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學校體育課中的運動訓練負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運動負荷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關注的熱點問題,不論是在體育課、平時的鍛煉中,還是在專業訓練中,都是決定其效果的關鍵因素。了解運動負荷是什么、如何安排運動負荷都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運動負荷;負荷量;學校體育課程
  1運動訓練負荷相關概念界定
  1.1運動負荷
  由于專業背景和理論出發點的不同,不同時期、不同學者對于“運動負荷”內涵和外延的認識和界定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目前國內外對于“運動負荷”概念沒有形成統一的界定。
  哈雷在《訓練學》中提出:如果一種刺激能夠產生訓練效果,或者說,能夠發展、鞏固或保持訓練狀態,那么這種刺激就叫做“運動負荷”。徐本力認為,運動負荷是指運動員在承受一定的外部刺激時,機體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承受的總刺激,并以這兩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機體內部應答反應程度來反映的。王英、陸阿明認為,運動負荷應該是人體完成的運動練習的強度與量及其引起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生化因素變化與社會心理因素變化程度的綜合概念。它包含運動練習負荷,生理負荷(人體解剖、生理、生化負荷)和心理負荷三個方面
  綜上所述,不同的學者對于“運動負荷”定義的見解是不同的,通過梳理和綜合各位專家學者的觀點,主要可以歸納為三類說法,一類是“刺激說”,一類是“刺激應答說”,還有一類是“工作量說”。
  1.2負荷量
  我國學者對于負荷量的概念界定有很多,但是比較被大家認可的幾種概念界定,也是較權威的幾種概念界定如下:1984 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體育詞典》把負荷量定義為:“指完成練習的數量、次數、組數、時間、距離和重量等”。
  田麥久教授認為負荷量為反映負荷對機體刺激的量的大小。徐本力在《對負荷量、負荷強度和總負荷的概念、結構體系及科學調控中幾個問題的再認識》中對“負荷量”的定義是:“指在持續、連貫的身體活動時間,運動員機體在承受一定外部刺激總量時,所表現出的內部負荷的程度?!?
  1.3負荷強度
  國內外對于負荷強度的研究數不勝數,但是對于運動負荷強度的概念界定沒有統一的標準,并且運動負荷強度在運動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生理學等領域的概念都有所不同。我們國內比較認可的幾種概念界定如下:
  喬德才在《運動人體科學基礎》一書中認為運動負荷強度(簡稱運動強度),是反映運動負荷對有機體的刺激深度,分為內部負荷強度和外部負荷強度。對于外部負荷強度,周期性運動表現在速度、高度、遠度及重量上;非周期性運動表現在動作難度和完成質量上。內部負荷強度有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日本池上學者認為運動負荷強度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所承受的運動負荷量,用公式表示:“運動負荷強度=承受的運動負荷量/運動的時間”。對于這個公式,日本池上學者對于運動強度的理解是運動的“速度”或“頻率”。
  2運動訓練負荷國內外研究現狀
  2.1關于運動負荷量和負荷強度關系的研究
  眾所周知,運動負荷包含了負荷量和負荷強度兩個部分。負荷量和負荷強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以下學者對負荷量和負荷強度之間的關系做了闡釋。
  在 1998 年出版的《項群訓練理論》這本書中有如下闡釋: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的辯證促動訓練負荷的量與負荷的強度構成著矛盾的統一體,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負荷的量都是具有一定強度的量,負荷的強度也都是承受一定的負荷量時所表現的強度。二者相互制約而又相互促進:耐力性項目的訓練中鮮明地表現著這種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的辯證促動關系。
  徐本力認為負荷量與負荷強度是相對的,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都反映了一定的量,負荷強度是反映某一次練習、某一單個動作或某單位時間里的量,而負荷量在是反映多次強度刺激量的總和。
  在 2012 年版《運動訓練學》一書中認為“負荷量的施加與變化是負荷強度變化的基礎,訓練負荷量度變化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和實現負荷強度的變化。從這一意義上講,負荷量度的變化是手段、是途徑,負荷強度的變化則是本質、是目的?!?
