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語用預設理論淺析幽默化文創產品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通過語用學的理論研究為幽默化產品設計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從語用預設理論的角度出發,結合產品語義學原理,對幽默效果的產生原理進行論述。結論:基于研究,提出一種幽默產品的預設模型,為幽默化產品設計方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語用預設;幽默;產品設計
幽默感在現今的產品設計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讓人在使用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體驗,還能讓產品自帶廣告屬性。目前,設計符號學的理論體系日趨完整,但設計符號學的發展目前僅僅停留在對語義學的借鑒上,設計符號的語義解釋需要設計語義學和設計語用學共同承擔。[1]
1 從語用預設視角研究幽默的設計學意義
幽默是特定環境和場景下社會行為的一部分,是人類展示智慧的手段。[2]康德被認為是第一個從乖訛的角度為幽默下了完整定義的人。他指出,幽默來自“從期待到期待落空的突然轉換”??档滤f的“期待”從語用學的視角來看就和預設概念有關。預設的本質是把已經表達了的信息用舊信息、已知信息的形式隱藏在詞語、格式、句式背后,并把這些舊信息作為引出新信息的起點。[3]每個人在每天的交談中都會用到預設,語用預設保證了對話的經濟性和簡潔性,而這種語言使用方式恰恰就是幽默產生的先決條件。因此從語用預設的視角可以更好地從技巧層面理解幽默。
2 語用預設幽默的相關特性
語用預設有很多特性,包括主觀性、共知性、適宜性、動態性、隱蔽性、可撤銷性等。每一種特性在日常生活的不同情境中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本文重點分析在幽默效果中起重要作用的語用預設特性。
2.1 語用預設的共知性
語用預設共知性是存在于語言之外的共有知識、共知背景、共同假想所在,指涉應為“說話者認為命題為聽話者所熟悉,并極有可能被聽話者所信,并可及聽話者的知識范圍”,是交際雙方可以共同理解的背景知識。[4]語用預設的共知性是產生幽默效果的前提,只有在說話人與聽話人雙方在語境中共有所需的知識背景、文化背景、生活經驗時才能產生良好的幽默效果。
2.2 語用預設的隱蔽性
所謂語用預設的隱蔽性,指的是語用預設有時是隱藏在普通話語之內的秘密信息。[5]出于某種目的,交際時發話人利用預設的隱蔽性故意將預設設置為背景,使受話人不易察覺。[6]例如,警察審案時常用的一句“案發當晚你是幾點離開現場的”隱藏了“案發時你在現場”的預設。
2.3 語用預設的可撤銷性
可撤銷性(defeasibility)是預設行為的重要特征之一。[7]一句話能產生一個或多個預設,但由于某種語境因素的影響,預設將不復存在。預設的可撤銷性在幽默中經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幽默的內核是矛盾的對立統一。[8]我們可以在任何一個笑話的核心部分找出某種程度的荒謬、不合邏輯或對期待的違反。[9]這種“對期待的違反”是幽默效果的核心,說話人基于預設的共知性和隱蔽性給聽話人某種期待的同時埋下伏筆,最終利用預設的可撤銷性造成對期待的違反,形成了幽默的效果。
3 基于語用預設理論的幽默案例分析
例1:A:胖子,你們單位過節給你們發啥了?B:呵呵,發短信了。
在這個例子中講,笑話的人首先利用了語用預設的共知性:多數單位過年過節會給員工一些物質福利,其次利用了語用預設中的隱蔽性“發”字可以產生發錢、發物等預設信息,同時還隱含著發通知、發郵件等隱蔽的預設。最后利用了語用預設的可撤銷性:用“發了短信”撤銷之前產生的預設,制造出幽默的效果。
例2:臺北故宮“朕知道了”膠帶這款產品出現時在互聯網上引起了熱議,這個創意產品讓臺北故宮爆紅網絡。其備受歡迎的原因就是幽默。這種幽默效果的產生也可以用預設撤銷的原理解釋。該案例中存在著一種文化預設。文化預設是指一定社會中人們的共識但以潛在假設形式存在的信念和觀點。[10]在人們的預期中,與皇室有關的一切都應該是莊嚴的,而一句印在膠帶上的大白話“朕知道了”打破了這一預期。隱蔽預設在語言幽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為幽默的形成提供了合理性基礎,而設計幽默的關鍵同樣在于發覺產品及其使用情景中隱蔽的合理性。
4 語用預設幽默原理在嶺南文創用品設計中的實踐
以嶺南文化元素的新年紅包為例,研究語用預設幽默原理在具體設計過程中的作用。
4.1 選取具有“共知性”的產品類別
收送紅包是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傳統習俗,在人們的傳統認知中,紅包就應該是紅色的,并且多以紅、金搭配營造富貴的感覺。同時,人們都清楚紅包產品事實上是一種廉價的消耗品。
4.2 尋找打破固有預期的形式
在廣府文化中,“生菜”具有“生財”的吉祥之意,而且生菜在色彩上與傳統的紅包可以形成巨大的反差。因此,在該設計案例中選用廣府文化中“生菜”的符號合理地打破了人們的固有預期。
5 結語
讓人開心的情感化設計遠不止幽默這一種手段,本文僅基于語用預設理論剖析了特定類型的幽默化設計,為幽默化設計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同時,從語用預設角度分析產品設計,使產品符號學獲得了新的研究視角。
參考文獻:
[1] 吳瓊.設計語用學的范式研究[J].包裝工程,2016(7).
[2] 李健.幽默的文化依賴性及其翻譯策略——以《圍城》英譯本為例[J].安康學院學報,2018(6).
[3] 楊翠.語言學中的預設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6.
[4] 叢日珍.語義預設與語用預設的重疊性和互補性[J].現代外語(雙月刊),2016(10).
[5] 王鑫.對語用預設的再認識[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0).
[6] 宋瑤.語用預設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5(12).
[7] Levinson,S.C. Pragma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8] 馬宇.試論預設理論和雙關幽默的生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9] 蔣冰清.語義腳本理論對言語幽默的解讀[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8(6).
[10] 高查清.“文化預設”對譯者翻譯行為的影響[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1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