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化缺失及解決思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現代英語教育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問題,研究者對于教材編寫中所包含的文化問題也進行了廣泛討論。語言是反應文化的媒介,英語課文中輸出的文化會影響到人們對于事物的看法,因此選取什么樣的文章尤為重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課文為例,分析文化的缺失和解決思路。
關鍵詞 高中英語 教材 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文化意識作為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的四大目標之一,能夠看出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研究者使用問卷等方式對一些高中學生進行調查發現中國文化在英語課堂存在嚴重缺失問題。本文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2和必修3為例分析高中課本中的文化缺失問題及解決思路。
1出現的問題
1.1文化的出現以淺層次的介紹為主,缺乏深度
相較初中,高中生需要更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來閱讀和學習。高中英語課本每冊共五單元,每單元有一個主題,一大一小兩篇相關文章。有些文章就停留在淺層次的介紹這個層次。比如必修2第五單元以music為主題,第一篇文章就主要內容散亂,不知所云。第一段問have you ever dreamed of playing in front of thousands of people ?之后并沒有緊扣第一句接著寫。第二段how do people form a band?卻僅僅回答很多音樂家開始在路邊演奏掙錢,后來就去酒吧演奏就結束了。這個說法很不專業,樂隊如何形成并不簡單,很大程度要取決于音樂本身需要什么樣的樂手來做。而文章只字未提音樂這一最重要的方面。讓讀者以為路邊演演就可以組一個樂隊。第三段第四段開始轉向Monkees樂隊發展歷程的內容,there was one band that started in a different way.然后說樂隊找不到合適的人,去打廣告了。后來樂隊開始出名 Each week on TV,the Monkees would play and sing songs written by other musicians.最后寫解散的過程。全文不痛不癢,絲毫不能從文章中感受對音樂的熱愛和對于這個樂隊真正的了解。
自媒體時代的高中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文化是很了解的,因此這樣外行的、淺層次的泛泛而談已經滿足不了當下的高中生,而且很有可能會產生以偏概全的負面影響。
1.2對話脫離真實生活
我們并不了解外國人如何生活,現代媒體的發達給與我們極大幫助,但高中英語課本較少涉及這方面的內容。
以必修三為例,出現對話和說話部分有第二單元come and eat here和第三單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就五個單元總量來說不少,可第三單元是劇本,并非真實生活中的對話。第二單元中只有一段,內容是主人公王鵬進入一個餐館時老板迎接他說“Welcome,”she said.“My name is Yong Hui. I’ll help you lose weight and be fit in two weeks if you eat here every day.”在真實生活中,當客人進入餐館時,老板會迎上來說我的名字叫什么嗎?
同時必修2和必修3中沒有一篇文章是關于普通高中生家庭生活的。歐美國家的同齡人在家如何生活,如何與父母交流,會像中國高中生一樣在吃飯過程中和父母聊天嗎?父母會做什么回應?高中生之間聊什么,怎么聊?真實的生活能讓高中生產生共鳴,課文卻沒有涉及。
1.3不同文化之間孤立,缺乏聯系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雖然不一樣,但目的語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鑒賞能力相互促進才更有利于學習者發揮潛能。課本上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對比沒有很好地設置。
比如必修3中第三單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馬克吐溫的小說改編的劇本。那么第二篇文章或者課后設置中應該出現其他大師的作品。這既可以是課本的編排,也可以是由老師來進行補充。至少課本上應該做出相應的要求。高中課本中講運動的文章很多,但沒有一篇文章讓我們真正深入了解某一項運動,比如預備跑要英語怎么說,扣籃怎么表達。必修3中healthy eating 中只是大概說了常識性的多吃蔬菜少吃肉多喝水,但是完全沒有考慮其實歐美國家和中國飲食結構完全不一樣。那么基本的文化對比在飲食上是否應該多一些文章來說明。課本具有指導性,不要總是一概而論說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識,要能給學生以相對深入的知識和啟迪,引導學生深入不同文化廣泛了解。
2解決思路
2.1去除淺層次文章,增加有內涵的文章
文章要選擇真正了解某個主題的人去寫。正因為知道目標讀者可能是完全不了解這一領域的人,才更需要大師們深入淺出的介紹。畢竟第二語言學習者目的語學習的成功,取決于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歸化于目的語文化。
2.2增加反應真實生活的文章
真實的談話并不影響課本的整體設計。高中生需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日常生活,高中生的想法,家庭的溝通。文化既是陽春白雪,也是日常瑣碎。
2.3補充其他文章,增強文化對比
跨文化交際是要學習其他文化,同時輸出本土文化,課文的設置可以增加一個話題中不同文化的觀點,讓學生能夠了解文化的多種表現形式,客觀看待不同文化,接納不同文化。
2.4教師提高意識,增加相關內容的涉獵
田穎認為英語教師過分強調目的語文化的輸入,而忽略本土文化的輸出。很多老師忽略對于本土文化的了解,比如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二篇文章講述了乞巧節的來歷,我們知道牛郎織女,但未必能知道個節日的始末原由。很多老師并不愿意在備課時候搜索相關背景知識,客觀上導致學生也只能學到課文僅有的內容。因此教師自身要提高認識,增強自身文化素養。
3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希望外語教師意識到課本也是需要用批判性思維去對待的,更是與時俱進的。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情和課文設置大膽進行補充和刪減,對學生要有正確的導向。科學合理地使用教材是合格英語教師必備的技能,讓學生通過高中英語的學習建立良好的文化素養,英語教師責無旁貸。
作者簡介:張曉豆(1989—),女,漢族,甘肅省定西市,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4.
[2] 田穎.對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缺失的反思[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10-1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7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