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詩人鮑勃·迪倫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鮑勃·迪倫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他“詩人”的身份引發了學術界激烈的討論。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所說,“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下開創了全新的詩意表達”,鮑勃·迪倫既是音樂家又是詩人。對鮑勃·迪倫的跨界研究其實早已開展,學者們從音樂和文學的跨界視角研究迪倫的作品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以迪倫的代表作《答案在風中飄》為例,從歌詞中可以看到詩人通過構建意象語言來傳遞情感、表達思想,該詩具有很高的文學研究價值。
關鍵詞:鮑勃·迪倫;詩歌;音樂;意象;跨界研究
2016年10月13日瑞典文學院宣布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美國人鮑勃·迪倫,這是歷史上第一位詞曲作家獲得此獎。消息一出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為大眾對鮑勃·迪倫的定義是一名音樂家而不是詩人,而瑞典文學院將正統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他。就此問題,學術界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迪倫所作的歌詞不足以讓他獲得文學獎,這是文學獎向流行文化的獻媚,降低了諾貝爾獎的門檻。作家韋爾施稱,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了“糟糕的懷舊獎”,被授予“高齡的、口齒不清的嬉皮士們”。而另一派則贊成鮑勃·迪倫獲獎,認為他延續了古希臘的詩歌吟唱傳統。作家拉什迪表示,“從俄耳甫斯到法伊茲,歌曲和詩歌都是緊密聯系的。迪倫是吟游詩人傳統的偉大繼承者”。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所說,“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下開創了全新的詩意表達”。鮑勃·迪倫此次獲獎不僅肯定了他對美國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貢獻,也反映了諾貝爾文學獎對文學邊界的拓展。因此,鮑勃·迪倫既是眾所周知的音樂家,也是才華橫溢的詩人,他是20世紀以來打破音樂和文學的界限并成功跨界的第一人。
一、對鮑勃·迪倫的跨界研究
鮑勃·迪倫不僅在音樂界影響深遠,他在文學界的地位也不容小覷。早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就開始了對鮑勃·迪倫作品的研究,認為其作品極具文學研究價值,并把他和華萊士、羅伯特等著名詩人相提并論。20世紀頂尖文學評論家克里斯托弗·里克斯在2004年發表了專著《迪倫的原罪觀》,肯定了迪倫作為詩人的地位,將其作品放到文學框架下進行探討,稱其歌詞進入了不朽的行列。同年,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托馬斯開設了關于鮑勃·迪倫的討論課,宗旨是“將藝術家不僅置于過去半個世紀的流行音樂情景中,也要將他置于古典派詩人維吉爾和荷馬的傳統里”。而后,在2008年鮑勃·迪倫獲得普利策特殊貢獻獎,音樂評論人約書亞·科斯曼評價道,“不是鮑勃·迪倫需要普利策,是普利策需要鮑勃·迪倫”,可見迪倫在美國文學界的地位。此外,鮑勃·迪倫的詩歌被收錄到了文學經典作品系列《諾頓詩歌選》;2006版的《牛津美國詩歌集》收錄了迪倫的作品《荒涼小街》;劍橋大學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了《鮑勃·迪倫劍橋文學指南》,進一步肯定了迪倫在文學界的地位。
隨著文學理論的發展,音樂和文學的跨界被證明是可行的,因此以迪倫為對象的跨界研究也成為了熱門?!暗蟼悓W”代表學者馬庫斯在其研究中回顧了幾代搖滾音樂家作品中體現的“美國精神”,認為迪倫的作品與《白鯨》《了不起的蓋茨比》等美國文學經典一樣具有啟示意義。馬庫斯的迪倫研究凸顯了跨界特性,“它消解了音樂、文學和文化研究的邊界;認為其使命就是執著地破壞流行音樂的主流傳統及其所代表的生活之坦途”(Mystery Train 13)。波士頓大學教授凱文·伯倫特在其研究中也從鮑勃·迪倫的作品出發,討論了詩歌和音樂的關系。由此可見,“迪倫學”已經成為文學界的一個“新領域”,其影響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大,這一趨勢也正好反映出了當今文學研究的多維度發展和跨學科特征。
二、詞中自有詩意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的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如何用有限的文字傳達出更多的信息,從而觸發讀者大腦中相關的潛在信息,從根本上說取決于詩歌意象的建構。意象是中國文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在中國傳統詩論中也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文學寫作技巧。在現代西方文學流派中,意象則指“一種在一剎那間表現出來的理性與感性的集合體”。盡管中西方對意象的理解存在差異,但都指出了意象是內心世界與外在體驗的結合體,是詩歌的靈魂所在。鮑勃·迪倫的作品正是將音樂與詩歌結合起來,在歌詞中建構意象語言,從而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他的主觀情感。這里就以鮑勃·迪倫的代表作《答案在風中飄》(Blowin’ in the Wind)為例來分析他如何用詩化的語言來表達成長、反戰和自由的主題。
(一)成長
歌曲的第一句,“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稱為真正的男子漢),探討了成長的話題。Road(路)指的人生道路,人生的道路有上坡路、下坡路,有坦途也有坎坷。這里的man(人),不僅指男人,而且指所有人。一個人總要經歷挫折、失敗和迷茫才能成長,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是人類共同的體驗,也是諸多文學作品探討的主題。我們是什么時候真正長大的呢?當回顧自己的過去時聽眾可能有了答案,也可能始終也不知道分界線在哪里。鮑勃·迪倫在此寫到“答案在風中飄”,風代表的是不確定性,關于成長的問題詩人可能也沒有確切的答案,關于人生的思考是不會停止的。歌曲以一個看似簡單卻具有哲學深度的問題開篇,拋磚引玉,更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
?。ǘ┓磻?
