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工程力學教學中的體會及教學方法的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工程力學是近機類工科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結合西京學院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從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及課程考核三個方面進行探討與研究,為工程力學教學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工程力學 課堂教學 實驗教學 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工程力學是研究物體宏觀運動規律及其應用的學科,是機械、汽車、材料加工等近機類工科專業的必修課,與工程技術方面聯系比較緊密。工程給力學提出問題,而力學的研究成果又改進工程設計思想。工程力學包含靜力學和材料力學兩大部分。靜力學主要研究物體的受力分析及平衡問題,材料力學主要研究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強度、剛度及穩定性問題。由于其課程里涉及到復雜的計算和分析問題,學生相對較難理解,再加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新培養方案的出臺,目前國內高校工程力學教學普遍面臨著教學課時數減少,教學內容不變,而教學要求不斷提高的困難。如何能在少學時的情況下,教師做好“教”,學生做好“學”,且有質有量的完成工程力學課程任務,是需要教師不斷的進行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主要根據作者近幾年在工程力學課程方面的教學經歷,淺談在工程力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及教學方法的探索。
1部分教學內容采用師生課堂角色的轉換,教師扮演“導”,學生去“演”,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習慣課堂上只當聽眾,真正參與到課堂上的人少之又少。想要改善課堂情況,教師需摒棄傳統的注入式、填鴨式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課程開設初期,教師可先對所帶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分組可采用自由組合加少量干預的方法,盡量保證各組能力相當。合理的組員分配,在后期課堂談論及演講過程中能夠起到很好的促進學習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為主線,深入講授基本概念及簡單應用,講清知識構架和脈絡關系,做好“導”的角色,學生以組為單位在課后通過協作、探究和討論的方法,解決綜合復雜的內容,并在課堂上通過講解和找問題的方式做好“演”的工作。例如在講解約束反力的類型及受力情況時,教師可先舉出生活化實例,講授約束概念,引導學生說出簡單約束反力的方向及作用點。再由此引出常見的約束類型,讓學生根據約束反力的概念推出復雜約束的受力情況;在講解材料力學各種變形內力圖的畫法時,講清內力在不同變形中的不同叫法,以拉伸變形的軸力圖為例,先以最簡單的兩端受力的直軸為研究對象,講清截面法的步驟,再循序漸進改變直軸受力的位置及個數,課后給小組布置階梯軸不同位置受力情況的任務,增加知識的難度,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通過課后的討論、協作,學生需要在課堂上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題目的講解和分析任務,做好“演”的工作。教師注意在學生“演”的時候,一定要進行點評,并給予一定的肯定,這樣可以更好激發學生學習力學的興趣。
2“演示性”實驗變“操作性”實驗,增加實驗教學考核的多樣性
工程力學的實驗集中在材料力學部分,主要進行拉伸、壓縮、扭轉及彎曲四種變形的演示,學生通過看實驗現象及應力應變圖認識典型塑性材料低碳鋼和典型脆性材料鑄鐵的斷裂面及性質區別。傳統實驗教學中,學生只需觀察實驗結果并寫成實驗報告即可。由于其缺少參與性,探究事物性能的積極性相對減少。為增加學生的求知欲及團隊合作能力,教師在進行實驗之前精心設計教學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其操作的實驗現象及實驗數據拍攝為視頻,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算,最后以答辯的形式進行考核。教師在對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定級定檔時,會從試件的斷裂位置、實驗數據圖、視頻拍攝及答辯情況從四個方面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的內容,學生在實驗操作時可分工合作,答辯時彼此合作。例如在進行低碳鋼拉伸試驗時,教師負責布置任務講清實驗步驟及操作細節并進行相應的演示,小組組長接到任務后,根據組員性格特征將分配兩位組員做視頻拍攝,一位組員負責操作電腦,一位組員負責操作電子萬能試驗機,最后一位組員負責測量數據。各個組員有效合作,才能保證實驗的成功。通過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筆者發現學生不僅對實驗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并愿意進行多次嘗試,追求真理的潛質得到的啟發。
3線上線下教學深度融合,構建課程考核新模式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優質資源的共享變得越來越普遍,人才培養目標以從單一規模化、專業技能型的模式轉為個性化、多樣性及創新型的模式。為滿足培養要求,僅通過簡單的平時成績+期末成績這樣的考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學生多樣化學習的訴求。如何有效的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高校學習考核中越來越重要。筆者在對工程力學課程成績進行評定時,通過五部分來確定:平時成績10%+小組研討10%+在線測試10%+實驗成績20%+期末成績50%。其中平時成績通過手機APP隨時跟蹤并記錄其課堂參與情況,根據的經驗值確定;小組研討主要通過課后項目小組的討論及課堂講解情況確定;在線測試通過網絡優課布置,每一章都有相對應得自測題目;實驗成績的確定主要通過實驗報告及答辯成績確定;期末成績主要集中在課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技能及其應用上。多樣性的考核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程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
4結束語
通過近兩年的教改試點來看,其效果較為明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對提高,團隊協能力得到加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改善。總之,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下,“教”、“學”并重,教師不僅要“教會”,讓學生“學會”更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賈巧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工程力學”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自然科學,2016(04):93.
[2] 馬景槐.應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力學課程教改與實踐[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02):107-1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6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