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高校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多元性取向態度的調查報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媒介環境在網絡時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媒體的崛起顛覆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信息的碎片化和閱讀習慣的碎片化,使人們的觀念和意識更容易在潛移默化中被重塑。在碎片化的信息接收過程中,大學生們是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對多元性取向的態度?新媒體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同時滯后的性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大學生認知自己的性取向又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關鍵詞:大學生 新媒體環境 多元性取向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4(c)-0255-02
1 課題研究背景
人類文明的演進,從來都離不開對性文化的探討。從遠古的母系社會靠性維系親情群體關系到如今的多元性理念,性文化一直貫穿于人類發展始終。21世紀以來sexuality不斷被賦予新的定義,成為一個以“性”為核心包含“性體驗”和“生育”等關鍵詞的綜合概念。時至今日,我們已經不能用“性”或“性別”來簡單闡釋“sexuality”這個單詞,它更多地體現的是一種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對性、性別等相關概念的價值判斷以及社會關系的多元性理念闡述。同時,與此多元性理念相關的社會議題和個人體驗也納入性文化研究體系。
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和影響,且多數人對性教育的普及持反對意見,世界各國的性教育發展緩慢。但隨著人類健康的發展要求,以及大學生艾滋高發、過早性行為等社會問題的持續發酵,性教育問題成為人們不得不重視的社會問題。尤其在高校大學生中,性道德觀念、社會文化氛圍和新媒體的輿論環境都在深刻地影響著他們對多元性文化及性取向的認知。
同時,媒介環境在網絡時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媒體的崛起顛覆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信息的碎片化和閱讀習慣的碎片化,使人們的觀念和意識更容易在潛移默化中被重塑。與此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又在親歷著互聯網世界里逐漸摒棄性取向偏見、正視多元性文化的各種活動和輿論。他們受新媒體環境影響的同時,又在影響著新媒體環境。那么,在碎片化的信息接收過程中,大學生是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對多元性取向的態度?新媒體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這兩個問題是我們研究的主要方向。
性教育本應作為人的一種基本生存理念貫穿人類意識發展形成的全過程,如今卻因性教育的缺失和滯后引起了社會對大學生群體性取向自由觀念的廣泛爭議。同時不少輿論認為,性取向自由帶來了較多的社會負面影響。那么在成長過程中性教育相對缺失的大學生,又如何能在信息爆炸的新媒體環境中,通過輿論、通過碎片化的信息,形成自己對多元性取向的是非判斷的標準?這些現象背后的洞察在新媒體時代輿論失焦、青少年性教育普及爭議等社會問題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2 調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法。通過自編問卷,對包括性別、年齡,慣用的新媒體、對性少數群體的基本態度、對新媒體上出現的性少數群體言論的態度等方面進行調查,1000份樣本覆蓋了山東8個城市,對省內高校大學生采取隨機抽樣調查。在取得參與者知情同意后,采取不記名形式的問卷調查,并對信息進行保密。采訪對象的選擇遵循年齡跨度大,專業分布廣,男女平均選擇的原則,努力做到科學選擇調研對象。同時,大量查閱前人研究成果,采取實地調研和學術成果研讀相結合的方法,探究大學校園關于性取向問題的輿論生態,并對新媒體在其中的作用進行分析。
3 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對多元性取向的影響分析
3.1 新媒體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
調查數據表明,91.7%的學生將微信作為其高頻次使用的新媒體軟件,其次是微博,占比為71.9%。大學生們將新媒體作為獲取娛樂類訊息的首要平臺。有54.6%的受訪大學生會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時政類信息。87.8%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新媒體上他人的評論或多或少都會影響自己的態度。大學生普遍認為新媒體平臺信息的權威性、可信度和認可度較弱。基于這種現象,大學生群體在使用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時,比較容易發生輿論失焦的情況(即在新媒體環境中,如果網絡輿論事件無法立時得到解決,引發其他立場觀點的混戰,導致輿論的焦點走向錯誤的方向)。同時,輿論失焦的情況也強化了新媒體關鍵意見領袖對受眾的影響。大學生在面對自己不甚了解的議題時,會更傾向于接受輿論領袖的觀點。
3.2 新媒體使大學生更加了解多元性取向
