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家庭教育理論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陳鶴琴是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作為我國現代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和領航人,他的家庭教育理論對我國學前教育有重要啟示。他對家庭教育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認為“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兒童的終身教師”,家庭教育應該關注兒童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要滿足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倡導父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該理論啟示父母應做到拒絕“超前教育”,拒絕“隔代教育”,倡導父母親力親為。
關鍵詞:陳鶴琴;家庭教育;剖析;
作者簡介:徐芳婷,湖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鄧李梅,湖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湖北 黃石 435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湖北省貧困農村地區小學全科教師生存與發展狀況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3-0107-02
中國早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就開始有對兒童家庭教育的探討。家庭對于兒童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陳鶴琴是我國幼兒教育的專家,他的著作《家庭教育》被陶行知稱為中國出版教育專書中最有價值的著作。陳鶴琴通過對兒子的觀察記錄總結出“父母規則手冊”。書中明確闡述了父母在兒童的各個時期應當做什么。該著作有助于父母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對我國的家庭教育起到了警示啟迪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兒童的品行和品格在幼兒期被塑造,幼兒期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幼稚期(出生到7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和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兒童就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1]這說明兒童時期的教育將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成長發展。每個兒童成長中所養成的習慣是不同的,對學齡前兒童來說,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長在兒童的成長和發展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兒童的終身教師。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兒童的影響是學校教育和學校教師不可替代的。教師教授的書本知識大部分都會被遺忘。但是在家庭教育的影響下,兒童所習得的感恩、協同、創造性、想象、耐力、反思等能力將會伴隨兒童一生。
二、家庭教育的內容
1. 關注兒童的身體健康。陳鶴琴非常注重對兒童身體的養護,提出父母應注意兒童的身體健康狀況,讓兒童多鍛煉并攝取充足的營養。“我們曉得強健的身體是兒童幸福的根源,若身體不健全,兒童自然終身受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無窮的痛苦?!盵2]衛生習慣是兒童健康的基礎,所以父母應當讓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后洗手、傳授洗臉刷牙的方法等。父母還要注意幼兒護理上的細節,如兒童洗臉要注意到耳鼻和眼睛;給兒童的食物要根據兒童的身體發育規律定時定量;對于食物的存儲要放在固定合理的位置等。
2. 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陳鶴琴是我國最早提出研究兒童心理的教育家,他的觀察記錄和實驗為兒童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陳鶴琴在怎樣做父母這一節提到:“做父母的要想把兒童養得好,應該問問自己是否懂得養兒童的方法?怎樣養育兒童,使得兒童身心兩方面都充分而又正當地發育?”[3]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成為父母卻不需要經過考試。了解兒童的心理是父母需要掌握的第一門功課。總體來講,兒童是好游戲、好模仿、好奇的,是喜歡成功的,是喜歡野外生活的,是合群的,是喜歡別人贊許他的。[4]對于兒童來說,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5]他認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天性,父母要充分地觀察和了解兒童行為,找出兒童行為背后真正的原因進行教育和疏導。此外,父母要找出兒童缺乏勇氣的原因,訓練兒童的膽量,鍛煉兒童的勇氣,幫助兒童養成勇于嘗試的精神。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
1. 滿足兒童心理發展特點。陳鶴琴根據自己的研究、實驗,將兒童特點總結為“四心”,即好動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戲心。家長應了解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為兒童創造勞動的環境、游戲的環境、科學的環境、藝術的環境、閱讀的環境。要為兒童提供看圖畫圖的機會、剪紙著色的機會、串珠錘擊的機會以及澆花、塑泥、玩沙的機會。[6]父母應當做出積極的暗示,尤其是對于兒童的正面行為要及時、詳細地給出鼓勵。這樣會促使兒童重復其良好的行為。父母對于兒童的負面行為要嚴厲批評,讓兒童認識到行為的不良后果。[7]對于兒童的錯誤行為既不能姑息也不應當縱容,父母應當結合兒童的年齡特征讓兒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兒童產生成就感。這不僅使兒童樂于勞動同時也鍛煉了兒童的體格。做父母的還應當同自己的孩子成為朋友、伴侶,以游戲的方式教育兒童。[8]
2. 倡導父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陳鶴琴認為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對兒童的教育成長起著關鍵的作用。兒童特別善于觀察和模仿,第一個被他們觀察和模仿的便是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對于兒童來說非常重要。陳鶴琴指出: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要遵守“以身作則”。[9]嬰幼兒時期的兒童在生活上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他們對外界的一切都感興趣。父母是他們第一個直接模仿的對象,是兒童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兒童。父母應當對子女公平,在兒童面前態度應當一致,不能欺騙兒童更不能做出不符合社會道德或規矩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元交際能力的“社會人”。[10]
四、陳鶴琴家庭教育思想的啟迪
1. 拒絕“超前教育”,采取適時適當的教育。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文化精神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育也越來越重視。特別是21世紀以后,人民的物質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精神追求越來越高,對教育的要求也在隨之提高。中國是一個教育大國,從古至今都非常的注重兒童的教育。古有“頭懸梁,錐刺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情況,現有“不要讓兒童輸在起跑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現象,很多“狼爸”“虎媽”也應運而生。21世紀的家長并不滿足于讓兒童三歲上幼兒園,很多家長提前開展“胎教”和“早教”,這種功利心理也催生出許多早教機構。很多早教機構過分宣傳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甚至為了逐利,讓兒童很早就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家長也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天才”,對于兒童過早識字、講英文等“能力”沾沾自喜,并將其視為炫耀的資本。更令人感到吃驚的是,很多幼兒園過早地讓兒童學習超出自身能力接受范圍的知識。很多小學開設了入學考試課程,要求兒童在入學以前掌握大量漢字,對數學的運算能力提出明確的要求。[11]這些對于尚在童年時期的幼兒來說是不適宜的,很多兒童的童年基本上在盲目的興趣班中度過。實驗案例也已經證實,那些早早就“成名”的“神童”甚至能力還不如一般正常的同齡人。
2. 拒絕“隔代教育”,倡導父母親力親為。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婦女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婦女漸漸從家庭瑣事里解脫出來,不再是生兒育女的工具,她們也可以為自己的夢想打拼。然而科技的進步促使現代社會的節奏加快,夫妻都要為工作奔波,但是照顧兒童的責任越來越重,不少父母力不從心。此時,部分家長將照顧兒童的責任轉移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上,這也相應滋生出許多社會問題。隔代家長的溺愛導致兒童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留守兒童的心理缺失也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對此,政府、社區應當多出臺可行的政策和方案,盡可能讓兒童能在父母身邊長大。
參考文獻:
[1] [2] [3] [4] [5] 陳鶴琴.家庭教育(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6] 張筱良.新手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途徑[J].學前教育研究,2008,(8):20-22.
[7]張傳燧,戴文靜.陳鶴琴教學法特色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6,(3).
[8]虞永平,田燕.論陳鶴琴幼兒園課程思想[J].山東教育,2003,(18).
[9]郭景川,申國昌.民國時期兒童教育學人的教育交往空間——以陳鶴琴及中華兒童教育社為考察中心[J].學前教育研究,2018,(9).
[10] 王振宇,秦光蘭,林炎琴.為幼兒教育發現中國兒童,為兒童創辦中國幼兒教育——紀念陳鶴琴先生誕辰125周年[J].學前教育研究,2018,(1):3-12.
[11] 姚莉娜.幼兒園“活·悅”課程的內涵與實踐[J].學前教育研究,2017,(5):64-66.
責任編輯 程 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