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情感教育,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初中語文教學屬于重要的基礎教學。語文既有工具性,也具有思想感情性,人文性。因此,可以說語文教學包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引導者、學習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民教師,青少年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通過教與學,必須產生豐富的情感。我們可以抓著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基礎,引申、啟發更為豐富的情感,培養好學生的語文素質。
關鍵詞 初中 語文 情感 教育 基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初中語文教學是一個引導青少年學習語文的過程。由于語文是由工具性、人文性、教育性組成的豐富載體。語文通過我們青少年學生的“閱讀”——“思考”——“作文”——“運用”等一系列的思維過程之中,會產生豐富的情感。而情感則是人一種豐富的意向、思維。因此,情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種基礎。我們在語文教學之中,就可以抓著“情感”這個基礎,引導、引申、啟發初中學生豐富的思想感情,培養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素質。
1在語文教學之中,可以利用教材之閱讀,引領學生進入情境,開展豐富的情感
語文教材是一種豐富的人文載體,我們組織學生在閱讀語文課文中,通過“讀”——“思”——“情”的過程,啟發學生豐富的情感,達到情感教育。
上《春》這篇課文時,可以采取了這樣的方法:先讓學生合上課本,聽一遍課文,聽一遍課文錄音,授課前便讓學生先感受到春的氣息。然后提出這樣幾個問題:這篇文章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色?同學們春天到野外去過嗎?把你到野外觀察到的景色跟朱自清先生描繪的春色進行對比,認真感受一下春的氣息,想想看春天帶給人們什么?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朗讀課文。通過引導,學生基本上進入了角色,思想也活躍起來:蒼翠的小樹,嫩綠的小草,滿山遍野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樹枝上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的小鳥……春天的一草一木,在同學們的眼里變得那樣美好。大家爭著描繪春的景色,完全陶醉于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中了,那樣子,就如同演員進入角色一樣。這時,可抓住機會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適當的點撥,這樣,學生就基本上掌握了課文內容。有的同學還聯想到春天是一個新的起點,帶給人們興奮與希望,只有在春天辛勤耕耘,才能到秋天收獲更多果實,而且很多同學能用兩堂課的時間竟能將課文背誦下來。在讀中,讓學生體會春天之美,撥動學生思維之琴弦。
2在語文教學中,選好教材,通過生動的教學,激發情感,達到加強思想德育教育
“德、智、體、美、勞”五育方針,德育為首,這是黨的教育方針。在語文課的教育之中,我們選材好教材,引導學生讀、思,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實現開展德育思想品質教育的目的。
如上《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課文中,我們引導學生讀這篇課文。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好其中的幾個生動的故事:“松骨峰戰斗”、“搶救朝鮮兒童”、“一口炒面一口雪的生活”。這些戰火硝煙,舍生忘死,視死如歸的精神;這些冒著大火,沖入火海,奮不顧身搶救朝鮮兒童的國際主義精神,這些在漫天雪地中,只能靠一口炒面,吃一口雪的場面讓我們的青少年學生多么地感動。
當一些學生讀到課文感人之處時,哭出了聲,流下了眼淚。課文大多是優秀的文章,動人之載體。通過這些課文的閱讀、啟發、引領,激發出青少年學生豐富的感情。象我們剛才說的教《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之中,受到教育,激發起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3在語文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去分析教材,不斷提升學生的認識能力,豐富怙,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初中語文課文中,一些文章一是讀一遍就可以理解的,而且要引導學生反反復復閱讀,老師要一次又一次地引導學生去分析,才能激發起學生的情感,達到思想教育之目的。比如,我們在語文課中,上《白楊禮贊》這篇課文時,作者不僅僅只是贊美北方的白楊樹,而且贊美勤勞、勇敢的北方農民,更進一步是贊美的是北方的抗日民眾。贊美的是一種不屈不撓的抗日民族精神,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可以激發起學生的情感,激發起學生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總之,初中語文課文由于蘊含很多的情感因素,正是我們利用這些情感因素開展情感教育的好契機。情感教育既是知識教育,又是思想感情教育。抓好了情感教育對青少年初中學生之美好的人生觀、知識觀、價值觀很有好處,從而實現我們語文教育的目標、任務。這里,筆者要強調:我們在語文教學之中一定要重視教學的實踐性,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與現實的實際結合。魏書生老師說過:“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要與實際結合。語文教學與實際結合,學生學習才會有興趣,才會看到自己學習的成績,埋頭死讀書是不會有出息的”。在語文教學之中,我們一定要開展探究式的教學活動。其實,語文探究式教學活動并不神秘,而是在教學之中,在原有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結合新教材實際,探索新的有創新的教法,有創新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打下學習的基礎。長期以來的教育教學,一直受舊有的落后的傳統觀念之影響。重視“三個中心”作用,即“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沒有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其實,在教與學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公,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者,我們的教學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學生而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小華.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基礎[J].語文學習,20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7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