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與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要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時期的建筑設計強調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F如今,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已經廣泛應用到當代建筑設計中。在建筑施工圖設計中,設計人員應當以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為核心開展設計工作。本文對綠色建筑內涵與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要點進行分析,旨在為建筑施工圖設計者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綠色建筑;建筑設計;建筑施工:施工圖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建筑行業實現了蓬勃的發展。與此同時,隨著可持續發展觀深入人心,社會大眾對建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用越來越重視。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提出與發展,為當前世界各國建筑工程提出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在綠色建筑設計理念指導下設計出符合當代人居住、工作與娛樂需要的建筑,已經成為眾多建筑施工圖設計人員重點關注的問題。
1綠色建筑
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建筑商能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如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綠色建筑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和減少各類污染,為社會大眾提供一個健康、舒適和高效的使用空間。綠色建筑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當前,我國各地建筑規劃部門都已經綠色建筑指標納入本地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等。時至今日,我國很多城市都已建設了高質量的綠色建筑,極大推動了我國綠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2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要點
2.1明確我國已發布的綠色建筑的相關政策
綠色建筑相關政策是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的根本依據,也是確保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科學性、規范性與嚴謹性的重要保障。施工圖人員應當仔細查閱我國已發布的綠色建筑的相關政策,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國辦發9[2013]l號)、《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令第13號)、《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財建[2012]167號)等。另外,設計人員還要自學查閱本省市住建部分發布的綠色建筑的相關政策,如《北京市綠色建筑適用技術推廣目錄(2016》>。
2.2完善綠色設計專篇
在綠色建筑施工圖中,常見的建筑節能設計專篇、建筑節水設計專篇、建筑節地設計專篇、建筑節材設計專篇。無論是哪一類專篇,施工圖設計人員都要盡力完善其內容,注重專篇的廣度與深度。以建筑節能設計專篇為例,應當明確保溫材料(如礦棉、玻璃棉板)的干密度指標與導熱系數;明確外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等級,切忌只在節能計算書中注明而不在設計圖中注明;明確屋面、外墻部分防火隔離帶的具體位置與節能變更;明確門窗框料的選型和外窗的可開啟面積;明確戶門開箱是封閉空間還是敞開空間,并明確其傳熱系數;明確節能節點的構造詳圖,切忌模棱兩可;明確建筑是否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若利用,則明確其利用的比例。
2.3規范建筑計算報告書
要注意有關保溫材料(如水泥砂漿、巖棉板、加氣混凝土砌塊)的計算厚度取值的規定;若是民用建筑,則必須符合《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的規定;有關保溫材料的導熱系數與修正系數必須正確填寫,且符合國標、省標;節能計算不能采用材料生產廠家提供的實驗數據(檢測值),二是采用材料性能指標(設計值);確保外墻平均熱工計算、分隔采暖與非采暖隔墻熱工計算要與實際圖紙相符。有些設計人員在設計高層住宅設計圖時,經常會把分戶墻、分隔采暖與非采暖隔墻全部按內墻填充材料計算,但這些墻體有一部分為鋼筋混凝土墻體,錯誤的計算與實際圖紙不符;計算書要盡量寫詳細,放置漏項。外挑、架空樓板、公建地面、屋頂透明部分等是設計人員經常在計算書中遺漏的項目,等等。
2.4建筑的自然通風問題
自然通風能有效改善建筑室內空氣環境,從而調節室內外溫差,實現建筑建筑節能。在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中,設計人員要確保建筑外窗可開啟面積符合《公共建筑節能標準》第3.3.4條規定的不小于窗面積的30%。另外,透明幕墻應該設有可開啟部分或通風換氣裝置。設計人員應當重視建筑的自然通風設計,在設計時盡量明確數值,切忌籠統地表達。例如,在設計居民建筑時,要注意臥室、客廳等通風開口面積不能小于房間地面面積的二十分之一。
2.5注意建筑節能設計變更
若建筑施工圖設計文件已經審查合格,那么其中涉及的建筑節能設計內容就不能再擅自變更。倘若由于特殊原因必須修改變更設計圖時,設計人員應清楚了解,變更部分的節能指標和構造要求一定要高于原來(即變更前)的節能指標與構造要求。設計圖變更后應及時上交原審圖機構重新審查。為了確保變更的科學性與嚴謹性,設計人員通常要重新提供設計圖的設計專篇、節能計算報告書以及工程構造做法,另外還需特別注明修改之處。具體修改時,設計人員應采用修改通知單的形式,清晰地說明此次修改的材料和構造做法,并提供修改部位的節能計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027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