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高等教育體制變革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孫鵬波
摘要:俄羅斯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的原因中有外在原因,即政治、經濟體制發生了變化;也有內在原因,即大學理念發生了變化,對高等教育選擇的自主化,高等教育體制面臨危機等。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的舉措包括:辦學體制的主體多元化,確立多層管理機構及其權限,財政體制投入多元化,人才培養體制實行三級人才規格,招生和就業體制方式多樣化等。
關鍵詞:俄羅斯;高等教育;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55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961(2009)03―0054―03
一、俄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的原因
(一)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的外在原因
俄羅斯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的外在原因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生存的外在條件――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發生了變化。
1 俄羅斯政治民主化
俄羅斯在政治上實行民主化,包括承認意識形態的多元性,規定任何意識形態均不得確定為國家的或必須遵循的意識形態;實行以總統為核心、以三權分立為基礎的新的國家政權體制――總統集權制;形成新的聯邦制模式――民族區域與行政區域相結合的混合型聯邦制模式,等等。在政治民主化的社會里,接受高等教育轉變成為人的權利,高等教育成為普遍教育。
2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
俄羅斯在經濟上實行市場化,包括實行經濟自由化和私有化:建立市場體制;實行分級財政預算等等。這就使得高等教育必須走出那種一切由國家負責和包攬的狀況;必須走入社會,參與市場競爭,接受市場挑戰。
(二)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的內在原因
1 大學理念發生了變化
在20世紀的大學主張實行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形式的普遍教育或大眾教育。這種理念本著對人之為人的權利的追求以及大學對人的生存質量的影響,而把高等教育作為社會地位、金錢以及能力的權利轉變成作為人的權利,強調教育權是人作為人的生存權利、自由權利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隨著20世紀末高等教育“在起分配職業階梯上的等級和社會結構中的位置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們更加認識到并也更加要求高等教育不再是特權,而是權利。所以,自20世紀60年代后在民主化浪潮推動下,高等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大,并由此前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
2 對高等教育選擇的自主化
不同的大學理念產生以后,伴隨而來的便是產生了不同的高等教育旨向,就會導致一種高等教育的時代變革。高等教育的核心就是獲得高深知識。俄羅斯高等教育體制變革則是要改變擁有高深知識的主體、方式與途徑。
(三)俄羅斯高等教育體制面臨危機
依據政治、經濟決定教育的觀點,俄羅斯出現的政治、經濟體制巨變必然給高等教育帶來重大影響。政府、社會、高校都意識到,發展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國家的責任,社會也應當參與;高校不應是政府的行政機構,而是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社會組織。這些給俄羅斯高等教育帶來了挑戰:能否適應轉型后政治、經濟體制提供的自由競爭的發展環境;能否在這樣的環境里滿足國家、社會和個人的不同需求,同時又能與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接軌;能否促進和完善自身的發展等等。
二、俄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的舉措
(一)辦學體制:辦學主體多元化
目前,俄羅斯高校除軍事院校外,均實行多位舉辦者體制,1996年修改后的《俄羅斯聯邦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權力機關、地方自治機關、本國和外國各種所有制形式的企業與機關及其聯合公司與協會、已注冊的各種社會組織與宗教團體、俄羅斯與其他國家的公民等都可以成為高校的舉辦者。這表明了俄高等教育舉辦者從唯一的國家主體轉變為多元主體,結束了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只有國家而無社會的局面。高校的辦學形式呈現三種類型:國立的,即聯邦的;地方的,即各聯邦主體的;非國立的,即私立的。俄羅斯目前有560所高等院校、110所分校和200多所非國立高等院校。
為了防止高等教育的辦學低質量和隨意性,《俄羅斯聯邦教育法》對個人和組織舉辦高校以及其他類型的教育機構做了嚴格的規定,并早在1992年2月27日就公布了《俄羅斯聯邦高等院校國家評估條例》,其中對辦學主體做出了辦學許可證制、評估合格證制等方面的規定。
(二)確立多層管理機構及其權限
俄羅斯將高等教育管理機構進行分層并確定各自的權限。1996年《俄羅斯聯邦高等和大學后職業教育法》將高等教育管理部門――聯邦會議、聯邦政府、聯邦高等教育管理機關、國家評審局及其權限作了詳細的規定。
(三)財政體制:多方投入制
