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互聯網+”背景下消費與金融產業的跨界融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互聯網+”背景下,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產業邊界變得模糊,出現了多產業跨界融合發展的局面,在此環境下傳統消費產業與金融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跨界融合成為二者發展的共同選擇。消費與金融產業跨界既符合我國消費升級的發展趨勢,又對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有著積極的意義。然而,從目前消費與金融產業跨界發展來看,雖然跨界規模不斷擴大,并形成了多種跨界發展模式,但在融合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阻礙,影響了消費與金融產業的深度融合和發展。因此,本文在分析當前互聯網+背景下消費與金融產業跨界融合的現狀及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找出目前跨界模式在融合過程中面臨的阻礙,并對此嘗試提出應對策略,以實現消費與金融更好的跨界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消費 金融 跨界發展
當前,在“互聯網+”背景下,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愈加明顯。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均保持在50%左右,2018年1月至6月,貢獻率甚至達到了78%,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在如此高的消費需求下,消費與金融的跨界融合也在不斷加深。商務部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5月我國消費貸款數額33.9億元,比2015年1月的15.7億元增加了18.2億元,增幅達到116%,成為居民貸款增加的重要部分。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消費與金融產業融合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的阻礙,因此突破阻礙尋求更深層次的融合發展是目前消費與金融跨界發展的重點之一(薛君等,2017)。
“互聯網+”背景下消費與金融產業跨界融合現狀及模式
?。ㄒ唬┫M與金融產業跨界融合現狀
一是消費與金融跨界規模不斷擴大。從消費貸款規模來看,商務部數據顯示,至2018年5月我國消費貸款達到33.9億元。到2020年,我國消費貸款余額預計達到2萬億美元左右,行業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20%-24%。從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來看,2017年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規模達到9983.4億元,而2013年規模僅為60.0億元,2013-2017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17.5%。
二是消費與金融跨界產品多樣化。目前,由消費與金融產業跨界所衍生的產品越來越豐富,變得更加多樣化。例如,個人信用卡消費、旅游消費貸款、助學貸款、個人住房貸款等,產品涵蓋了眾多領域,為我國消費者的各項生活支出提供了便利。
三是跨界范圍不斷擴大,場景日益豐富。目前,我國消費場景有線上場景、線下場景和開放式場景三類。線上場景主要以電商網絡購物賒銷為主,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網絡購物者超過6.3億人,是2010年總數的近三倍。線下場景則以服務人們“住、行、學”為主,覆蓋旅游、安居、教育、婚慶等多個場景。開放式場景是固定場景的延伸,即向用戶提供諸多基于開放場景式的小額信用貸款產品。
?。ǘ┫M與金融產業跨界融合模式
互聯網+消費+商業銀行。這種模式主要是商業銀行基于互聯網技術條件,依靠自身良好的服務和精準的定位優勢開展,向消費者推出信用卡和消費貸款兩大產品,從而為后者提供消費金融服務(王華、張毅,2016)。信用卡擁有分期和預借現金兩個功能,主要滿足用戶日常消費支出,具有快速便捷等特點;消費貸款的金額較大、還款期限長,用戶會有更多的選擇,其大致流程為用戶申請消費貸款,需向銀行提交個人資料,并申請此類業務,銀行審核通過后則會發放貸款,消費者便可進行購物消費(見圖1)。此種模式的優勢在于:第一,線下網點優勢。網點憑借線上線下平臺資源,為消費者提供更可靠的金融服務,即線上導入流量,線下配合落地。第二,資金成本優勢。通過吸收存款,商業銀行能夠獲取較低的資金成本。第三,產品覆蓋廣度優勢。商業銀行消費金融產品及功能豐富多樣,可以滿足各類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第四,技術投入優勢。不斷加大對科技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技術的優勢。
