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古人關于卜筮的三種觀念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卜筮是古人用來預決吉兇、消除疑慮的兩種方法,對中國古代社會都產生過深刻的影響。卜筮自有其興衰過程。大體而言,有商一代,龜卜極盛;西周、春秋,卜、筮并重;春秋之后,卜逐漸趨于消亡,筮亦開始不為人重視。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人對卜筮大體分為三種觀念:深信不疑派、強調佳師派、以卜筮為文飾派。
  關鍵詞 卜筮 深信不疑派 強調佳師派 文飾派
  中圖分類號:B992.5 文獻標識碼:A
  卜是對龜甲或獸骨進行鉆、鑿等處理,然后以火灼之,據其裂出的兆象來判定吉兇。筮是用蓍草通過復雜的程序而求得不同的數字,即卦,而以之判決吉兇。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卜筮自有其興衰過程。伴隨著這一興衰過程,古人對于卜筮的觀念亦有所變化。此事有關當時人的思想認識水準及演化軌跡,故筆者不揣淺陋,對三種觀念進行了評述,敬祈方家指正。
  其一,深信不疑派。這一派古人,對于卜筮能夠預決吉兇,進而消除人們的疑慮、指導人們的行動,是毫不懷疑的。《尚書·洪范》云:
  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
  洪范者,大法也,治國之準則也。在這兒,《洪范》的作者詳細列舉了卜筮的兆數、遵從的原則,并明確指出卜筮是君主有疑問時的一個重要咨詢對象?!对娊洝ご笱拧ぞd》云:“爰始爰謀,爰契我龜?!薄蹲髠鳌せ腹荒辍酚浂妨栽唬骸安芬詻Q疑。不疑,何卜?”《史記·龜策列傳》亦云(案,《史記》此篇雖為褚少孫所補,但“太史公曰”必為司馬遷之文):
  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記已。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涂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
  以上幾種說法都肯定了卜筮的祛疑、指導作用。
  其二,強調佳師派。這一派強調的是卜筮人的修養與能力?!抖Y記·緇衣》云: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卜筮。古之遺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于人乎?詩曰:“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孔子在這兒強調的是卜筮者的恒心。班固亦有言:
  “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及至衰世,懈于齋戒,而屢煩卜筮,神明不應。故筮瀆不告,《易》以為忌;龜厭不告,《詩》以為刺。
  班固強調的是卜筮者必須慎重虔誠。顏之推甚至強調卜筮須圣人為之方可:
  卜筮者,圣人之業也;但近世無復佳師,多不能中。古者,卜以決疑,今人生疑于卜,何者?守道信謀,欲行一事,卜得惡卦,反令恜恜,此之謂乎!且十中六七,以為上手,粗知大意,又不委曲。凡射奇偶,自然半收,何足賴也。
  以上三人都認為卜筮的靈驗與否取決于卜筮者。
  其三,以卜筮為文飾派。這一派古人,認為卜筮并非是要求得兆數以作借鑒,而只是用來文飾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動?!盾髯印ぬ煺撈吩疲?
  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
  荀子的意思是,卜筮就像求雨、救日月食一樣,其自身并無實際效果,只是君子用來文飾自己的行為的?!栋谆⑼āぽ辇斊吩疲?
  圣人獨見先睹,必問蓍龜何?示不自專也。
  意即圣人只是用卜筮來表示自己并非一意專行。而王充在這一點上論述得最透徹。他一方面批判“兆數報應”說,認為“蓍不神,龜不靈,蓋取其名,未必有實?!薄安敷卟粏柼斓?,兆數非天地之報。”另一方面又認為:
  圣人舉事,先定于義。義已定立,決以卜筮,示不專己,明與鬼神同意共指,欲令眾下信用不疑。
  以上三人都認為圣人君子看重的并非兆數,而是卜筮的文飾作用。
  站在科學已經十分發達的今天來審視卜筮,二者無疑都應當被歸入迷信的范疇。迷信的產生,根源在于生產力的落后、社會的愚昧。先民之所以發明卜筮并對其尊信有加,正是由于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還很幼稚,而認知能力正是基于經濟基礎之上的。
  商代與西周以及春秋的前半期,還沒有鐵制生產工具,奴隸制度下的生產效率亦極為低下,因此當時人的迷信思想,比如對“天”、“鬼”、“神”的崇拜,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自春秋后期開始,由于鐵器、牛耕的應用及水利工程的興修等諸多因素,封建制生產關系得到確立,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人們的思想也大大進步。反映在卜筮上,部分人已經注意到了占卜結果的不準確或不靈驗,“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面對這種與前人的經驗及說教相左的情況,他們不得不尋找自己的解釋。于是,一部分人曲為調和,這就是“強調佳師派”;一部分人揭示其荒謬,這就是“以卜筮為文飾派”。具體而言,前者認為占卜不靈驗并非卜筮自身的問題,而是由于卜筮者的修養與能力不行,如果由圣人來卜筮,那自然就靈驗了。至于誰才是“圣人”,那就不得而知了!后者徹底否定了卜筮作為神秘指導工具的身份,這是十分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們又遇到一個難題:前輩圣王都十分信任卜筮,這應如何解釋?如果否定了卜筮,豈不是也否定了圣王?而這是他們萬萬不敢做的。于是他們就提出了“文飾”的說法。從這一點上來說,“以卜筮為文飾派”也有一定程度的調和性。
  我們還要指出的是,春秋以后的人也決不會全部屬于“強調佳師派”和“以卜筮為文飾派”,“深信不疑派”仍有其存在的余地。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的思想發展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在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時,往往會有一二反復過程,所以也不足大驚小怪。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隋唐以后,知識分子已很少有人相信卜筮了。降至近代,科學精神深入人心,卜筮更是加速退出歷史舞臺的腳步
  參考文獻
  [1] 張苓.道德的起源[D].濟南:山東大學,2014.
  [2] 許子瀟.西周甲骨材料整理及相關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60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