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方法的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通常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即只是一味地向學生講授和灌輸課本中的理論知識,這便使得課堂氣氛壓抑沉悶,進而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促進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深層次理解。在此背景下,采取何種教學舉措才能扭轉傳統課堂長期低效的現狀,以切實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理應成為廣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當前應重點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方法
  在新課改之風大力盛行的今天,“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已然成為廣大教學工作者的共識和共同追求目標。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并在始終遵循“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前提下對教學的過程與方法進行大膽革新,以使傳統課堂長期“高耗低效”的現狀得以及時扭轉,從而達成理想中的教學預期。下面,筆者就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方法做些總結,以供參考。
  一、問題導入,引發思考,激發興趣
  是否能夠實現高效化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入環節設計得是否成功。而對于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的初中生而言,問題則是促使他們展開一切學習和探究活動的源泉和動力。基于此,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不妨以問題為契機,以教學的具體內容為依據來引入新課,以此來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以《我與社會》這課內容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我先是利用課件向學生播放了電影《魯濱遜漂流記》中的精彩片段。待視頻播放完畢,我向學生問道:“同學們,魯濱遜是真的到了世外桃源了嗎?他是真的與世隔絕了嗎?”這一饒富趣味性的問題一經提出便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待學生自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我繼續說道:“魯濱遜雖然在孤島上生活了四年,可是在這期間,他的知識、技能和手中的火槍等工具都給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而這些都是在社會中獲得的。像魯濱遜這種極端的例子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更何況我們呢?那么個人與社會之間到底存在著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如此一來,既引發了學生的主動思考,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直觀教學,突破難點,深化理解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已然成為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起點。將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僅可以將抽象的道德觀念與理論知識轉化得更具形象性、具體化和生動化,而且還能夠在極大程度上克服傳統教學手段的局限性,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內容,促進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因此,信息技術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實施,既與當前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又是新課改中提出的最新標準。
  以《公民基本權利》這課為例,對于剛剛接觸法律知識的初中生而言,這部分內容較為抽象,不易理解;形式相似,難以區分。于是,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了典型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審判實錄讓學生觀看。形象直觀的審判現場可以讓學生真切地“看”法,感受法律的威嚴。與此同時,我還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對不同類型的案例進行了比較區分,以使學生明確不同的訴訟適用于不同的案例,從而總結出了不同訴訟各自的特點。如此一來,既突破了教學難點內容,又為后面模擬法庭作了鋪墊。
  三、角色扮演,促進參與,強化體驗
  受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模式機械單一,學生始終扮演著“聽者”與“接受者”的角色,這不僅與新課改所提倡的“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而且也不利于優化課堂的教學效果。鑒于此,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應將課堂的主動權還于學生,并通過角色扮演這一形式來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自主建構,以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以《遵守規則》這課內容的教學為例,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形成自覺遵守規則和維護規則的理念,我為學生創設了如下情境:1.在排隊買東西的時候,有兩個人在你面前強行插隊,破壞了原本井井有條的秩序,這時你該怎么辦?2.在放學回家的途中,由于馬路上車輛比較少,很多行人都無視紅燈橫穿馬路,這時你該怎么辦?接下來,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分配角色,并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通過語言表達與動作相結合的形式來對以上情境進行演繹重現,并模擬劇情的發展。如此,通過角色扮演,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的課堂參與,而且還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切實感受到了遵守社會規則的重要性,進而有利于增強學生自覺遵守和維護規則的意識。
  四、開展活動,運用實踐,知行合一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真諦。這就要求教師除了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之外,還應當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所學知識加以實踐和應用,以使學生不僅可以習得理論上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同時還能夠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與人格情操,從而實現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
  例如,《讓家更美好》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懂得“家和萬事興”的道理,學會用具體的行動關愛自己的家庭。鑒于此,在教學完這課的主要內容之后,我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針對自己的家庭狀況和父母的工作情況,與父母一同制定一份孝敬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的計劃,建議:1.可以側重從孝心和孝行兩方面思考和制定行動計劃;2.制定計劃時應考慮實現的現實性和可行性;3.和爸爸媽媽一起踐行計劃,體驗孝親敬長的親情之樂。如此,通過開展活動,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課本知識,而且還使學生學會了熱愛自己的親人,用具體的行動關愛自己的家庭。
  總而言之,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應勇于掙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并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引下不斷探索和尋求符合學生學習特點、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方法,以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從而獲取高質量、高效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趙常麗.試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47):86-87.
  [2]  馬龍門.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08):26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034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