互聯網+消費+持牌金融公司。此種模式的運作流程主要為,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一是與商戶進行合作,即把消費金融的申請、使用環節放到合作商戶的消費環境中,然后直接向合作商戶支付貸款資金;二是由個人向公司申請貸款,在通過審核后,直接給消費者發放貸款資金(見圖2)(王會鈞,2016)。其主要特點是小額高頻、靈活快捷。實際消費金融平均每筆金額遠低于監管上限的20萬元,最小的可能只有幾百元,普惠大眾,與銀行相比具有更寬泛的風險容忍度,可以面向更廣的客戶群,為更多的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持牌類金融公司由于業務線的單一性,加上本身的專業性,使其無論在業務流程上的優化,還是在服務效率和便利性方面都具有比較優勢。例如,蘇寧消費金融推出的易購線上任性付和蘇寧消費金融APP等產品,前者以易購線上商城為消費場景推出產品,為用戶提供延期支付或消費分期的服務;后者通過手機移動端推出的在線申請、快速審批、立即使用的全流程消費貸款平臺,7×24小時服務,一次授信,長期有效,同時支持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
電商平臺+金融。以電商系平臺為基礎搭建的這種消費金融跨界模式,主要是依靠消費場景及背后獲客渠道取得優勢,電商平臺通過場景搭建,即憑借平臺現有的銷售渠道,讓小額借貸在操作中具有更快的便捷性和更高效率的交易匹配度(見圖3)。主要優勢有:極低的獲客成本;用戶規模大,可快速擴大貸款規模;支付閉環,可設置競爭壁壘;電商集團資金較充足,巨頭資金成本優勢;數據來源廣,算法模型有效性高等(陳珊珊,2017)。以電商系平臺螞蟻金服為例,2017年螞蟻花唄規模超過了6000億元,其模式主要為交易分期和賬單分期。從消費金融關鍵能力看,花唄主要從淘寶、天貓、閑魚等阿里系電商平臺“0成本”獲客,資金來源較為受限,基于芝麻信用和海量的交易數據積累以及深厚的技術積累,風控能力較強;從客戶體驗和場景滲透上來看,具有支付通道連接交易的優勢,既能擴展場景,又能獲得良好的客戶體驗。 互聯網分期平臺+消費。這種模式實際是在不同場景下,由細分出更專注于消費金融垂直領域的分期平臺進行主導,主要是針對大學生或年輕群體以及傳統金融難以覆蓋到的人群,比如分期樂、趣分期、美分期、農分期等。此類平臺最初只提供在線分期購物與小額現金借款服務,后面逐漸由線上延伸至線下場景(見圖4),如3C分期-捷信、旅游分期-首付游、信用卡代償分期-薩摩耶金服等。模式特點:第一,客群特點鮮明。每一類平臺都以特定場景為依托,能夠快速地獲得垂直場景的客群,擴大該場景市場規模。第二,線上線下融合。分期平臺多以線上發展進而延伸線下獲得客戶專注某領域,或線下積累足夠客戶后線上運營以擴大發展、節省成本。
“互聯網+”背景下消費與金融產業跨界模式融合阻礙
產品趨于同質化,用戶體驗有待提升。隨著消費金融近些年來的快速發展和成長,同質化問題也逐漸顯現。目前我國消費金融產品多以直接貸款和消費分期兩種為主,在產品細節上普遍大同小異。比如,你有“20-0-8”(即首付20%,0費用,分8期),我就有“008”(即0首付、0費用、分8期)。雖然各消費金融產品看起來總量繁多,但在利率定價、產品種類等方面并無太大差別,普遍缺乏創新,且未形成具有自身品牌特色、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難以給消費者留下獨特的印象。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消費金融在許多領域的挖掘程度仍然不夠深入。以電商系消費金融為例,目前還是以巨頭公司利用自己原有平臺延伸出的消費金融場景,加上一些公司就某一領域進行場景深耕為主,雖然消費金融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一般的平臺還是會選擇比較熱門的領域,3C、醫美、教育、旅游分期,雖然也有很多平臺開始涉及,但是深耕程度還是遠遠比不上住房和汽車貸款的規模,而且缺乏傳統機構的加入,這些領域的消費金融發展一直不夠規范,易生亂象。另一方面,簡單來說消費金融就是向用戶提供貸款的服務,只是這一筆貸款有可能直接是現金,有可能被用于購買產品或服務,但本質上是一樣的,所以現在的消費金融市場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現金貸和消費分期。對于消費者來說,拿到錢的過程可能有差異,但是結果是一樣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用戶體驗感的差異也不會很大。套路一旦固定,也就沒有了新鮮感(劉利紅燈,2017)。
資金來源市場趨緊,經營成本上漲。資金來源方面,資金市場趨緊,資金來源受到限制。2017年末,“現金貸”政策頒布,使得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來源受到更嚴格的管制。成本方面,一是企業資金成本上升。由于籌資渠道少,市場資金面吃緊,消費金融公司在籌資時的議價能力十分薄弱,導致資金成本居高不下。二是稅務負擔重,普惠金融運行成本高。例如現行稅務政策對貸款逾期90天以上發生應收未收的利息暫不繳納增值稅,但未減免其在90天內產生利息的增值稅,與銀行相比,消費金融公司提供的貸款金額比較小,不良貸款的訴訟等清收成效不高,一旦貸款逾期能夠收回的概率往往不大,如果不能減免貸款期內利息收入的增值稅,企業則會承擔更重的稅務負擔。三是日益上漲的研發成本。當前,消費金融行業發展正在一步步邁向成熟,增加研發成本也成了互金企業心照不宣的共識。例如,馬上消費金融在2018年上半年投入的研發成本就高達2億元之多,而成立3年以來其在研發上的投入累計也才超過4億元。
