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174-02
新一輪課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如火如荼。教師之中,校際之間,縣域之內……經常會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技能比武,教學研磨活動,最近一段時間,我們一行數人,在一所鄉村小學進行課堂教學診斷調研,聽取了一節思維拓展課,《拼接圖形的周長》。感受頗多,感悟良多。
教學片段一:
上課伊始,授課教師笑容可掬走上講臺,開啟本節課的學習,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復習回顧前邊已學的圖形的周長有關知識,同時,還針對性地設計了相應的練習題:
1.什么是周長?
2.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3.一個長方形,長10米,寬是長的一半,求周長。
學生都能積極踴躍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對于學生的表現,教師流露出滿意的神情,頻頻微笑頷首。
教師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域,布置新的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孔子有語云“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币簿褪钦f教師要讓學生,鞏固已學的相關舊知識,以啟發學生,自我搭建好現有知識儲備和新授知識之間的橋梁紐帶,讓學生在自學新知時,能夠更加容易地實現,跨越知識點之間的障礙。才能實現學生由“知”到“明”的引渡,否則學生學過的知識只能是無法激活的死板知識,不能進一步活化為自我能力,在生活中就易于造成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老師這樣的設計,既幫助學生回顧了周長的有關知識,激發起學生已有的知識遷移再現,也為進一步探究新知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驗。
教師這樣設計的可取之處在于,能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心理訴求出發,不僅引導學生學會怎么學,難能可貴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練習設計由淺入深,激發興趣,學生完全在一種設定的氛圍中學思結合,相得益彰。
教學片段二:
授課教師拿出兩張完全相同的長方形紙,先讓學生充分觀察,再提出要求,讓學生發揮各自的想象,考慮多種可能性,把這兩張長方形紙片,拼成一個較大的長方形,并指名學生上臺展示,同時把學生拼成的不同的長方形粘貼在黑板上,之后及時測量出每個小長方形的長和寬,并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拼成的大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讓學生自行嘗試計算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
教師這樣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學生在看到其他學生的拼圖,就會反觀自己的拼圖結果,“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事思敬,疑思問。”別人想到的,展示出來的,自己缺少的正是對各種結果的周全思考,這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此基礎上,也為學生在后續學習長方體、圓柱等的知識拼接中,積累一定的活動經驗,在學生自己嘗試計算時,我悄然起身,巡回看了部分學生的做題情況,不似預期那樣理想。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大部分學生不能從根本上理解,拼成的長方形周長,到底包含哪幾條邊的長,對于重疊部分的邊長,學生似乎顯得無所適從,教師需要經過反復講解演示,因此授新環節占用時間較長,課堂沒有足夠的時間檢測反饋,從而無法了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正所謂“聞見之所未至,則知不能類也。”
針對以上具體情況,我結合課標要求,建議老師在今后這樣來處理:
分小組進行探究活動,每個小組課前須準備兩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活動前教師給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
1.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拼成一個較大的長方形;
2.觀察交流并記錄,拼成的大長方形的長和寬;
3.用自己喜歡的或者特長的方法,計算拼成的大長方形的周長;
4.比一比看哪一組的方法多。
之后全班交流匯報,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拼圖規律,教師選擇性的板書,然后引導學生,在方法多樣化的同時,體現方法最優化,清初王夫之曾說:“致知之道有二:曰學,曰思,……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則愈遠,思正有助于學。”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一個班的學生情況也參差不齊,優秀學生很快就能發現規律,掌握新知,而一般的學生,則需要老師在不同層次學生匯報時,發現他所遇到的困難,然后老師根據這些情況對學生進行點撥和啟發,這樣就避免了講解代替自學。此之謂“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高,我們的鄉村課堂改革勢在必行,我們教師的執教能力執教水平必須得到有效提升,這樣教學效果才能提高,職業幸福感也會增強;學生不僅學習成績提高了,而且學習能力也得到加強,會變得自信、活潑、開朗、陽光,這就是教育的初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