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危機時代高通脹的治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金柏松
2008年6月10日,國際能源組織執行理事Nobuo Tanaka 表示,世界正面臨“石油危機”,盡管主要石油消費國討論了如何控制石油需求的舉措,但IEA已經做好釋放緊急石油儲備的準備。這份“石油危機宣言”已經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國際市場石油緊缺,供不應求狀態已經達到隨時可能出現“斷油”狀態。我們再不能抱有任何幻想,期待石油價格回到22―28美元時代以便出臺燃油稅政策。
發達國家治理由石油危機引發通脹的經驗
當前世界性大通脹源頭在于世界初級品漲價,石油等礦產資源是領漲產品,這是一個時隔20年再次發生的世界市場長周期運行規律決定的。上一個周期是以世界經濟硬著陸為代價,初級品價格漲勢才隨后停止,而通脹則逐步得到治理。
發達國家經歷了這個世界市場長周期經驗之后,教訓十分深刻。由初級品漲價引發的通脹,其治理方法不同于常規做法。
節約資源和能源,開發新資源、能源,轉換結構才是治根治本。眾所周知,初級品價格呈現剛性彈性,當需求大于供給時,國際市場不會很快出現替代品,所以只有提高價格抑制需求。這時如果哪個國家政府控制物價上升措施,其結果無非是企業倒閉或者政府給予補貼。而實行補貼就會發生財富流向初級品漲價國家,但價格漲勢不會扭轉。也就是說實行補貼政策實際上等同于飲鴆止渴。除非在補貼期間這個國家能引導需求成功實現資源、能源消費結構轉換。迄今世界上還沒一個國家取得成功。
發達國家的對策,一是立即著手節約使用資源、能源。讓企業和社會可以節約的最好辦法就是抬高資源、能源價格。
二是調整資源、能源供應結構。據了解,目前發達國家美國、日本、法國核能發電占比在20―75%,歐盟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16%。所以可以斷定石油危機正在造成的沖擊對發達國家遠較發展中國家來得小。國際普遍認為能源結構調整和轉換才是扭轉國際原油漲價的根本性措施。
三是實施戰略儲備制度。自上世紀70年代后期,發達國家儲備和民間儲備提高到200―300天水平,令國際炒作油價不得不有所顧忌。
四是制定新的能源發展戰略。早在2005年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新一輪能源漲價周期已經到來,迅速地制定出新的能源發展戰略,其核心內容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提高傳統能源消費成本。
五是提高中低階層收入水平,防止貧富差距擴大,穩定社會。
六是調控經濟增長速度,實行適度從緊政策,目標是實現經濟軟著陸。應對長期性世界性通脹不可能在短時間見效,從緊政策過分就會發生經濟硬著陸。上世紀80年代美國曾經歷了經濟硬著陸和高通脹并存時代,就是我們今天應該極力汲取的教訓。
對我國治理通脹的建議
可以說,從2005年起我已經多次發表文章,提出國際油價上升乃長期走勢,主張我國該盡早啟動石油戰略儲備,包括實施燃油稅等方式提高我國能源消費成本,發展可再生能源,制定新的能源戰略等建議。從應對能源漲價、解決能源問題方面,我國政府從2005年至今已經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啟動戰略儲備,允許煤炭價格隨行就市,小幅調整成品油價格,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允許風能發電上網,加快發展核能等,但是力度還有所欠缺。我們應盡早從戰略角度認識當前的通脹問題,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經驗,結合我國經濟現狀,出臺新的治理通脹措施。(作者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研究部 副主任、研究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62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