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麥栽培技術及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結合河南省實際情況,針對小麥栽培技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說明了應用該技術的具體方法,希望能夠幫助種植人員提高技術水平,提高本地區小麥產量及質量。
關鍵詞:小麥栽培;種植技術;糧食產量
農業是立國之本,如何保質增收是所有農業從業人員關注的問題。在當今社會,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各行各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種植活動也需要技術支持。只有合理運用栽培技術、加強田間管理,才能夠保證小麥栽培的效果。下面就結合實際情況對小麥栽培技術及應用進行分析。
一、科學選種
在小麥的整體種植活動中,選種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種子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后期小麥的生長狀況及產量。要科學選種,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挑選品質高的種子。結合河南省實際情況,選用濟麥22、鄭麥336、豫麥49-198及周麥16等品種是不錯的選擇,這些品種大多具有產量高、抗倒伏能力強、抗病蟲害水平高、抗寒耐旱的特點,在以往的種植中應用較為廣泛。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要加強對本省不同地區環境的分析,對當地的土質、氣溫、降雨量等進行詳細了解,因地制宜選擇品種。例如,我省中北部麥區生長條件較好且灌溉面積大,在選種時應選擇半冬性中熟或早中熟的品種,還可以搭配晚茬弱春品種提高產量;東部雖然產量較高但容易受倒春寒影響,在選種時應挑選抗倒伏性強、抗倒春寒能力高、抗赤霉病等病害的品種;信陽稻茬麥區降水量較大,應該選擇耐濕耐漬的品種,并盡量選擇早熟品種避開發病期;洛陽及鄭州等旱作區就應選擇抗旱性較好的品種。
二、整地及施放基肥
在開始栽培前,種植人員還需要進行細致的整地。由于小麥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種植人員需要合理整地,確保土壤環境的健康、肥力充足。例如,在干旱的地區,種植人員需要傾翻土壤,并將耕作層設置在20cm-25cm之間,保證土壤肥力及水分,同時這種方法還能提升土壤的通透性,便于種子及植株進行水肥吸收。另外,除了平整土地,種植人員還需將桔梗等進行還田處理,既能保護環境,也能為土壤提供肥力。在整地之后,需要施放基肥麥,為種子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既要保證施肥量充足,也要保證肥料結構的合理性。在施肥量上,應將質量控制在45-69t/hm2左右,確保小麥所需肥力。在肥料結構上,應遵循“控氮、增鉀、穩磷”的原則。除此之外,部分地區還采用小麥玉米輪作的種植方法,在玉米收割后需要將秸稈粉碎還田,這種技術雖然能夠縮短玉米收獲時間、降低勞動量,但同時也會使土壤中富含大量的秸稈,其腐爛會吸收土壤中的氮,不利于小麥生長,所以,對于此類土地,種植人員應適當進行氮肥補充。
三、播種技術
播種環節是種子入土的最后一步,種植人員需要科學拌種、合理選時、控制間距。首先,在拌種時,種植人員需要去除種子包衣,科學用藥拌種,這樣不僅能夠保證種子活性,還能有效殺死潛伏病毒及細菌。其次,在選時中,相關人員需要嚴格把握種植的“最佳時間”。例如,西北部地區一般在每年的10月4-13日左右進行播種、中部及東部地區時間為10月7-25日、南部地區時間為10月17-26日、西南部地區為10月-23日,但是實際種植還是要結合實際溫度,通常溫度在16-17℃左右時最適宜栽培小麥。最后,在間距控制上,種植人員要科學設計小麥種植間距,考慮陽光照射時間等因素,保證植株能夠均衡進行光合作用。另外,在使用機械化設備進行播種時,還應考慮到機械播種的均勻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引進外輪式播種機,進行種植量的設定,實現精量少種。
四、田間管理技術
在小麥種植后,田間管理就是最具價值的栽培環節,可以從三方面進行加強。第一,及時補苗。種植人員需要勤于查苗,對于一些已經缺苗的田地進行補苗,保證產量。同時,在小麥進入分蘗期后若還是存在缺苗現象,不能再用補苗的辦法,應采用移植辦法,從周圍田地移植成苗。第二,合理使用藥劑。在小麥的生長中,為了應對倒伏或早衰問題,應合理使用化學藥劑。例如,在入冬前長勢良好的麥田需要噴灑20%壯豐安乳油控制生長,強化根系,可以按照375-450ml/hm2的用量進行施用,這樣能夠有效防止入冬后植株受損、降低產量等問題產生。第三,科學施肥。通常情況下,在每年的11月中旬需要對小麥進行施肥,確保小麥后續肥力,在返青期、拔節期等也要合理施放尿素,還可以在抽穗期噴灑磷酸二氫鉀溶液,促進葉片生長,避免分蘗過量。除此之外,小麥的灌溉也是田間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傳統的灌溉方法是采用大面積、大水量的灌溉方法,如果長時間有水流入地面就會使土壤養分隨著水流失,不利于植株生長,對干旱地區影響更大,極易加劇土壤貧瘠問題,對于此類問題,應采用機械化的技術進行灌溉,合理控制水量,定時定量的進行水分補充。
五、病蟲害防治技術及收獲
在田間管理中,還需積極應對季節性的病蟲害,避免植株受災害侵襲。例如,在3月需要防范紋枯病,對于染病植株需要按照1125-1500mL/hm2的用量噴灑12%禾果利可濕性粉劑,噴灑2-3次每次間隔7d;在3月末至4月初,可以使用25%快殺靈乳油進行防治,用量控制在450-600mL/hm2左右;在4月中下旬可能爆發白粉病及小麥蚜蟲災害,也需要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抽穗期前還容易爆發赤霉病,需要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清理,用量在1125-1500mL/hm2之間。只有真正做到病蟲害防治,才能減輕小麥質量受損的威脅,進而保證產量及質量。通常在5月下旬就可以開始收獲,在收獲時種植人員不僅要合理掌控收獲時間,還需要去雜保純,并謹慎收割,降低機械設施對糧食的破壞,保證產量。
六、結語
綜上所述,要提高小麥產量及質量,就需要對小麥栽培的各個環節進行合理、科學的控制。通過該技術的應用,本省將不斷提高小麥種植的技術水平,進而促進小麥保質增收,提升栽培質量及效果。
參考文獻:
[1]谷利含.基于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要點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9(01):79.
[2]單平.基于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要點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8(24):7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4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