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斯·哈林涂鴉作品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從“美國涂鴉之父”凱斯·哈林作品的平面構成語言、扁平化創作風格與內容跨界幾個方面來探索涂鴉藝術設計發展的深層內涵和積極意義。
關鍵詞:涂鴉;藝術設計;構成;跨界
研究背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美國后現代藝術蓬勃發展的時期,各種藝術流派在此時成長起來,其目的是抵制大工業機械化生產背景下形成的以理性和功能為主的現代主義風格。后現代企圖打破現代主義千篇一律的形式限定,發泄內心壓抑的真實情感,與現代主義徹底決裂。同時,后工業時代,因國民收入的增加,商品生產經濟已不再占據經濟結構的主導地位,代之以服務型經濟為中心并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發展服務業,更加重視人類內心情感,此時的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作品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1958—1990),美國涂鴉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畢業于紐約視覺藝術中心平面設計系。在其短暫的30余年時光中,創作出無數具有鮮活生命力和強烈視覺沖擊力的作品。以凱斯·哈林為代表的后現代涂鴉藝術充滿激情和活力,其作品因簡潔的平面構成語言、扁平化創作風格而成為研究平面化涂鴉的視覺文獻,作品的跨領域發展也為跨界設計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范本。
1 平面構成語言
1.1 點
哈林的作品中,點的運用是常見的視覺表現手法。點是一切形態的基礎,點的運用創造出不同的視覺體驗。同時,點的有規則和無規則的排列皆可形成面積、空間、色彩上的變化,給人以活潑、跳躍的感覺,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傳遞一種形式美。在哈林作品Untitled(1983)中,2個黑色人物中間的小人,采用較小的點對整個人物進行填充,其點狀面與前面2個黑色實心人物產生量的對比、空間的對比,使整個畫面具有層次感。同時,地面選用較大的點與中間人物所用的小點拉開距離,各自對應的點組成不同的面,展現出不同的空間效果。
1.2 線
哈林的作品簡單、直率,流露著兒童般的天真。作品大多采用粗獷的線條勾勒成空心人的形象,加之鮮明的色彩填充,以點做輔助裝飾,將主體物的動態及特點,以點、線、面的形式表達出來。俄國抽象派畫家認為,線是無形的實體,線由點的不斷移動形成,并概括線條的基本形態為直線和曲線。直線代表堅硬、曲線代表生命與運動。哈林的涂鴉作品通常采用粗獷奔放的曲線勾勒空心小人物,傳遞一種有機形態鮮活的生命力和對傳統的反叛。在平面構成中,細線透露著神經質、不自信,而粗線體現的是自信和堅定。這也透露了哈林作品中的感性設計和理性思考,以粗獷曲線的表現方式傳達出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
1.3 面
哈林涂鴉作品中的“面”大多由色彩填充構成,色彩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物本身并不具備物質屬性,但不同色彩的使用則傳達不同的形式和情感。哈林巧妙運用色彩的特性,為后現代發展注入一股新鮮血液,彰顯自由不羈,表達對現代社會的批判和對整個社會由內到外的認知。哈林涂鴉作品中多采用高明度、高飽和度、長波的色彩,如紅、黃、藍等。這些具有膨脹性色塊的使用可使人產生興奮感甚至激發生理反應,以靜態的色彩給人動態的情感體驗,增強視覺效果。此外,作品中每個主體物色彩運用也很單純,色塊之間的對比,突出主體,又因其單純的色彩使整個畫面協調統一,給人完整的感覺。
2 創作風格
哈林的作品色彩往往采用未經調和的純色經板刷平涂,用粗獷的線條勾勒人形,這與野獸派的創作風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野獸派倡導“準確描繪不等于真實”,野獸派的作品大多顛覆傳統的審美原則,其創作原則為簡練粗獷的線條、大面積純色的平涂、缺乏透視原理。這種簡練直觀的表現手法掙脫寫實的桎梏,使得畫面更具空間感。同時,野獸派畫家認為繪畫是“自我情感的真實表達”,即個人主觀意識的真實流露。他們自由自在地運用各種原色平涂、粗獷豪放的線條,體現兒童般繪畫的天真稚拙,具有明顯的表現主義傾向。哈林對繪畫內容進行篩選,去除傳統繪畫中復雜的線、面,以粗獷流暢的線條為輪廓代替傳統繪畫的透視關系,使整個畫面簡潔直觀,同時多選用紅、黃、藍、黑、綠等原色平涂。通過抽象簡潔的表現手法和單純的色彩變化表現哈林的樂觀精神與孩童般的天真質樸。
3 跨界綜合
凱斯·哈林涂鴉的表達方式和跨領域創作對于研究跨界設計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二戰后經濟的騰飛滋養了設計的發展,單一的視覺表達已不能滿足大眾的審美,藝術設計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哈林的涂鴉最初出現在地鐵站墻上,后來作品范圍逐漸擴大,于1986年開設“pop shop”,商品包括T恤、雕塑、繪畫等。他曾這樣描述pop shop:制作藝術的重點是溝通和促進文化。哈林通過“pop shop”使他的涂鴉藝術成功地從墻繪過渡到商業產品,走進大眾的生活,其作品簡潔,采用扁平化的表現方式,大小、形狀、色彩便于所應用產品的調節,很快取得了藝術審美性和商業實用性的雙重價值。哈林作品的跨界綜合發展既滿足了人們精神世界的追求,也順應了多元化、個性化社會的發展潮流,成為跨界設計研究的范本。
4 結語
凱斯·哈林用簡單的平面構成語言,傳達了豐富的畫面,從傳統繪畫中抽象地提煉出簡潔的視覺表現語言。其作品的跨界綜合發展使原有的涂鴉作品得以延續和創新,促進涂鴉文化的傳播并取得商業效益。哈林的作品并沒有被歲月遮蓋,他的涂鴉藝術設計將永遠伴隨時代發展潮流。
參考文獻:
[1] 劉世聲.野獸派繪畫的色彩與形式[J].裝飾,2004(4):84.
作者簡介:霍夢閣(1994—),女,河南許昌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設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6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