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標志職業教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將是今后一個時期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工作。深入剖析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完善質量保證體系的策略,對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    鍵   詞]  高職教育;質量保證體系;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3-0040-02
   近年來,國家以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為主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則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手段。隨著“特高計劃”及1+X證書改革的啟動,在云物大智時代,在高職院校為“十三五”目標奮斗和爭創一流之際,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并充分落實是時代的需求,也是高職院校的需要。
   一、高職院校質量保證體系現狀
   高職院校質量保障體系分為“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和“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目前,高職院校正在積極梳理、完善各類質量標準,構建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過程多元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逐步形成以外部評估、認證、調查促內部診改的質量提升工作循環。
   (一)外部質量保障體系
   高職院校的“外部質量保障體系”通常是指全國性或地方性的專門機構,其成員包括教育界以及教育界以外的行業企業專家,對辦學質量進行評估和指導,如福建省教育評估中心從2014年開始對福建省高職院校開展二輪評估和二輪評估回訪工作,引入IEET專業國際認證,提升學校和專業建設整體水平。同時,各高職院校積極引入第三方客觀、公允地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績效,如委托Mycos、新錦成等第三方公司開展各類滿意度調研、質量調研,以調研數據為基礎形成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和評價報告、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結果和評價報告、畢業生中長期培養質量評價結果和評價報告等,學校接受監督并及時反饋問題,指導教學改進,不斷深化內涵質量建設。
   (二)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國家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頂層設計出現重大調整,實施“管辦評分離”,教育主管部門陸續出臺了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實施方案。許多高職院校建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質量保證工作新常態,理順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組織架構,單獨設立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部門;主動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診斷—反饋—改進”工作機制,在縱向和橫向兩個層面初步建立起全面覆蓋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縱向系統打造目標鏈、標準鏈、操作鏈、保障鏈、信息鏈,橫向層面構建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等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開展質量診斷與改進,形成以質量改進螺旋為基本特征的質量保證機制,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
   (三)質量評價標準
   質量評價標準是質量保障體系的核心。高職院校通過梳理國家政策和學校原有的制度后,按照職教新思想和學校辦學理念重新修訂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在修訂制定質量標準時要充分考慮:(1)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高度融合;(2)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3)持續提升職業教育教師的教學水平;(4)通過指標的凝練,為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提供有針對性的數據,探索學校質量保障體系實施的路徑與措施,為督導評教、學生評教、第三方開展質量評價提供依據,為多元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提供具有指導性和操作性的標準。
   二、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中心地位有待進一步確保
   20世紀80年代美國開啟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改革,其核心觀點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又稱為“新三中心”。[1]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國際化的背景下,面對不同生源類型、不同文化基礎的學生,如何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中有效地融入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充分地考查、評價學生,使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圍繞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激發教學改革,使學生全面發展,是各個高職院校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二)質量信息實時化能力亟須提升
   現代質量體系的建設和持續改進離不開動態數據的支持。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不論是數據平臺、學生評教、教師評學、各類滿意度調研數據基本為階段性、靜態的,對質量保障工作的支持比較有限。如何通過信息化管理實現信息實時采集、實時分析、實時反饋與改進,是高職院校內部質保體系所面臨的重要挑戰,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評價標準的制定。
