/hm2,或48%樂斯本乳油750mL/hm2兌水750kg/hm2進行田間噴霧,效果明顯。吸漿蟲的防治一般分為孕穗期和抽穗期2個階段,吸漿蟲的蛹期一般發生在小麥孕穗期,此時是防治吸漿蟲的重要時期,可用50%辛硫磷乳油3300mL/hm2+水75kg/hm2+細沙土750kg/hm2,拌勻后均勻撒入田間;吸漿蟲成蟲出土時期一般發生在小麥抽穗期,這是防治吸漿蟲的第2個重要時期,可用10%高效氯氰菊酯1600~1800倍液,或48%毒死蜱1500倍液,或40%辛硫磷兌水750kg/hm2進行噴霧,效果十分顯著。銹病主要危害小麥葉片、葉鞘和莖稈,在任一生長時期均可發病,在發病初期可用20%三唑酮進行田間噴霧。在暖冬易發生紋枯病,小麥感染紋枯病后會出現腐爛、枯穗現象,一般在小麥拔節期用15%三唑酮或5%井岡霉素進行噴霧防治,效果顯著。
六、適期收獲
在蠟熟末期小麥全株呈黃色,籽粒顏色和形狀也接近種植品種,含水量為20%~30%,此時籽粒品質最佳,且不易發生掉粒、落穗現象,是收獲的最佳時期。在進行機械收割時需要注意,降低機械收割速度和適當減少割麥量,以保證小麥獲得高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