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弗朗西斯·培根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弗朗西斯·培根反映了“二戰”以后西方社會的普遍精神焦慮,同時也在其作品中用風格鮮明的圖像在繪畫史中創造一種全新的精神狀態表達方式,對之后藝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弗朗西斯·培根;靈與肉
  西方繪畫史上無數的畫家用畫筆試圖解答著“靈魂”和“肉體”的二重性,而弗朗西斯·培根在其中格外的醒目。他像野獸一樣撕裂對象,在畫布上重構,這些重組的圖像極其不安、扭曲,甚至是血腥的、支離破碎的。但正如他身上的“戰后藝術家”標簽一樣,我們在他的作品中窺見了現代社會朝著文明前行中的原始、病態和痛苦。
  一、分解和重塑
  培根的作品雖然如此醒目,乃至“突兀”,但在繪畫風格和技巧上無疑是有著歷史的承襲。從塞尚到畢加索,形體分離、再次融合,圖像經由藝術家的手獲得了新的重組方式,這種分解對象的方式我們能在培根的作品中清晰地看到。而和之前諸多大師不同的是,在這些分解的圖像中,培根的作品呈現出一種對肉體的“真實分割”,每一塊被分解的圖像都仿佛帶有肉體的觸感。它們被切割、變形、扭曲,但是又被糅合在一起,組成了怪物一樣的新生命體。
  在培根的創作生涯中,他結識了一位對他影響極大的美國攝影師——彼得·比爾德。培根對比爾德的野生動物攝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比爾德送給培根的一臺寶麗來相機也給培根提供新的創作樂趣。培根在工作室創作肖像畫時往往會把拍攝好的人物照片撕碎,然后拼貼組合在一起。這些重新拼合的“真實”的人,如同他的畫面一樣,四肢和面部完全錯位,但是仍舊能看到人物的動態和面部表情。如此的“草稿”讓培根在創作前獲得了直接而明確的創作參考。在工作室里培根也經常用碎畫布來調色,有時候直接在畫架旁邊的墻面上畫各種小稿。從他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窺見培根對人物的分解的基本處理方式,而他對作品創作往往要求一氣呵成,有時候第二天來到工作室,往往會把畫面覆蓋掉,或者直接割掉。
  培根這種帶有原始沖動式的創作方式讓他的作品中重構的圖像如同“弗蘭肯斯坦”一樣,畸形但卻富有新生命一般的純粹。這種分解和重塑正好契合“二戰”之后西方世界的自我反思。邁向文明的現代人渴望創造美好的新世界,卻制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可怕和原始的殺戮,弗朗西斯·培根的畫正是描繪著自己和這些“靈魂”無處安放、精神支離破碎的現代人。和他自己一樣,這些孤獨的、痛苦的、扭曲的“靈魂”在現實生活中依然被強行雜糅在自己的肉體中,通過培根的作品人們往往能看到自己被現實分解和重塑的內心。
  二、無法痊愈的“病態”
  培根的作品中幾乎全是人物、肉塊、肉塊重鑄的奇怪生物。他的作品中總是充斥著各種“不健康”、“病態”的生命體,而這些生命體似乎在扭曲的肢體中不斷痙攣、抽搐、尖叫。如同培根和他的愛人喬治·戴爾的悲劇一樣,隨著喬治·戴爾在酒精和崩潰中走向了毀滅,培根的作品越發的黑暗和混沌。培根的作品中,一個個生命體被分解,似乎要刨出其中的靈魂,迎來的卻是一個個病態、猙獰的、殘缺的生命。正如米蘭·昆德拉在著名的《畫家的強暴之手》中寫到的那樣:“或許我可以換一種說法:培根的肖像畫是對于‘我’的界限的質問。一個個體可以歪斜變形到什么程度而依然是自己?一個被愛的生命體可以歪斜到什么程度而依然是一個被愛的生命體?一張可親的臉在疾病里,在瘋狂里,在仇恨里,在死亡里漸行漸遠,這張臉依然可辨嗎?‘我’不再是‘我’的邊界在哪里?”
  時至今日,培根的畫作拍賣價格高達上億美元,然而當這些令人不安的圖像被重金收購時,除了令人驚詫的數字之外,我們也可以看到人們對這種破碎、混沌的藝術形象的迷戀。培根不斷地對圖像分解和重構,在靈與肉不斷地撕裂和重塑中像一頭野獸一樣不停地狂奔,無法停止。作品中的痛苦和扭曲如同現代文明陰影下飛奔的野獸,令人恐懼卻又異常健碩。
  作者簡介:陳光勇,男,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28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