   (三)質量分析能力需進一步加強
   高職院校通過專業考核、學生評教、課程評價、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教學檢查等多元教學質量評價方式來發現并反饋教育教學的質量問題。但是,大多數高職院校質量分析手段較為單一,多為簡單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質量分析的科學性有待加強,分析的結論仍有待深入探討。
   (四)師資隊伍水平還需提高
   只有一流的教師,才有一流的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學校提升育人質量的根本保障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需要具備能教學、能實踐和能開展社會服務的能力。受到一些外部條件的制約,高職院校教師多是從高校碩士或博士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工作,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相對薄弱。    三、完善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對策
   (一)改革創新,構建全鏈覆蓋的質量保障體系
   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PDCA循環,由戴明采納、宣傳,獲得普及,所以又稱戴明環或質量環,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基礎和方法依據,被廣泛應用于各行業中。在借鑒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高職課程質量保證體系的基礎上,基于戴明環創新地提出的校企合作課程質量保障體系,以實現質量持續改進。[2]
   按照PDCA循環原則,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構建生源質量、培養過程、畢業標準、就業質量、中長期職業發展“五位一體”的質量保證體系,實現學生從入口到出口的“全過程”質量監督與保證循環提升的閉環,促進各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及培養質量持續改進。首先,明確畢業標準和就業質量(P);其次,基于辦學利益相關者各方的合理訴求,對生源質量、培養過程進行監控(D);再次,建立了一套畢業生當年就業和中長期職業發展的評價制度(C),對學校教學質量管理工作進行查漏補缺,檢查結果也會直接影響反饋信息和循環方向,它是教學管理監控體系中的最重要一環;最后,實施成效的反饋(A),共同反思和修訂,以便相關質量責任人有針對性地改進和提升。PDCA循環的有效實施,需要教與學的支持,如教師團隊動力機制構建、大數據網絡資源支撐等。
   (二)更新標準,建設質量保證信息化平臺
   高職院校要保證質量,需要校企協同構建科學的質量評價標準和程序,重點在專業考核標準和課程標準的制定修訂。根據教育部打造一流金課的要求,推進課程標準建設;廈門城市職業學院近年來打造百余門“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校企合作課程,學校打破“重建輕評”的情況,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改革,課程建設評價標準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開發團隊、實訓條件、建設成效等方面。對接《悉尼協議》專業建設國際標準,把專業鏈建在產業鏈上,持續更新專業考核標準,從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的三大職能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兩大維度考慮專業考核標準的構建,因此專業考核標準應包括職業面向與專業定位、人才培養方案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教學經費與質量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社會服務、專業認證與國際化辦學等方面。
   在此基礎上逐步推進“質量保證信息化平臺”建設,使質量保障運行更流暢;保證量監控的實時性、多樣性、科學性,加強其預警和反饋功能,為教學管理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礎,也為質量保證打下技術層面基礎。同時,完善項目化管理和過程性評價機制,每年進行一次專業考核和課程評估、動態考核、滾動管理,把評價結果同專業招生、教師績效、職稱評聘相掛鉤,深化評價結果的應用。
   (三)注重分析,確保教學質量提升
   以學生學習成效持續改善為目標,運用大數據平臺和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質量監控,將質量信息和數據與學校質量目標和標準對比,做深層次原因的查擺,提出相應的對策,確保質量目標的實現及教育質量的螺旋式提升。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在這個方面已經做了一定的探索,例如對在校生滿意度抽樣調查后,采用因子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歸法得出結論:學生原生家庭的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等個體差別對學生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非專業環境因素比專業因素對滿意度影響程度大。這樣的統計分析比原有的定性分析更加細化和具體,從而針對性地提出以供給側改革為導向,繼續注重提升學生的滿意度;以大數據為依托,完善滿意度評價體系;以學生為中心,培育滿意度增長點等提升在校生滿意度的建議和措施。
   (四)外引內培,夯實質保體系師資基礎
   高職院校通過外引內培,打造雙師結構優秀師資隊伍。具體來說,可以從外部引進專業發展的領軍人物,同時加大對現有教師“雙師”和“名師”的培養力度,鼓勵青年教師下企業和考取職業資格證書,以提升實踐能力。對新入職的教師,如果條件允許,先到大中型企業頂崗工作1~2年,以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高職院校應對接悉尼協議和教學診改工作精神,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學生的學習成效;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實力再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全國高等教育滿意度指數得分全面提升:2018全國高等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N].中國教育報,2018-12-22(4).
   [2]趙宏,陳麗婭.基于PDCA循環的高校教學管理流程再造[J].現代教育管理,2015(2):76-80.
  編輯 王 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423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