合作共享機制缺乏,融合程度有待加強。目前,隨著金融和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融合,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也紛紛選擇合作發展,逐漸從競爭轉向合作,例如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四家大型銀行先后宣布與互聯網巨頭開展合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互聯網公司,尤其電商巨頭(如淘寶、京東等)與傳統商業銀行的合作明顯增多,螞蟻金服牽手建設銀行;京東與工商銀行、百度與農業銀行也紛紛展開戰略合作。盡管分期電商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成了當下的大勢所趨,但是從整體跨界上看,消費金融跨界合作共享機制還是較為缺乏,融合程度也有待進一步加強。例如,平臺與平臺之間信息不透明,對于消費金融來說,數據不透明現象的存在,就可能出現用戶同時在多個平臺重復借貸等不良現象,進而阻礙消費金融的發展。
跨界融合風險眾多,數據風控能力不足。當前,消費金融跨界融合都普遍面臨著信用風險以及欺詐風險,同時一些成立時間較短、內部體制不完善的消費金融公司還面臨著合規風險。首先,征信風險。統計顯示我國的人口中,人行有征信記錄的一共3.5億人左右,5億人只有簡單的個人信息,相比14億人口總量,征信記錄的覆蓋率只有不到30%。其次,欺詐風險。《消費金融風控創新白皮書》指出,目前由網絡黑客主導的消費金融欺詐已經滲透到消費金融的各個環節,數據顯示欺詐造成的行業損失占比50%,金融欺詐已經成為制約消費金融發展的阻礙之一。最后,合規風險。一些消費金融公司在初期發展階段盲目追求規模,沒有建立完善的內部合規制度和合規流程,風控部門獨立性差、能力水平不足等,使其存在著合規的風險。
“互聯網+”背景下消費與金融產業跨界模式發展策略
注重差異化發展,提升用戶體驗。一是加強金融品牌意識。在消費金融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而利率也不斷趨于一致的時候品牌就尤為重要,目前很多消費金融公司對這一點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因此在未來消費金融品牌建設上應得到各方的更高關注。二是形成自身鮮明特色,注重客戶體驗。當前,提供特色化服務、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無疑成為企業制勝的重要因素,因此無論是傳統機構還是新興互聯網,都應該挖掘自身的優勢,發展帶有鮮明特色的業務。以海爾消費金融的教育分期場景為例,市場最為常見的教育場景金融產品比較單一,主要以低價搶流量策略搶入,而海爾消費金融則通過價值交互做社群,在產品設計階段通過微信群和直播平臺與用戶交互,了解用戶需求,從而設計出更具個性化、滿足需求的產品,真正解決用戶的痛點。此外,在教育場景的用戶當中,80%以上都是家庭客戶,有其他家庭場景的消費需求,而合作的教育機構目前只能提供單一教育產品,客戶附著度不高。海爾消費金融搭建的嗨付一站式家庭金融服務平臺覆蓋八大消費場景,可以為用戶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消費金融產品。也就是說,通過合作的教育機構辦理教育分期的用戶,還可以在嗨付平臺下單購買海爾家電產品或者旅游等其他場景的產品,實現跨產業營銷,實現了多方共贏。 進行增資活動,給予政策優惠。針對消費金融資金趨緊、成本上漲的問題,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式進行緩解:一是通過增資提高資本充足率。實際上,自2017年末以來,許多消費金融機構已經開啟了增資行動,如2017年12月華融消費金融注冊資本從6億元增至16億、2018年1月份招聯消費金融將注冊資本從20億元增至28.6億元,同樣中郵消費金融也提出注冊資本由10億元提升至30億,馬上消費金融剛獲得了新增戰略融資20億,注冊資本也從22.1億元提升到了40億元人民幣。增資不僅可以滿足監管要求,控制杠桿,還為從業機構增加放貸規模做好充足的資金儲備,緩解資金壓力,提升從業機構的行業競爭力。二是加大稅收政策優惠范圍。針對消費金融公司目前普遍存在的稅務負擔重的問題,有關部門可以通過進一步優化減稅政策的手段,為消費金融公司降低相應的成本費用,為消費與金融產業的跨界提供更為寬松的發展環境。例如,免征貸款相關收入的增值稅,將免征范圍涵蓋消費金融公司,將機構向個人發放的小額貸款利息收入也納入增值稅免稅范圍;對消費金融公司逾期90天以上的欠息,在會計核算沖減利息收入的同時,減免其在90天內產生利息的銷項稅。
