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有效教學是教學活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是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問題。從教學主體、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方面實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流程,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狀況、學習興趣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做出考察的有效途徑。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對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學準備階段的有效策略
語文教學既是種藝術又是一種技術,必須經過千錘百煉,認真的準備,只有準備好了才能上臺講課。所謂的備課,就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一個動態過程。因此,備課其實是為讓課堂教學更完善。
?。ㄒ唬┱J清自己,高效備課在新的備課理念下,教師必須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再是傳統的獨裁者,也不是新課程下的
無所作為者,而是從“主角”退居“次主角”,是一個促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
?。ǘ┝私鈱W生,高效備課新課程下有效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備課必須先備好學生。新課改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從以知識為本轉向以人為本,要求教師改變學生過去那種被動接受式的學習狀態,實現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優勢互補。
?。ㄈ┏酝附滩?,全面備課教學必然離不開教材,教師備課不能局限于教材,應跳出教材,教師在過去只是個傳授文本知識的傳聲筒。新課改提倡“大語文教學觀”,“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首先,必須深刻鉆研教材,挖掘有用的知識,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其次,要全面分析文本知識的內在聯系;最后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ㄒ唬┳鹬貙W生差異
小學生在心理特點、生活經驗以及學習進度等多個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這些差異的影響下,小學生會產生不同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思維方式以及理解方式。而這些內容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必要對學生的差異和個性特征做出了解,從而有依據地提高提問針對性,讓提問在符合學生水平的基礎上適應學生實際。面對具有較強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學生,需要讓他們在充分探究與思考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析,從而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對于具有一般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學生,應當著重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并重視在調動這些學生提問興趣的基礎上給予他們較多的提問機會,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他們開展耐心引導;對于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則應重點強調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信心,在提問過程中應當重視引導,通過幫助他們獲得成功體驗來提高這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以全體學生為提問對象,特別是要對個別學生以及具有突出個性的學生進行關注,根據其個性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ǘ﹦撛O提問環境
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參與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的鼓勵、充足的思考時間等因素都能推動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分析。由這些內容構成的教學環境對于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教師必須重視提問環境的創設。小學教育階段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十分重要,在教學中,學生被規范所束縛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嚴苛的紀律規章讓學生對教師產生懼怕心理。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呈現出年級越高的學生越欠缺發言與提問主動性的特點。另外,對學生在課堂中的發言,教師希望得到的標準答案往往與學生的真實感受與理解并不相符,尤其是對于教學內容具有靈活性特點的語文教學而言,這一問題體更為明顯。久而久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出了嚴重的缺失。為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必須擅長營造良好的提問環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與教學環境以及具備互動性的交流空間,促使學生在愉快和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自身所得到的尊重,并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作出引導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有效途徑,同時,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討論也是在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方面不容忽視的重要策略。學生之間所產生的互相影響是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幫助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所以,教師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這種具備隱性特點的提問環境進行優化,通過引導學生構建良好的同學關系來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ㄈ嫿ê椭C師生關系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教師要重視和學生間的互動。雖然在小學課堂提問中,問題的提出者是教師,但是教師在此過程中并非支配角色。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如果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基本的信任與尊重,則教師與學生之間包括提問在內的對話也難以取得較高的質量。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意識到在知識獲取方面,教師與學生僅有認知順序的不同,而不存在認知地位的差異。且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及主體地位,不能以講解代替學生在提問過程中的理解。另外,當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教師應當鼓勵與引導學生,而不能無視這些錯誤甚至批評學生。當教師在提問中出現錯誤,教師應當主動承認自身在認知方面的偏差與知識水平的不足,并通過修正錯誤的機會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愿意將教師當作流露真實情感的對象以及真誠的朋友,從而使學生樂于并積極參與到以教師為主導開展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課堂提問當中。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學生的熱情以及參與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其中,教師對學生評價特別是對過程評價的忽視是使學生難以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結語:
總之,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有很大影響。在教學中教師的行為是關鍵,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充分的自我認識,從教學準備到教學過程的實施再到教學反思階段都應努力提高自己教學行為的有效性,真正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達到高效。
參考文獻
[1] 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 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