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顏之推的家庭教育及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秀春 張丙玉

  摘要:“愛孩子,這是連母雞都會的。”但是什么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并不是每個父母都有清醒的認識,從顏之推的家庭教育經驗中我們或許會得到某些啟示。
  Abstract:“loves the child, this is the hen can continually.”But what love is the true love, is not each parents has the sober understanding, pushes in the home education experience from the face we to be possible to obtain certain enlightenment.
  關鍵詞:經驗 啟示
  Key words: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5-0160-02
  
  高爾基說:但是,怎樣愛孩子,卻不是每個家長都有清醒的認識。
  實際上,“放任”和“包辦”這兩個極端,都不是真正愛孩子。在鄉村有多少“留守孩子”可憐巴巴地期盼著父母的疼愛;在城市里,有多少“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學生抱怨父母的溺愛;還有多少頑皮的少年,在父母粗暴的“棒喝”下,走向違法犯罪的危險邊緣。舔犢之情是為人父母的天性,但天然的父母卻不一定天然合格、天然稱職。愛,需要理性;養育,是一門科學?;蛟S我們可以從顏之推的家庭教育經驗中得到一些啟示。
  
  一、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的理論和實踐對于后人頗有影響。
  顏之推字介,梁朝建康(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士族家庭。家傳有《周官》、《左氏》之學,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梁元帝肖繹時,官至散騎侍郎。梁亡后,投奔北齊,官至黃門侍郎。北齊滅亡后,他歸附北周,為御史上士。隋文帝統一全國,詔為學士。著有《顏氏家訓》。該書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為學經驗的總結,被后人譽為家教規范,影響很大。
  1、幼年時期是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
  顏之推主張早教。他認為,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長大以后,思想分散。因此,必須早些教育,不要失去機會,并且以自己的親身體會說:我在七歲時,就讀東漢王延壽作的《靈光殿賦》,一直到今天,每十年溫習一次,依然不曾遺忘。但二十以后所背誦的東西,只要擱置一個月就忘記了。
  2、愛子與教子相結合,反對溺愛。
  他說父母對子女只知一味的溺愛而不注重教育,對子女在生活方面的要求,總是給予滿足,完全放松而不加以限制;孩子做錯了事本該訓誡,反而給以獎勵;說錯了話應當責備,反而不了了之;長期如此教育,對于孩子并沒有什么好處,到孩子長大成人后,終歸要成為品德敗壞的人。為此,他提出愛而有教,嚴而有慈。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心。在對待多子女問題上,主張一視同仁而不能偏愛。他說我們有些做家長的重男輕女,往往出于極端的自私或愚蠢的偏見,這樣做實際上已背離了父母之道。家長有意無意地偏愛乖巧伶俐者,這種情形,雖然難以避免,可也是不好的。不僅遭冷落的子女在心靈上勢必受到傷害,而且受偏愛的子女也容易出現家長意想不到的傷害。這不只是教育的方法問題,而是心地問題、精神境界問題。如果做家長的不從思想認識上解決“愛子貴均”的問題,而只是在教育方法上試圖一視同仁,與父母朝夕相處而又十分敏感的子女,還是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偏愛,從而受到心靈上的傷害。這對他們的成長是極不利的。
  3、勤奮學習,以成有用之才,也是顏之推在家庭教育上一個重要主張。
  他說,自古以來,就是圣明的君主,尚且需要勤奮學習,何況一般的人呢?這類事普遍地記載在經史中,我也沒有必要重復,姑且以近代至關重要的事為例加以說明。大凡士大夫的子弟,從五六歲起,就要受教育。有的人學得多,能夠讀《禮記》、《左傳》,學得少的也學過《詩經》、《論語》;到了成家立業之年,身體及性格已經基本定型,應利用這個時機加倍地進行自我磨練。有志向的人,自然能刻苦用功,成就學業;操行未立的人,自我放縱、墮落和散慢,自然淪為平庸之輩。人生在世,應當從事一種事業:農民就考慮耕種,商人就議論財物,工匠就致力于器物的精益求精,技藝就潛心鉆研法術,武夫就熟知騎馬射箭,文士就講論羞愧。而不能行射禮時射不穿靶子,提起筆來只會寫自己的姓名,醉生夢死,一無所事,以此消磨時光,以此終老天年。有的士大夫因出身于世宦之家,有祖上遺下的功業,得到一官半職,就自以為滿足,完全忘了修習學業,等到有了吉兇難卜的大事,討論起事情的得失,他便朦然張口結舌。
