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優質小麥新品種佳源6號高產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筆者經過幾年來試驗示范與研究,通過大面積推廣示范,系統總結出周麥27高產栽培技術現作以簡要介紹供大家參考。
  一、品種特性
  佳源6號是以周麥18為母本,煙農19為父本雜交,經系譜選育于2012年選育而成,定名為J6,系譜號為2005(08)—26—7—19—5—11—6小麥新品種。2018年被河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證號:豫審麥20180016。該品種突出優點有:1、高產穩產。2014-2015年度參加河南省冬水C組區試,10點匯總,7點增產,3點減產,增產點率70%,平均畝產522.2公斤,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0.88%,不顯著,居14個參試品種第11位。2015-2016年度參加河南省冬水D組區試,12點匯總,10點增產,2點減產,增產點率83.3%,平均畝產544.2公斤,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4.77%,顯著,居15個參試品種第7位。兩年匯總均增產,平均增產點率76.7。2016~2017年度參加河南省冬水C組生產試驗,14點匯總,14點增產,增產點率100 %,平均畝產553.2kg,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5.5%。2、抗性好。2015年接種鑒定(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感條銹病、中感葉銹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紋枯病、高感赤霉病;2016年接種鑒定(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高抗條銹病、高感葉銹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紋枯病、高感赤霉病。3、品質優。2015 年區試混合樣品質分析(鄭州),蛋白質含量13.46%,容重814g/L,濕面筋含量27.4%,降落數值466S,吸水量61.1mL/100g,形成時間3.5min,穩定時間4.3min,弱化度110F.U,出粉率69.5%,沉淀指數67mL,硬度65HI,白度74.0%。2016 年區試混合樣品質分析(鄭州),蛋白質含量13.26%,容重778g/L,濕面筋含量31.2%,降落數值381s,吸水量58.6mL/100g,形成時間3.9min,穩定時間3.9min,弱化度110FU,出粉率69.6%,硬度67HI,沉淀指數57mL,白度75.1%,恒定變形拉伸阻力167EU,延伸性153mm,最大拉伸阻力186EU。以其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高產優質等在我縣廣泛種植。
  二、適期精量足墑播種
  按照玉米晚收和小麥晚播的“兩晚技術”及精量播種的要求,一般在10月15—25日播種,播量在每畝8-12千克,播種前應澆足水,嚴禁趁墑或借墑播種,以保全苗。
  三、加強冬前管理,確保壯苗越冬
  1.適時化學除草 小麥越冬前及時進行化學除草,可根據不同類型的雜草,在11月中旬-12月上旬選用對路除草劑進行防治。針對單子葉雜草如:野燕麥、看麥娘等可選用“驃馬”“異丙隆”等藥劑,針對雙子葉雜草可選用“巨星”“笨璜隆”等。冬前沒化學除草的地塊,開春要及時進行,但拔節后的田塊要謹慎進行,以免產生后茬藥害。
  2.促弱控旺,確保壯苗越冬 對于墑差、出苗差的地塊,要盡早澆水,對底肥不足的麥田,應在冬前分蘗期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8-10千克,對秸稈還田等土壤懸空不實、土壤缺墑的田塊必須冬灌,對播期過早、冬前達到7葉、過旺的麥田,每畝用多效唑20-25克對水30千克噴施,并嚴禁牲畜啃青。
  四、抓好春季管理,促進小麥分化
  1.根據苗情、分類管理  對地力一般、群體小、苗弱的麥田,于2月中下旬-3月上旬及時澆水施肥,對地力較高、群體偏大、根系弱的旺苗要控,對播種早、播量大、冬害嚴重的麥田應提早追肥澆水、中耕增溫,春季追肥一般每畝追施尿素15-20千克或碳銨45-50千克。
  2.結合防治紋枯病、全蝕病 合理化控防倒伏。對紋枯病、全蝕病發生的地塊,在2月下旬小麥返青后每畝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50-100克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500克對水50-100千克,對準小麥莖基部噴施防治,也可在防病時加入磷酸二氫鉀、天豐素等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逆性。
  3.預防晚霜凍害 晚霜凍害一般發生在4月上中旬,對小麥生長危害極大,拔節后一般氣溫降到0℃以下、持續4小時以上小麥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凍害,輕則葉片受凍后脫水枯干、重則幼穗被大量凍死,嚴重影響分蘗成穗率,受凍小麥一般減產20%-30%、嚴重時減產50%以上,預防和減輕凍害的最好方法是凍前澆水。
  五、加強科學管理 實施“一噴三防”防治病蟲害
  1.澆好孕穗水、酌施孕穗肥 小麥孕穗期對水分敏感,是需水臨界期,各類麥田均應澆好孕穗水,一般在4月中旬澆孕穗水,結合澆水每畝施尿素3-5千克,也可在揚花后用1%-2%尿素溶液加入磷酸二氫鉀、天豐素30-40克葉面噴施,對延長葉片功能期、促進灌漿、增加粒重具有一定效果。
  2.小麥生長中后期實施好“一噴三防” “一噴三防”是一次用藥混合噴灑,達到防病、防蟲、防干熱風的目的,具有省時省力的特點,小麥進入拔節期以后,要重點做好銹病、白粉病、赤霉病、葉枯病、吸漿蟲、穗蚜等病蟲害的監測與防治工作,
  3.病蟲害的防治 小麥病害:防治小麥銹病、白粉病可在發病初期每667m2選用12.5%烯唑醇WP35g-50g、15%粉銹寧WP50g-80g,三唑酮等殺菌劑兌水50kg-60kg噴霧防治。小麥赤霉病可在揚花期667 m2用40%多菌靈150毫升或70%甲基托布津WP75g-100g兌水50kg-60kg,施藥時重點對準穗部進行均勻噴霧防治;防治吸漿蟲可用20%速滅殺丁乳油667 m220毫升或樂斯本50%辛硫磷進行防治效果較好。在綜合防治中,進行復配農藥,可在當地植保部門指導下進行,以免降低藥效及對作物產生藥害,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53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