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養的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但現實中該學科在農村初中的教學效果不理想,而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是導致該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些問題,農村學校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增強教學時代感,同時注重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
[關鍵詞]核心素養;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3-0064-02
時下,基礎教育改革正邁入核心素養的新時代,立德樹人已被放在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最重要位置。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師來說,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責無旁貸。然而農村教學總體上來說存在著不重視、不協調、不同步的現象。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除了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以外,還要有一定的能力,特別是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里的能力說的就是核心素養。圍繞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將基本的道德細節要求、法治要求作為學生的成長要求,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教師在關注學生學科考試成績的同時,應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轉變教學觀念,大力推進課改
從義務教育角度和新時代教育要求來看,道德與法治學科與其他學科一樣,必須改變陳舊、落后的教學方式,將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江蘇省洋思中學和山東省杜郎口中學由于結合核心素養開展教學,全面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現如今已成為全國名校。洋思中學實施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改模式,杜郎口中學實施了“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不但學習成績提高很快,而且核心素養全面提升,他們的課改經驗值得學習。
二、改變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效果。多媒體教學既生動直觀,又快捷方便,能擴大知識容量,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延伸拓展知識,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利用視頻教學,引入貼近教材內容、貼近生活、貼近時事,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教材以外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如筆者在講授七年級下冊第一框《集體生活邀請我》時,播放了一段2016年8月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獲得冠軍的視頻,讓學生在情境中去感受集體力量的強大,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情懷。平時筆者比較喜歡選用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其中所涉及的道德問題或法律問題,讓學生知道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事件中也會包含許多道德與法治知識。這樣學生的視野開闊了,思想政治素質和個人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多種教學方法并舉,學以致用?!敖虩o定法,貴在得法?!痹诮虒W中,教師應當依據教學實際靈活運用多種教法,比如可采用表演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對比教學法、自學輔導法、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等。筆者在八年級人教版《禮儀展風采》這一課,講到社交禮儀的方法時,采用了表演法,請學生表演小品《招聘小記者風波》。學生看完小品后,分組討論,找出小品中,運用社交禮儀正確的地方以及不對的地方。目的是通過情境體驗,使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社交禮儀,并且能夠在實際交往中加以運用。這種教學法增強了學習活動的生動性、趣味性、直觀性,讓學生在理論知識的應用過程中真正理解知識、提升能力。
3.組織開展課外活動,從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道德與法治學科本來就是一門與社會實踐和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很多內容來源于生活又能用于生活。不管是將道德作為標準,還是將法治作為最基本的約束點,學生內心矛盾的核心都源于生活。不管是從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的實際出發,還是從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出發,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全面的、多角度的、生活化的,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對于他們提高學習興趣、理解教材內容以及培養學科核心素養,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走出學校課堂,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大膽開辟社會活動大課堂,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引導學生用書本知識觀察、剖析、思考一些社會現象,參與社會討論,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既有知識性、思想性,又有趣味性、現實性。
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力求課堂效果最大化
在落實“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改理念的大環境中,讓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觀察思考,適時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如學習《法律伴我們成長》這一課后,筆者讓全班學生從法律和生活常理的角度就“開玩笑是否犯法”這一主題,分成正方、反方展開辯論。辯論過程中課堂十分活躍,正反兩方學生利用現代化手段快速收集資料并研究討論。辯論過程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增強,法律知識運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合作精神得到培養。又如,教學《集體生活邀請我》這一課講到“集體的力量”時,筆者以“眾人拾柴火焰高”和“一個和尚有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為素材,提出問題:“為什么眾人拾柴會火焰高,而三個和尚卻沒水喝呢?”最終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明白了:“集體的力量,不僅僅取決于成員數量的多少,更取決于成員之間的共同目標和團結協作?!边@樣學生的集體觀念自然得到了增強。
四、對接熱點問題,增強教學時代感
理論聯系實際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與時俱進、不避熱點,注重從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或者生活實際等切入教學,要求學生能“學以致用”,關心社會熱點,正確分析和看待社會熱點。在國家法制建設不斷完善的今天,利用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法律意識,對國家、對家庭、對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而這正是中學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開設的意義所在。校園欺凌、司法機關對冤假錯案的糾正、群體性事件的處置、群眾生活中合法利益的訴求等典型案例,都是筆者在課堂上常用的教學素材。
五、加強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提高學科教學的專業素質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學,由于擔任雙重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師應注重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同時學校應當不斷加強教師隊伍的業務培訓,增加教師業務交流的機會。另外,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材內容變化比較快,時代感又特別強,因此,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接觸社會生活,不斷適應教材和環境,不斷地摸索新的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思路,才能真正上好這門課。
綜上所述,在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的教學環境差距較大的情況下,作為農村學校的道德與法治教師,不但需要不斷改善教學條件,而且需要因地制宜、對癥下藥,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目的,使學生獲得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鐘啟泉,崔允漷.核心素養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ㄘ熑尉庉?nbsp; 袁 妮)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