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提問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以讓學生主動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識。但是當前的課堂提問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降低。所以,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做到適量、目的直接和難易適度,從而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數學;提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0-0228-01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不同教師對于課堂提問的模式各有不同,有的注重提問的技巧,有的注重提問的原則,有的看中提問的目的。雖然課堂提問早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充分運用,但是提問的效果往往差強人意,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提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對小學數學教學非常重要。
1 課堂提問的問題要適量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明確課堂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更好的學習知識。但是,如果在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數量太多,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而且會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從而降低學習效果。教師的問題要注意緊緊貼合教學目標,與教學無關的問題盡可能不要涉及,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最好能引起學生之間的討論,這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混合運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出一些單獨的加減乘除的計算題讓學生分別計算,然后再舉出加法和乘法的混合運算題讓學生計算。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32×2+5×3的混合計算題,讓學生思考:這道題中含有哪些運算?它的運算順序是什么?大家能根據之前的知識自己試著計算出來嗎?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在自己的練習本上計算出來。通過這樣先提問的方式,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內容。兩三個問題數量,不僅讓學生可以有效地回憶學過的知識,而且還能讓學生在計算之前進行思考和探討。
2 課堂提問目的要直接
教師在教學新課數學中,首先要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先通過復習之前的知識,導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在教學的階段性關鍵點都要帶有對應的問題,讓學生先通過自主思考再聽教師講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在每一個階段的提問中,教師設置問題的目的都要簡單明了,能夠充分體現接下來要講授的內容,從而讓學生更有針對性的思考,提高學習的效果。如在“軸對稱和平移”的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在第一學段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教師要重視結合已有知識和折紙、畫圖等經驗,進一步講授軸對稱和平移,讓學生充分發展空間觀念。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自主探究,然后讓學生運用軸對稱和平移的知識欣賞和設計相關圖案,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并為以后圖形的學習打下基礎。教師可以先通過課件出示剪紙的圖案,設置問題:大家都發現了什么?然后再展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軸對稱圖形。之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明確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什么是對稱軸?如何畫出軸對稱圖形?對下面平移的學習也要設置相關的
問題。
在每一個學習階段,教師都要通過設置這樣目的直接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和探討,從而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3 課堂提問要難易適度
在設置問題時,教師要做到難易適度,因為當學生聽到熟悉的知識時會馬上做出回應,如果設置的問題過于困難,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進而失去學習興趣。將問題設置得由淺入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能夠更好地深入思考問題,通過這樣難易結合,層層推進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教學更好的進行下去,提高教學的效率。如在“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這樣的設置:在我們所認識的數中,有一個數特別神奇,大家能猜到它是幾嗎?教師在黑板上寫“1”,生活中的好多事物都可用它表示,誰想說?學生回答到:1張桌、1本書、1支筆、一張椅子......單位“1”較難理解,是教學分數意義必須突破的難點,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核心環節。所以,上面的設計要引導學生初步建立起對“1”的概念的理解。所以,在提問中,教師要難易結合,采用遞進式的提問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課堂提問要掌握方式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中,提問要適量,目的要直接,難易要適度,讓學生可以根據問題更好地理解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