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加拿大新移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孫志豪
王凌畢業于上海一所建筑學院建筑系, 2001 年通過申請加拿大技術移民,一個人來到加拿大多倫多市,并于2005年入加籍。
剛來的時候,由于人生地不熟,王凌總是打零工,生活上雖然過得去,但心里總有一種異鄉漂泊、不踏實的感覺。每天回到自己的住所,王凌覺得房子像建造在沙灘上一樣,一丁點的小浪就會把自己沖垮。而現在的王凌已經擁有一家廣告設計公司,在事業上小有成就了?;叵胱约邯氉砸蝗嗽诋愢l漂泊闖蕩,他從內心感到人的頭腦不僅要清醒,韌性和機遇也是不可或缺的。
初入加國 前路迷茫
王凌深知,想在加國扎根,英語一定要過關,否則找什么樣的工作都會有阻力。一輩子在唐人街工作不敢出來的中國移民大有人在,而唐人街能給人提供的,無非就是餐飲和超市的工作機會。所以,在唐人街生存和在國內差不多,解決溫飽是不成問題的,但王凌不想一輩子呆在唐人街,因為這實在不是他移民到加國的最終目的。
所以一到多倫多,王凌就集中精力學習英語,每天的日程排的滿滿的,日子過得也比較充實,一年后他開始尋找相對穩定的工作。
王凌在加拿大每天都為尋找工作奔波。加國政府為新移民提供的工作信息很多,隨便一個報紙欄內就有很多,網上的信息也不少,但屢次應聘不成功讓他內心常常感到生活的艱辛和孤獨。
王凌非常想念國內自己熟悉的環境和親戚朋友。雖然在加國認識的為數不多的朋友大多因生活艱難又回到了中國,但王凌從來沒曾放棄過自己的理想與目標。
老子之道 點化人生
老子有一句很富哲理的話就給了他很大的觸動,說:“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句話也就是提醒人們,要明白做事的順序。
王凌開始擴大自己的信息量,嘗試結交周圍的鄰居,并參加一些社區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王凌在加拿大認識了不少朋友,他感到自己漸漸融進了加國社會。
不過,工作沒著落,生活不穩定始終讓王凌心情郁悶。起初,他把結交朋友的精力全放在當地人圈內,后來又逐漸擴大與自己有過交往的華人身上,并經常參加他們的聚會,以增進了解和交流。
就這樣,王凌跟他們談話的內容多了,有的還比較投機。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王凌總是從自己的切身感受出發,遇有他人求助,不管有無利益報酬,他總是熱心去幫人家,他的這種胸懷,贏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有一天,一位姓劉的朋友打來電話,說自己有一些事情需要回中國處理,又不想中斷加拿大這邊的業務,他想起王凌以前在國內有過相似經歷,就試著問一問,看王凌有沒有興趣來幫忙。
王凌對攝影比較熟,而且需要幫忙的工作不怎么難,就答應了。只是沒想到這種朋友之間的幫忙為王凌后來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臺階。
誠信為本 實力拓金
王凌工作很耐心,每次領到任務后都與客戶加強溝通,后期制作上也很精心,客戶都很滿意,很多人甚至為了等王凌的服務寧可錯過預約的時間。
基于這種原因,公司老板干脆就雇用了王凌,還私底下不斷給他加薪,沒到兩個月他就成了公司的高薪族了。
王凌利用各種與客戶的交談機會了解加國的市場信息。他發現很多客戶都抱怨加國的廣告設計費用高,設計上又沒有什么新意,一些廣告的布局和手法非常熟套。王凌想,“如果能找到相應的產品再結合中國的文化元素,設計出來的東西就很容易讓他們感到一種新鮮的異域文化。攝影技術的高低最終是要反映到作品當中去,作品最終表現出來的內在一定與攝影師的經驗、技術、理解內涵有關聯。廣告內容就像產品在做自我介紹一樣,哪一項都不可省略。有的客戶看中產品攝影,有的看中設計,有實力的公司兩方面要求都很高,而實力弱的公司往往只重視其中之一”。所有這些,正好給有技術、有經驗、有設計才能的王凌帶來了商機。
面對公司的賞識和穩定的收入,王凌并沒有滿足于當前的現狀。善于對市場進行分析的王凌,看準了機會拿出半年的時間學習了相關的電腦和廣告設計知識,經過不斷地練習,王凌確信自己完全掌握了這門業務技能后,和自己的老板達成了共識――如果客戶在公司預定照相業務,還可以在公司享受由王凌設計開發的多種廣告與印刷設計等后續服務的優惠。老板非常支持這一合作計劃,不斷向客戶展示王凌的設計作品,僅發出10張宣傳單就有3名客戶簽署了后續服務合同。
王凌細致的服務和追求品質的完美態度,令客戶非常滿意,這種連貫性的一條龍服務不僅節省了客戶的時間,也給攝影公司帶來了更多的訂單。
王凌跟公司這一合作性的業務開展已有一年多了,據王凌透露,目前他年收入已近百萬元人民幣。
加國人80%都不是本地居民,政府的移民政策促進了加國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色。王凌的故事是加拿大許多中國內地移民的縮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319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