加強消費金融跨界合作,促進共贏發展局面。實際上,跨界合作的目的在于強化客戶資源共享,拓展消費金融。換言之,一是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入挖掘消費者的金融需求;二是借助互聯網科技公司的第三方支付或社交平臺所積累的客戶以及數據資源,從余額理財和社交金融切入,拓展消費者在金融服務方面的應用;三是促成消費金融業務的線上化、移動化以及數據化等。因此,不斷加強消費金融合作的深度,對實現共贏發展有重要的意義。以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為例,互聯網金融以足不出戶就享受到金融服務,更符合現代人對流程處理效率高、隨時可用的金融服務要求,但傳統機構在安全性和規范性上的優勢也十分明顯,所以兩者的進一步融合,能起到一個互相取長補短的作用。傳統金融能融入更多的互聯網因素,吸取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基因,在更多的領域發展更多的業務,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數據體系和風險防控;而互聯網金融在和傳統機構的合作中,能夠加強自身的規范管理,在合規的條件下更好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局面。
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強化數據風控能力。一方面,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建立消費者個人信息數據庫,推進個人商業信用數據、個人“五險一金”數據、個人消費數據等多維數據的整合,逐步形成信息全面、真實準確的征信數據庫;打破“數據孤島”,實現信息共享,我國的個人征信市場有別于國外的發展,目前存在數據源多、數據維度不一的問題,同時收集數據的各主體基于自身利益無法做到數據的共享;建立統一的數據采集標準和評分標準,各商業主體由于需求不同,數據采集的標準不一,而目前市場中存在芝麻分、京東小白信用分、沃信用分等多種評分,相互之間無法進行比較;實現多層次的征信供給主體,國際上主要有政府主導、會員制、混合制、市場主導等類型,應基于我國國情探索適合國內市場的模式;建立健全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只有《征信業管理條例》,效力較低,法律層面的制度有待出臺。另一方面,應用大數據等技術,強化風控能力??傮w來看,基于數據和技術驅動的方式管理個人消費貸款業務中的各種風險,是消費金融風控領域未來發展的一個不可逆轉的大方向,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三項技術未來將呈現出相輔相成、融合發展的新趨勢。通過大數據處理采集過的用戶數據,云計算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供算法和模型基礎,人工智能通過模型識別處理過的用戶畫像,進行精準的客戶營銷,通過結果性的反饋進一步優化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消費與金融產業的跨界發展已成為二者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雖然消費與金融產業的跨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規模不斷擴大、產品更加多元化、場景愈加豐富,形成多種模式共同發展,但與此同時,跨界過程中也存在著產品同質化、成本上漲、融合程度不深、風控能力不強等問題,因此,有必要針對這些問題加以解決以促進其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薛君,李一瑋,趙青.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消費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
2.王華,張毅.“互聯網+”對物流金融創新模式的影響機理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6,36(6)
3.王會鈞.新常態下商業銀行“互聯網+”業務經營模式探析[J].時代金融,2016 (8)
4.陳珊珊.“互聯網+”跨界視角下消費者創新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商論,2017(2)
5.劉利紅,陳紅宇,陳羲等.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企業跨界合作的發展現狀及風險分析[J].區域金融研究,2017(8)
劉曉艷(1972.5-),女,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
于延良 (1988.10-),男,漢族 ,遼寧省大連市人, 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
欒雙軍(1970.4-),男,漢族,吉林省伊通市,副編審,碩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