蘇聯高等教育在財政體制上屬單一撥款體制,其經費總額中有98%由國家財政撥款。據俄羅斯學者統計,蘇聯國家教育撥款,尤其是在80年代后半期,只能滿足實際需要的47%,最好的年份也沒有超過75%。
單一撥款體制很難充分滿足高校的經費需要,而且高校也很難有自主權和自由的發展空間。這種模式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更顯示出強烈的不適應性。1992年的《俄聯邦教育法》明確地把單一的國家財政撥款體制轉變為多方投入經費體制。
1 “分級”財政預算
分級預算支出結構,即教育的撥款在“聯邦和地方共同撥款的基礎上”進行。在《俄羅斯高等職業教育和大學后職業教育法》中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撥款不得少于聯邦教育預算的3%,至于聯邦和地方在各自預算中承擔教育經費支出的比例和支出數額,則未有一個明確的劃分,但總的趨勢是聯邦支出所占比例越來越小,數額越來越少。1995年聯邦與地方預算中的教育撥款分別占總額的13%與87%。
國家財政預算的教育支出1992年為5.9%,1994年為3.68%,1996年為3.5%。而1997年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67%(185億),2000年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5%(320億)。這些撥款往往只是實際所需教育經費的1/3。直到2001年國家才“首次增加預算開支,從而使教育經費增為460億盧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6%,就這樣與實際所需相比仍差50億盧布”。
2 “多向”籌資渠道
國家允許和鼓勵高校用各種方法吸納社會資金,以開辟“多向”籌資渠道。
渠道一是高校實施收費教育。除了非國立高校實行收費制度外,俄羅斯的國立高校也開始實施“有償教育”?!抖砺摪罱逃ā访鞔_規定,國立大學的經費由國家財政撥款和學生的學費兩大部分組成。高校招收的學生就形成了三種類別:一是占高校招生控制數70%的免費生,其學費由國家提供,畢業后自主擇業;二是占高校招生控制數30%的定向合同生,其學費由與之簽合同的企業、機關、組織提供,畢業后回定向單位工作;三是不占高校招生控制數的自費合同生,其學費由學生自己負擔,只不過要有一家企業或單位作為中間人來與高校簽訂培養合同,畢業后自找工作。
渠道二是高校從事商業性活動。
渠道三是高校開展有償教育服務。學校利用自身的知識優勢為企業、機關、團體、居民舉辦各種培訓班、補習班或其他方式的教育服務。對此類服務活動,國家免予征稅。
(四)人才培養體制:三級人才規格
蘇聯的高校本科學習期限為5~6年,畢業生不授予學士學位,只授予相應專業的專家稱號;其研究生教育也只設副博士和博士兩級學位,而無碩士級別。這種人才培養體制,既給俄羅斯在國際學術和文化交流中帶來諸多不便,也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規格的不同需求。于是俄羅斯改變了傳統的單一人才培養體制為多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制,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以便參與國際教育勞務市場上的競爭,滿足實行市場經濟后對各種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1992年3月13日,俄公布了《俄聯邦關于建立高等教育多級結構的暫行條例》。該《條例》將高等教育劃分為三級:
第一級――不完全高等教育。這是高等教育的初級階段,由高等院?;蚋叩葘?茖W校按照基礎專業教育大綱實施,學制兩年。
第二級――基礎高等教育。由高等院校按照基礎專業教育大綱在第一級不完全高等教育或完全中等教育基礎上實施,完成這級高等教育,對那些接受了不完全高等教育的人來說只需兩年時間,對那些只接受了普通中等教育的人來說就需要四年時間,畢業生將獲得基礎高等教育畢業文憑和學士學位。
第三級――完全高等教育。即專門化教育,主要實行碩士學位教育,以培養能獨立從事創造性職業活動的人才為目的,是在學士學位教育的基礎上再接受的專業培養,學制為兩年。
(五)招生和就業體制:方式多樣化
1 招生方式多樣化
俄在招生體制上承襲了許多蘇聯的做法,如在全國仍然不設統一的招生機構,使高校在招生、考試、錄取等工作方面享有自主權利,尤其是《俄聯邦教育法》和《俄羅斯高等職業教育和大學后職業教育法》頒布后,高校的這種權利就更大了。
(1)多種招生辦法
目前,高校招生考試的方法主要有四種:
第一是單獨招生。一些著名高校,特別是一些熱門的系科往往面向社會單獨招生。高校自定考試科目、范圍和要求,自行命題,除筆試之外,還有口試??荚嚂r間一般安排在7、8月份。
第二是高校與中學單獨協議招生。一些高?;蛳悼瓶筛鶕约簩ι吹囊螅c一些中學協議招生。這類學生的畢業考試與升學考試合二為一??荚囬T類、考試內容和考題由中學、高校聯合確定??荚噧热菀哂谥袑W必修課大綱的要求,以適應這些高?;蚋咝V邢嚓P系科的需要。其招生考試工作一般安排在6月份。
第三是部分高校聯合招生。一些生源不足的高校或系科與各地區教育行政部門商定后于每年4月份提前聯合招生。
第四是自主招收自費學生。各高校在完成國家計劃招生任務之外,擴招一部分自費生。私立大學均獨立招收自費學生。一般情況下,自愿自費進入大學學習的中學畢業生,只要向有關高校提供中學畢業證書和各科學習成績,經該高校審查合格后便可錄取。有些高校根據本校的特殊要求,還須對考生進行簡單的筆試或口試,再行錄取。
(2)招生規模擴大化
俄羅斯自1992年以來一直采取擴大招生規模的措施。最近五年,大學生數量急劇增長,從290萬人增加到710萬人。每萬人中大學生比例,俄羅斯居世界第一位。
2 就業市場化
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最大變化在于,把過去國家統一分配的體制改為畢業生自主擇業的體制?!抖砹_斯高等職業教育和大學后職業教育法》規定“大學生有權從學校行政部門得到有關俄羅斯聯邦居民就業狀況的信息”,即高校有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的責任。
責任編輯 劉偉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51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