  綜上所述,負荷量和負荷強度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相互制約而又相互促進。負荷量的施加與變化是負荷強度變化的基礎,訓練負荷量變化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和實現負荷強度的變化。雖然國外有關于運動負荷量和負荷強度之間的量化研究,但基本都是集中在運動訓練與健身領域。國內也存在相同問題,體育課程與教學領域關于運動負荷的研究大都只是定性研究,而缺少定量研究。
  2.2關于我國體育教學中運動負荷現狀的研究
  適宜運動負荷能有效促進學生體質健康,運動負荷作為目前評價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受到了很多一線體育老師的關注。
  顧靜、黃艷武在運用心率指標監測第六屆全國中小學優秀體育教學觀摩展示課的時候,發現 12 節課中有 2 節出現了生理負荷強度過高或過低的情況。段佳麗等人對北京市 36 所小學、36 所初中、36 所高中的總計 720 節體育課進行了運動負荷調查,發現雖然學生體育課基本部分平均心率合格率為 96.38%,但是最大心率合格率為 63.47%,心率曲線合格的體育課共 110 節,合格率為 15.28%;監測的 3598 名學生中,75.79%心率曲線高峰在開始部分和準備部分提前出現,18.15%心率曲線高峰在結束部分后置出現。
  劉麗娟對上海市的若干所小學的19節常態體育課和27節優質體育課中的運動負荷進行了監測和記錄,發現心率指數范圍在 1.4-1.7 范圍內的常態體育課有12節,占 63%,優質課有19節,占 70%。
  綜上所述,事實證明我國部分體育課中還是存在運動負荷不達標的現象,雖然大部分體育教師知道體育課運動負荷的重要性,也有一線體育老師開始初步探索體育課的運動負荷安排,但就目前情況看,我國體育教師掌控體育課運動負荷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3結合學校體育課對運動訓練負荷安排
  3.1周期性地適度安排較大的運動負荷
  由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核心,在確保學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應適當地安排較大的運動量對其身體進行刺激,以便形成新的適應水平狀態。以高中體育教學為例,高中生一般在15~19 歲之間,從其身心特點來看,每周需要 4~6 次中等強度(其最大量的 50~70%)刺激,1~2 次較大強度(其最大量的 80~100%)刺激,每兩周有 1 次大強度的刺激。對于正常的高中生而言,這是一個周期性運動負荷安排,對其身心正常發展,強化體能,增強體質都有積極的作用。在此前提之下,對于每周 2 次體育課教學來說,我們可依據課的類型、學生特點、課次排序、氣候情況、場地器材、學生安全等基本因素來安排大小不同的運動負荷。對不能安排較大運動負荷的班,可作為課余健身作業布置,讓學生自己來完成。
  3.2教師要“察顏觀色”對運動負荷進行調控
  在體育課教學中,對運動負荷的安排有預設和調控兩個方面。預設是依據體育課教學中的多個因素進行的分析和綜合、判斷和推理的思維活動結果,而體育課教學的現場情況千變萬化,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控,科學地安排運動負荷。如何完成這一工作,觀察和分析學生的身體外表特證,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這就需要教師學會“察顏觀色”,從學生體表的臉面色、嘴唇色、手掌色、肌膚色、呼吸、表情、聲音等進行觀察和分析,從中把握學生的身體狀況,從而對運動負荷進行及時的調整。
  4小結
  運動訓練負荷在運動訓練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適宜的負荷、恰當地調控強度能夠大大提升訓練的成效,使之到達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進行訓練中,要注意把控運動負荷,實時了解學生情況,負荷安排要“因人而異”,適度安排間歇。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 徐本力.對負荷量、負荷強度和總負荷的概念、結構體系及科學調控中幾個問題的再認識[J].體育科研,2004,25(6):29-32.
  作者簡介:
  胡依妮(1995.6—),女,漢族,籍貫:湖南瀏陽,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科學碩士學位,專業:體育教育訓練學。
 ?。ㄗ髡邌挝唬汉蠋煼洞髮W體育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358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