  4、學習是無止境的。
  學習的目的在于自己受益。他明確指出:我們讀書做學問,就是磨練我們的心志,培養敏銳的眼光,使我們待人處世不至出現差錯。有的人讀了幾十卷書,就自高自大,欺侮凌辱長輩,鄙視怠慢同輩;人們憎恨他如仇敵,厭惡他如對鴟鵂(貓頭鷹)。像這樣,因為學習而遭到自我損害,還不如不學習為好。他要求子孫在學習上專心致志,一定要刻苦,要勤奮,要有毅力。并且列舉了歷史上勤學的實例來啟示后人,說蘇秦握錐刺股、文黨投斧求學、孫康映雪夜讀、車胤螢囊照書、兒寬帶經而鋤、溫舒牧羊編簡,都非常勤奮刻苦。又以勤學取得成就的事實來教育后人,如梁朝時彭城人劉綺,是交州刺史劉勃的孫子,早孤家貧,無錢置辦燈燭,經常買荻草折成一段一段的,夜里點燃,就亮讀書。東莞郡藏逢世二十多歲想讀班固著的《漢書》,苦于借來的書時間不夠用,于是就到姐夫那里乞求門客給他一些紙,手抄了一本,軍府佩服他的志向。他終于精通《漢書》,而著名于世。
  5、在子女教育上,他還注意到實踐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他以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知與行二者的關系:學習如同種樹,春天欣賞它的花,秋天收獲它的果實;講論、寫文章,相當于春天的花;磨練自己,修正行為,則相當于秋天的果實。
  環境對子女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少年,孩子們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時期,很容易受社會的感染。他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币虼耍欢ㄒ獣r時注意與子女接觸的人,以防誤入歧途。他明確提出富家子弟不學無術,結果成為寄生蟲。在梁朝全盛的時候,貴族子弟多數都是這樣,以至民間有諺語說:“能坐上車不跌落下來就能做著作郎,會說‘體中何如’就可做秘書長?!边@些富家子弟,在日常生活方面,非常講究,熏香衣服,剃凈面皮,涂脂抹粉,乘長轅轎車,登高齒木屐,坐棋子方褥墊,倚著彩綢靠枕,周圍陳列農副產品器玩,出入從容,步履緩慢,看上去仿佛是神仙。實際上,什么也不會。每遇到“明經”科考試的時候,他們就雇用槍手作策問試卷;每當三、九日公家宴會,就請人代作詩賦。
  6、顏之推非常強調對子女進行自立教育,提倡自己養活自己。
  他說父兄不能長期依靠,家中的財產是不能永遠保持下去的,一旦遇到不測之禍,不得不背井離鄉,就沒有人來庇護。因此,最有效的辦法,便是自己靠自己立足于世。諺語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倍诩妓囍腥菀讓W習和最有用途的,莫過于讀書。通過讀書可以認識中國的文明和歷史,知識范圍廣泛,不僅可以知道人的成功與失敗,喜悅與悲傷,甚至可以達到天地、鬼神都不能隱藏的地步。
  顏之推有關對子女家庭教育的主張,是對當時家庭教育經驗的總結。它雖然受時代條件的限制,可也以自己的真知灼見對家庭教育的子女問題作了總結和概括,豐富了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內容,對于今天的家長仍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二、啟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家庭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人格和日后的生活。因此,對家長來說,養和育同等重要。從一般意義上說,要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家長首先要言傳身教;要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質,家長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質。為孩子營造一個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環境,這是家長的責任。
  愛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要履行一種教育的責任;愛不是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是教會他們懂得自立、自強、自尊、自愛;愛不是粗暴的命令,而是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愛好、興趣、發掘他們的潛力和優勢。愛不是把孩子變成溫室里的花朵,而是讓他們象海燕一樣自由地飛翔,面對困難勇敢地拼搏。
  我們應該懂得,愛是一種最純正、最美好的感情,但也要講愛的藝術、愛的科學。愿天下父母無私、真誠、崇高的愛成為孩子成才的沃土,而不是一種羈絆和負擔。
  
  參考文獻:
  孫培青著. 中國教育史.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年第二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9271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