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種鑫源88高產栽培技術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玉米新品種鑫源88是山西億鑫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選育的高產、穩產玉米新品種。該品種于2017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晉審玉20170014,適宜在山西省晚熟玉米區種植。通過分析鑫源88的選育經過、親本來源、主要特性、產量表現和栽培技術,加深對該品種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應用于農業生產。
關鍵詞:玉米新品種;鑫源88;特性;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8-0105-02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A
山西省玉米種植面積約157萬hm2,占全省糧食總播種面積的50%。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區面積約95萬hm2,占全省玉米種植面積的60%左右。山西億鑫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選育的鑫源88于2017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1 品種選育及親本來源
1.1 選育過程
玉米新品種鑫源88是山西億鑫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鑫選1081為母本、鑫選283為父本組配而成的普通玉米雜交種。2011年進行組合鑒定試驗,2012年參加品種比較試驗和多點異地鑒定試驗。2013年參加山西省預備試驗,2014—2015年參加山西省區域試驗,2016年參加山西省生產試驗。2017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晉審玉20170014。
1.2 母本來源
母本鑫選1081是以X1132X為基礎材料,經連續自交7代選育而成。鑫選1081幼苗葉鞘為紫色,葉片為深綠色,株高190~200 cm,穗高70 cm,葉片20~21片,葉片上沖,株型半緊湊;雄穗分枝3~4個,花藥紫色、花絲淡紫色;果穗呈筒型,穗長17.5 cm,穗行數16行,穗軸為紅色,籽粒黃色有光澤,半硬粒型,品質優良;莖稈堅韌,抗倒性強;抗穗腐病、絲黑穗病,在太原地區的生育期為120 d。
1.3 父本來源
父本鑫選283是以蠡玉6號雜交種為基礎材料,連續自交8代選育而成的自交系。鑫選283幼苗葉鞘為紫色,葉片深綠色;株高190~200 cm,穗位高大約80 cm,葉片19~20片,葉片上沖,株型半緊湊;雄穗分枝10~12個,花藥黃色、花絲綠色;果穗長筒型,穗長16.8 cm,穗行數16行,紅軸;籽粒黃色,硬粒型,品質優良;莖稈堅韌,抗倒性強;高抗矮花葉病、穗腐病、大斑病;在太原地區的生育期為120 d。
2 主要特性
2.1 農藝性狀
幼苗第一葉的葉鞘為紫色,尖端呈圓倒匙形,葉緣紫色。株形半緊湊,總葉片數20~21片,株高283 cm,穗位112 cm,雄穗主軸與分枝角度大,側枝姿態輕度下彎,一級分枝4~5個,最高位側枝以上的主軸長12~15 cm,花藥紫色,穎殼綠色,花絲淺紫色,果穗筒型,穗軸紅色,穗長20.2 cm,穗行數16~18行,行粒數39.8粒,籽粒黃色,粒型半馬齒型,籽粒頂端黃色,百粒重33.2 g,出籽率85.1%。
2.2 抗病性
2014—2015年,經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鑒定,該品種高抗矮花葉病,中抗大斑病、穗腐病、絲黑穗病,感莖腐病。
2.3 品質
2015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該品種籽粒容重770 g/L,粗蛋白占比10.21%、粗脂肪占比4.22%、粗淀粉占比72.18%,品質較好。
3 產量
2013年參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區普密組預備試驗(3 500密度組)產量為876.0 kg/667 m2,比對照品種先玉335增產8.3%。2014年參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區(普密組)區域試驗,產量為895.9 kg,對照品種先玉335產量為855.0 kg/667 m2,增產4.8%。區試點7個點6個增產,增產點占86%。2015年參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區普密組區試驗,產量為880.5 kg/667 m2,對照品種先玉335產量為814.8 kg/667 m2,增產8.1%。區試點8個全部增產,增產點占100%。兩年區產量為888.2 kg/667 m2,對照品種先玉335的產量大約為834.9 kg/667 m2,增產6.4%。2016年參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區普密組生產試驗,產量為762.7 kg/667 m2,對照品種先玉335產量為714.8 kg/667 m2,增產6.7%,參試點7個全部增產,增產點占100%(見表1)。
4 高產栽培技術
第一,播前整地。秋季翻耕土地,深度30 cm左右。春季耙耱攤平,應使土塊細碎,地力均勻,盡量選擇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塊種植。
第二,底墑底肥。依墑情澆底墑水,保持土層濕潤和松軟,以便下種和頂土。一般情況下,施復合肥40~80 kg/667 m2、農家肥1 500~2 500 kg/667 m2,確保地力充足。
第三,適時播種。適宜播期為4月20日—5月10日。在播種期間應保持良好的墑情,如遇旱情,需澆水后再選擇適宜時機播種。如出現缺苗現象,盡早補苗。播種時地溫應穩定在10 ℃以上,根據墑情,播深范圍調整3~5 cm。
第四,留苗密度,在中等肥力的地塊,植物珠密度應保持3 800~4 200株/667 m2,在水肥條件更好的地塊可以適當增加留苗密度。見表2。
第五,肥水管理。在大喇叭口期可適當追施尿素20~30 kg/667 m2,有利于增加穗粒數和粒重,及時中耕除草,在抽雄前10 d和抽雄后20 d左右,保持良好的墑情。
第六,防治病害。防治莖腐病時,在發病初期,可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3 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防治。發病中期用2 000~3 000倍98%惡霉靈灌根。防治絲黑穗病時,可用25%粉銹寧羥銹寧按照0.3%的劑量拌種或用96%天達惡霉靈拌種,每千克種子用藥量為1~1.5 kg。苗期用96%天達惡霉靈6 000倍加天達2116糧食型600倍噴施基部1~2次。
第七,適期收獲。該品種進入蠟熟期后擇期收獲,確保籽粒充分成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