歌曲繼續寫道“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一只白鴿要越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灘上安眠/炮彈要多少次飛過天空/才能被永遠禁止),詩人運用了white dove(白鴿)和 cannon balls(炮彈) 等意象,組合成意象群,簡單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戰爭背景下人類生存狀態圖。white dove(白鴿)是和平的象征,cannon balls(炮彈)隱喻戰爭,人類還要經歷多少戰火的洗禮才能獲得和平呢?這組意象有效地傳達出了詩人對和平的呼喚,增強了歌曲的藝術魅力。 這首歌的寫作背景是在1962年,當時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民眾中停止戰爭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卻罔顧人民的意愿將更多士兵送上前線。目睹這一切的鮑勃·迪倫拿起筆寫下此歌,表達了他對和平的思考,希望世人能以和平而理性的態度來解決爭端,不要再讓無辜的生命犧牲。迪倫充滿詩意的語言,朗朗上口的歌詞迅速打動了人們的心,獲得聽眾的共鳴,《答案在風中飄》遂成為了一首著名的反戰歌曲。鮑勃·迪倫如同一位吟游詩人,用生動的語言向人們講述世間萬象,觸發人們內心的情感世界。而答案呢?答案仍然在風中飄,人們應該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迪倫的另一首經典作品《暴雨將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也涉及到了“反戰”的主題,很多人解析“hard rain”指的是“核彈”,此歌談論的是核彈危機,卻被迪倫否定了,因為詩人構建的意象有更深層次的藝術境界,而不只局限于某個事件。
?。ㄈ┳杂?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一座山要佇立多少年/才會變成滄海桑田/人們究竟要活到多久/才能被允許擁有自由)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見藍天?),詩人接著以“mountain”“sea”“sky”等意象闡述自由的主題。mountain(山)本代表“雄偉高大”,但同時也讓人感到“壓迫”;sea(海)和sky(天空)都是“廣闊無垠”的象征,凝望大海、仰望天空會讓人向往“自由”。人們要等待多久,才能迎來自由?這是作者提出的第三個問題。詩人對當時的美國統治者發出抗議,也對冷漠的人們表達了不滿,他在歌曲里號召人們鼓起勇氣跟上時代的步伐,反對壓迫,爭取自由。
鮑勃·迪倫在這里提到的自由并不局限于對社會的批判,正如他一直強調的,他并非“抗議歌手”,在傳記中他寫道,“它們不是抗議歌曲,它們是反叛的歌謠……即使在一個簡單的、愛情旋律的歌謠中也有反叛在其中。你無法逃避它”(Dylan 83)。迪倫不希望被打上標簽,成為各種政治運動的代表。而被問到“你是一位詩人嗎?”,迪倫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是的,我是詩人?!痹娙怂M氖?,能創造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作品,讓人們能由歌詞中的意象聯想到自身的生存狀態,有所覺悟,進而對其生活的世界做出一些改變。
三、結語
瑞典文學院秘書長莎拉·丹紐爾在授獎詞中提到:“鮑勃·迪倫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是一個偉大的曲作者,承載著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四五十年來不斷地改變自己的風格,改變自己的形象?!闭缫陨显u價,鮑勃·迪倫是音樂家也是詩人,他不僅繼承和發揚了美國的歌曲傳統,也回歸了古代吟游詩人的文學本源。因此,對鮑勃·迪倫的研究可以從文學和音樂“跨界”的角度出發,既可以分析其作品的文學創造力和藝術審美,也可以探討詩歌和音樂兩者的關系。
參考文獻:
[1]Dylan,Bob.Chronicles:Volume One[M].New York:Simon,2004.
[2]Marcus,Greil.Mystery Train:Images of America in Rock’n’Roll Music[M].New York:Plume,1997.
[3]李保杰.矛盾中前行:鮑勃·迪倫的創作與時代[J].外國文學,2017(6).
作者單位: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41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