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 草原上的幸福生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孫力權的幸福生活
孫力權在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的華能伊敏煤電公司工作,在這里他管理著一個自行車棚,每月領700元的工資。他不是正式職工,但依舊享受著公司負責繳納的三險一金和年底發放的獎金,公司資助開辦的無稅小賣部每月也有1000元的收入。雖然全天24小時負責看車,但在家人的幫助下,也不算累。能擁有這樣一份工作,他成為了很多健全人羨慕的對象。華能伊敏煤電公司人力資源部劉主任介紹說,公司共安置了26名殘疾人,殘疾職工與健全職工同工同酬。這26人中,15人是職工的殘疾子女,這15人負責了15個車棚。
就業工作是鄂溫克旗殘聯的一大亮點,鄂溫克旗一直把殘疾人就業工作納入重要工作日程。2009年,殘疾人職業培訓已培訓80人,完成殘疾人就業300人。其中按比例就業完成30人,集中就業80人,個體從業190人,職業培訓完成50人。
海拉爾區的就業工作同樣非常出色。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殘疾人就業條例》,做好殘疾人勞動就業工作,海拉爾區政府成立了殘疾人就業領導小組,出臺了《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辦法》,實施了海拉爾區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工作;堅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促進殘疾人就業。不斷規范殘疾人就業工作體系并逐步完善其功能,經殘聯出面交涉,凡按規定安排殘疾人的企業或自謀職業的殘疾人,所涉及部門對他們均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2006年以來共安排殘疾人就業402人(城鎮86人、農村316人)。其中按比例就業30人;集體就業162人;殘疾人個體從業210人。有勞動能力、經過勞動部門培訓的殘疾人就業率達到51%。
海拉爾區殘聯從加強對殘疾人政治思想和公民道德教育入手,激勵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對殘疾人進行生存技能培訓,殘聯依托社會力量,廣開培訓門路,根據市場需求,選擇一些適合殘疾人特點、具有一定效益的職業,對殘疾人進行培訓,為殘疾人掌握技術特長創造條件。殘聯協調就業局勞動培訓中心,通過勞動部門對殘疾人進行正規培訓。為殘疾人頒發勞動部門的等級鑒定證書,結合殘疾人所學的特點安排就業,增加殘疾人的就業機會。2006年以來共培訓殘疾人816人。培訓私營企業管理人員22人。盲人按摩也有了新的發展,扶持盲人個體從業13名,扶持盲人到特教學校學習5人次,組織盲人參加國家及自治區專業技術學習8人次。
高標準社區
“艾里是高標準社區,位于巴彥托海鎮西南部,在我們轄區有殘疾人167人,社區動工于2008年,投資7602萬元,巴彥托海鎮艾里社區自辦自建的幼兒園達1100平方米……”隨著介紹,我才第一次聽說了“高標準社區”這個詞。什么是高標準社區呢?簡而言之,就是服務標準高、涵蓋范圍全、配套設施好。在設施上,巴彥托海鎮艾里社區建立了殘疾人活動室,按標準配備了殘疾人康復設備和健身器材,設置坡道、盲道、殘疾人專用廁所等無障礙設施,提高社區殘疾人康復的能力和水平,為殘疾人帶來方便。在服務上能夠百分之百達到應保盡保與醫療保障。殘疾子女考上學校后,每年9月份社區都會發放補助。愛心超市在紅十字會捐贈物品的支持下,面向老弱病殘,下崗職工,受災戶、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憑借低保證愛心卡來免費領取衣物與生活用品。2009年底發放棉被164床,棉衣多達45套。活動室有一名殘疾人專職委員,并配備了辦公室,建立了完整的社區殘疾人檔案,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并且定期深入到殘疾人家中進行走訪慰問。
鄂溫克旗殘聯的殘疾人基層組織建設成績十分突出,旗殘聯按照《基層殘疾人組織規范化建設驗收標準》,全旗形成組織健全規范、服務功能完善的殘疾人三級組織網絡。年初根據市殘聯部署,全旗的44個嘎查已全部安排專兼職殘協委員,14個社區成立殘疾人協會,殘疾人專兼職委員配備率達到100%。按要求開展殘疾人專職委員的選聘工作,旗殘聯就嘎查殘協專職委員的待遇問題向旗政府領導匯報,擬采取年內安排22個公益崗位給嘎查殘協專職委員,并在全旗范圍內以考錄的方式公開招錄。
男老師 爸爸樣
三年前25歲的張洪福從南寧特殊教育學院畢業后回到了家鄉內蒙古草原,他說上學時班里30多個同學只有3個男同學,男老師就像是個寶,各個學校都搶著要,但他還是回來建設自己的家鄉。他所在學前康復部門只有兩位男老師,他就是“萬花叢中”的一課草。張洪福覺得腦癱孩子與自閉癥孩子是需要耐心細致關懷的,但孩子不僅需要母愛,也需要父愛,這樣才有有家的感覺,要關懷孩子,也要教會孩子堅強。
