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流動少兒一個“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達平
哼著小曲,牽著娃娃,上學校!
2009年10月20日,巫山縣巫峽鎮江東村村民張春林的心情很不錯。前兩天,他帶著八歲的小兒子張超從岳陽打工回到巫山,順利地“插”進了巫山流動少兒小學, “沒繳一分錢贊助費,你說舒心不舒心”?
這所學校的校長叫張發田,今年74歲。他負債400多萬元建起的這所學校,成了757名流動少兒最溫暖的“家”。
建校:手兒伸得長
缺政策,就爭取;缺資金,靠借貸。張發田建校的經歷頗傳奇。
流動少兒小學的前身是張發田退休后在巫峽鎮創辦的一個初中補習班。幾經發展,成為一所民辦中學。1998年改辦為巫山縣流動少兒小學。
學校辦起來了,但校舍狹窄、設備落后,如何給孩子們一個更好的家?張發田決定遷址辦新校。
他向有關部門申請,并不厭其煩地四處跑動。申請的事項就一個:給流動少兒小學尋找一塊新址。為了申請一塊地皮,他甚至表示:“不管在哪,就算是火焰山我也要踏滅大火建起學校!”
縣領導被他的這股狠勁感動了。2004年,巫山移民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決定把流動少兒小學遷建到上西坪小區的頭道溝,費用自籌。
頭道溝雖不是火焰山,卻是一條建設難度比火焰山小不了多少的深溝。
“溝深且陡,兩邊坡坡上人都站不穩。要在這樣的地方建學校,要多難有多難?!睆埌l田說,“2006年開工,光修場坪就花了三年時間,砌了六米厚的石坎?!?
比削山填溝做場坪壓力更大的,是比大山還大的資金缺口。
建校要400萬元。“我退休前只是一個教書匠,哪能拿出這么多錢,這無疑是無米架空甑。”張發田說,“好在我的七個子女都已長大成人,好幾個都在經商,我的親戚家底也還算厚實,可以去借錢。”
2008年1月下旬的一天,大雪紛飛,張發田依然在為建校資金的事奔走。下午,他約了一個開煤礦的親戚,晚上到他家借五萬元錢。傍晚7點多,他就在親戚家門口等,一直到深夜11點,親戚才回家?!把┐?車子不敢開快,讓你久等了?!庇H戚說。錢是借到了手,可張發田第二天就病倒了。
為填補巨大的資金缺口,張發田還打上了對口支援的主意,把手伸到廣州黃浦區一所小學。他請來在廣東開辦服裝廠的女兒擔保,硬是“死皮賴臉”地從這所學校借走15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
出了幾身汗?蛻了幾層皮?數也數不清楚。2008年8月,一座像模像樣的學校落成了――建有教學樓、教師宿舍樓3500平方米,學生活動場所1600平方米,設有標準教室18間,學生758名,教職工30人。
招生:眼光看得遠
“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最要緊的就是眼光要長,要讓孩子們讀上書?!边@是張發田最大的心愿。
在少兒流動小學,可以看到很多張發田招來的特殊學生。
一年級三班,有個12歲的“大學生”。由于生下來就腿瘸、手殘,遲遲沒能跨進校門?!暗揭恍W校報過好幾次名,但總被拒之門外,說到特殊學校就讀更合適,我們哪有那個錢?”她的父親張科紅說。實在沒法子了,就抱著最后一絲希望到流動少兒學?!芭鲞\氣”,沒想到,已過了發蒙年齡的“大學生”順利入學。
在縣城一座石拱橋下,住著一家人,他們搭棚棲身,拾荒度日。父親姓李,雙腿殘疾,拉扯著三個孩子。張發田聞訊趕去,不收一分錢的費用,把三個孩子接到學校讀書?!澳氵@是積了天大的德呀!”老李撐著一只特制的小凳,硬要“站”起來給恩人道謝……
說起一個叫白丹的女孩,張發田記憶猶新。有一次,張發田路過一處民房拆遷工地,看到驚心動魄的一幕:挖掘機已經開始轟鳴,房主卻趴在房子上不下來。這時,白丹的父親爬上房頂,張開手臂夾穩房主,飛步騰空躍下,兩人毫發無損!面對他人的感謝,白丹的父親卻傷心地說:“我在這救人,我自己的娃娃還沒得地方讀書,走了幾處學校都要收贊助費。”沒想到,張發田當即接過話茬說:“把娃兒送到我學校去,你放心,不收你一分錢贊助費?!?
…………
辦學:老小齊上陣
“絕不讓一個孩子因為貧困而輟學?!睆埌l田說,為了辦學,他把一家老小全“搭”進了學校。
妻子黃修英懂一些兒科醫術,成了“校醫”。“為了老張頭辦這個學校,我們可以說是一家老小齊上陣。”妻子黃修英說,“老張頭的醫??ㄉ厦磕暧?00多元,用到自己身上的很少,基本上都是到平價藥店買些常用藥,用于學生?!?
少兒流動小學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對這些娃兒,黃修英細心呵護,百般疼愛。
前不久,廣東籍學生張興遠急性闌尾炎發作,手術時,父母都沒在身邊。黃修英便日夜守候在孩子身旁,為他送飯遞水,擦臉按摩,還把梨子壓碎用紗布濾水,將肉弄成糊狀,給孩子補充維生素……一個月下來,張興遠康復如初,黃修英卻瘦了。
張發田的小女兒張興慧出嫁之后,“戶”走“家”不走,依然留在學校負責管理食堂?!凹兇馐歉蓭兔?這些學生搭伙吃飯,還談什么效益呢,也不忍心呀!”她說。
在廣東開辦制衣廠的女兒每年都從收入里拿出一筆錢,幫張發田還那筆千里之外借來的“外債”,從無怨言……
在流動少兒小學,孤兒、單親、父母殘疾、學生殘疾、特困家庭等因素造成的貧困學生多達399名,占在校學生總人數的52.7%。為幫助這些貧困學生,張發田發動七個子女,每人每學期結對幫扶特困生,至今學校已為100余名貧困學生提供免費入學。
育人:功夫在書外
把孩子們接進校,怎么才能讓他們健康成長?張發田還有一手“絕活”。
一個叫熊培龍的學生,左腿先天性殘疾,走路一瘸一瘸的,上體育課,他只能悶悶不樂地躲在角落里。
張發田沒有放過這個“細節”。一只腿殘就有一只腿強,根據這一判斷,張發田別出心裁設計了一套“獨腳跳”活動,要求每一個同學都參加,看誰蹦得快、跳得遠。結果,熊培龍“健步如飛”蹦在了最前面,同學們第一次看見他咧開嘴,笑了。
有一個同學悄悄拿了別人一塊橡皮擦,被發現后好幾天不敢上學。張發田到他家做工作:“哪個都有犯錯的時候,爺爺我小時候還把同學的小皮球帶回家玩呢。你看現在爺爺不是很好嘛。因為我后來改正了,又成了大家都喜歡的好同學了!”他手拉著手,親手把這個“問題”同學送回了教室。
還有一個同學背駝得厲害,每逢她值日上臺擦黑板時都要搭起凳子擦,臺下一片哄笑。張發田見狀,突然發問:“同學們,知道有一個大姐姐叫張海迪嗎?”他借機把張海迪的故事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對不起,我們錯了?!比嗤瑢W從此再不笑話殘疾同學,還主動前去幫助她。
張發田說,下一步,在領導教師教好書本知識的同時,努力把功夫下在課外,讓學生多學到一些書本之外的知識,以利于他們健康成長、成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300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