對性取向的認知學習應納入性健康和衛生教育體系中,眾所周知,良好的教育是幫助建立科學認知的第一步。調查數據表明,同性戀與雙性戀作為時下討論度較高的性取向,對其表示了解的受訪者分別高達81.8%和80.2%??缧詣e戀作為多元性取向中的較少數,在受訪者中的了解比例也達42.1%。同時有84.3%的受訪者表明,微博是其獲得關于性少數群體訊息的主要新媒體平臺。微博作為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實時傳播的社交媒體,注定了它時事話題的討論功能會明顯強于其他新媒體平臺如,微信、抖音、豆瓣等。
多數受訪者表明通過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討論,使其對性少數群體更加了解。新媒體平臺對相關話題的討論與活動的參與,為受眾提供了一種消解多元性取向所產生差異的認知方式。新媒體寬松的輿論環境使性少數群體擁有不同的話語表現,但是新媒體在科普性不高、科學性有限的現實問題也在制約著大學生比較科學、全面、衛生地看待性取向問題。有42.15%的受訪者表示對性少數群體的概念不太清楚。消解多元性取向所產生差異的同時也引起大家對自我認知的思考。有22.3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經對自己的性取向產生過困惑,有3.3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到現在也沒有辦法確定自己的性取向。從這個側面也可以說明我國大學生性教育普及迫在眉睫。
3.3 新媒體有利于公共話題的討論
盡管新媒體存在輿論失焦的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媒體在公共話題的討論上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隨著新媒體輿論環境的不斷改變,社會話題得以在網絡世界里引起人們的討論。性取向、性少數群體的相關議題在微博、微信等平臺被頻繁熱議,使性少數群體走入普羅大眾的視線,通過新媒體輿論引導、關鍵意見領袖的發聲,不少大學生對性少數群體的態度也在發生著變化。調查數據表明,83.47%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性少數群體享有和異性戀一樣的權利,當然也有3.31%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平權是不應該、不合乎傳統的。 同時,在與性取向相關的社會議題中,一些性少數群體在新媒體平臺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他們的強勢發聲,使性少數群體平權運動不斷進入公眾視線。調查數據顯示,60.33%的受訪者對新媒體上的平權運動表示認可并且支持。當然,過度討論也造成性少數群體一定程度的污名化,47.93%的受訪者表示新媒體平臺上過度熱議會造成該群體的污名化甚至引起路人反感。
盡管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對公民公共意識的培養力度仍稍顯不足。但是隨著新媒體環境下公眾輿論的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受眾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話語力量對社會事件和公共話題的影響力,87.29%的受訪者認為新媒體有利于公共話題的討論。
4 調查研究結果
新媒體環境下,山東省高校大學生對多元性取向及背后的社會公共話題的態度呈現包容化、開放化趨勢。這一代大學生,可以說是矛盾的產物,前進性與傳統性相互碰撞,沒有人引領,他們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復雜新媒體環境里,找到了一套自己適用的判斷準則。但是這樣的準則看似包容開放、積極向上,實則暗含危機。
缺乏科學的性教育的大學生群體,盡管有較好的知識素養,卻依舊對多元性取向缺少較為準確的界定,造成自己的性取向混亂,對他們的性認知、性行為也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新媒體平臺輿論領袖的話語權不斷擴大,使得對性概念缺乏權威認知的大學生群體,被“牽著鼻子走”,他們對性少數群體的了解主要來源于輿論領袖給予的意義,而這種“被給予的意義”存在多少真實可靠性,又不得而知。新媒體輿論環境中存在的大量偽真理,往往看似公正合理,實則“夾帶私貨”傳達一些看似正確、倡議平權、理解萬歲卻在無形中強調、擴大差異。明確身份差異與群體邊界使得性少數群體爭取建立平等話語的道路更加坎坷。
在性教育方面,山東省高校大學生呈現明顯的知識空白,加之受到傳統儒家觀念的影響較重,對“性”大學生們往往羞于啟齒。盡管大多數高校學生對多元性取向呈現一種包容理解的姿態,但是在生活中遭遇“性”問題,仍然覺得十分尷尬,這是性教育滯后所不能避免的負面效應。而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未來,大學生對性文化、性取向的認知程度會影響甚至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故而積極開展性教育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fining sexual health: report of technical consultation on sexual health,28-31.January 2002,Geneva.Geneva:WHO press,2009.
[2] (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M].宋素鳳,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3] 李銀河.酷兒理論面面觀[M].北京:國外社會科學,2002.
[4] (美)葛爾·羅賓.酷兒理論[M].李銀河,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
[5] (美)朱迪絲·巴特勒.消解性別[M].郭劼,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3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