說康復就業工作,得說說陳巴爾虎旗,旗政府已經按轄區總人口數每人2元的標準,把殘疾人康復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在巴鎮和寶鎮建立了兩所殘疾人康復站,配備了康復設備和康復協調員。在殘疾人教育、培訓、就業工作方面,全旗有14名殘疾兒童隨班就讀,12名殘疾兒童在市特教中心就讀。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達到80%。2009年以來共舉辦各種培訓班6期,培訓人員達147人次,支出培訓經費3萬元。陳巴爾虎旗對信用印刷廠、好日娃食品加工廠等殘疾人集中就業基地進行扶持,共投入扶持資金和流動資金17萬元,安置24名殘疾人就業。旗黨員干部結對幫扶殘疾人戶73戶,無償援助資金和物資折款4萬元,現已有 26 戶貧困殘疾人基本脫貧,解決了溫飽問題;有 386 名貧困殘疾人享受了低保政策;旗殘聯為貧困殘疾人贈送輪椅車 42 部;為 16 名殘疾人提供生產資料折款 8 萬元。對貧困殘疾人家庭進行慰問,累計走訪慰問殘疾人600人次,投入扶持資金近15萬元。在殘疾人社會保障方面,殘疾人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享受優惠政策,并免去起付線。殘疾人低保戶的個人繳納部分由政府承擔,醫保報銷超限部分民政予以醫療救助。
殘疾女孩的微笑
這個女孩叫呂豐磊,她起了一個男孩一般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父母希望她能向山石一樣堅強。她自幼患有肺動脈高壓綜合征,10歲的時候在政府的資助下做了手術,但是因為手術的時間太晚,病情沒有太大起色。在社區康復中心內,母親推著她在散心,性格封閉她不會與小朋友們玩耍,所以少有朋友。我們聊了聊天,臨走時,她轉過頭對著我微笑著。
一個充滿希望的微笑。
在她的心里,其實有一顆希望的種子。
是什么帶來的希望?是康復室殘疾朋友們的快樂與堅強,還是殘聯叔叔阿姨的關懷與呵護,或是身后站立的,永遠不會放棄她的母親。
滿洲里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殘疾人康復視為民生工程,并把殘疾人社區康復工作納入到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社區建設規劃中。為了使全市殘疾人康復工作穩步開展,市殘聯成立了各級社區康復工作領導機構,制定出臺了殘疾人康復的扶助優惠政策,努力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在工作實踐中,建立了科學有效的康復服務機制,做到了醫療康復與社區康復并重,康復普教與入戶走訪兼顧,集中指導與跟蹤服務同步,專家骨干與兼職隊伍結合,探索出了適合滿洲里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新型模式,有力促進了滿洲里市社區殘疾人康復事業的健康發展。
為有效開展社區殘疾人康復工作,滿洲里市殘聯成立了殘疾人康復工作辦公室、各類殘疾康復技術指導中心和殘疾人輔助器具供應服務站,分期分批建立了康復服務場所,制定了社區康復工作計劃,組建了康復服務隊伍,并定期召開協調會議,交流工作情況。依托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建立“殘疾人醫療康復室”,借助醫療、康復評定帶動康復訓練;在殘疾人集中的企業建立康復室、在滿洲里市的11個街道辦事處殘聯、37個社區殘協中,共建立起21個社區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其中有6個殘疾人醫療康復室,市殘聯累計投入資金近40萬元,為社區康復服務站點配備了康復訓練器材和康復知識普及讀物。至此,社區康復工作從分布覆蓋面、服務對象數、設施承受力來看,能夠適應滿洲里市殘疾人康復訓練的需要。
市殘聯以市、區兩級殘疾人服務中心為基地,定期集中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由康復指導醫生對其進行功能評定、制定訓練計劃、指導訓練方法、鑒定中末期康復效果等。所有經過指導的殘疾人按照訓練計劃,或在家里堅持簡便易行的訓練或到社區康復站使用康復器材,社區康復指導員和康復協調員都負責對其跟蹤督促,根據康復的不同階段,適時采取有針對性的康復方法,收到實效。在這種科學指導,系統訓練,跟蹤服務的社區康復模式幫助下,接受康復訓練的殘疾人中,絕大多數人都能建立起康復的信念,并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康復的愿望。滿洲里市殘聯多次創造機會組織專業服務人員赴北京、常州、包頭等地專門學習康復知識和實用技術,結合實際組織基層康復服務人員和社區殘協委員進行康復工作再學習、再培訓,有效提高了康復工作者的服務能力和業務素質,一支專業化素質較強、具有愛心奉獻精神的基層康復工作者隊伍正活躍在康復服務的第一線,有力促進了殘疾人康復工作的快速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77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