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上新的征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范筱芹 徐蓮芝
在美麗的天山腳下,有一片神奇的綠洲傍依在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博斯騰湖畔,這就是農二師24團。近年來,24團黨委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開拓創新,實現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科技帶來新曙光
6月16日,在24團5連的加壓泵房里,配水工劉仁利嫻熟地合上電閘,230畝番茄同時喝上了營養豐富的肥水。職工韓炳全悠閑地坐在地頭,看著枝葉繁茂、還有一個多月就要收獲的育苗移栽番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他對筆者說,在往年常規種植的番茄這時才結上果,而且光澆水就要十多個勞動力,如今用滴灌不僅不要那么多勞力,而且移栽作物生長期提前,加之滴灌均水均肥,作物長勢非常好。
24團種植業主要以小麥、甜菜、番茄、辣椒、棉花等作物為主,團場人多地少。為加快發展,團黨委明確了“科技興團”的思路,在農業生產中大力推廣精準節水灌溉、機械化作業、育苗移栽、新品種引用等新技術,加大節水灌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全團實現節水灌溉面積已達3.72萬畝。
今年該團甜菜、棉花全部采用機械鋪膜、點種、覆土,由于機械下種均勻,作物出苗整齊,人工種子費均可減少。機械化作業的應用大大降低了成本,減輕了職工勞動強度,深受職工群眾歡迎。
今年,24團推廣擴大了番茄寬膜育苗移栽、辣椒溝植育苗移栽面積,番茄移栽面積達種植面積的100%r、辣椒達93%。育苗移栽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使作物苗期增溫保墑、壯苗早發,作物成熟期提前近20天左右,確保了提前上市的價格優勢,緩解了加工高峰期的壓力。僅此一項可使全團職工增收幾百萬元。
自營經濟顯活力
24團黨委把發展和壯大自營經濟作為致富職工的一項新舉措,加大了對自營經濟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出臺了《自營經濟發展基金及銀行小額貼息貸款實施辦法》等引導職工發展自營經濟的優惠政策,使團場自營經濟發展迅猛,成為職工致富的有效途徑。
今年,團場積極協調銀行發放自營經濟貼息貸款952萬元。重點扶持了一批經濟效益好、回收資金快的種植、養殖項目。團場養豬協會通過近年的自我積累,迅速發展壯大,建起了標準化養豬示范基地550畝,扶持養豬專業大戶35戶、散戶111戶,年產銷優質生豬4.2萬頭,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命名為“庫爾勒市放心肉基地”。
團場還成立了溫室大棚協會,依托鄰近314國道和和庫高速公路穿團而過的地理交通優勢,建成650座日光溫室大棚,以種植蔬菜和育苗為主,不僅滿足了本團人一年四季吃上新鮮蔬菜的需求,大部分蔬菜還可銷往烏魯木齊的各大蔬菜批發市場。
水陸并進辟富路
24團依托地處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博斯騰湖的地緣優勢,利用團場擁有的兩萬畝濕地,制定了“水陸并進”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生態育葦、水產養殖;做大做強該團“天格爾島”、“黃水漁村”環湖旅游產業。
該團兩萬畝濕地與博斯騰湖小湖區緊密相連,蘆葦資源豐富,但因前幾年博斯騰湖水位下降,造成濕地萎縮、蘆葦資源優勢弱化。針對這一狀況,該團科學規劃,走先保護后開發之路,采取團場和個人投資開發濕地的辦法,建成人工魚塘2324畝、原生態魚塘1000畝。引進民間資本在濕地筑埂40余公里蓄水育葦,使兩萬畝濕地再次煥發生機,濕地內蘆葦莖粗、纖維度高、品質好、產量高,蘆葦加工產業每年給國家繳納稅收70多萬元,還解決了團場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同時,人工坑塘養魚,使團場水產養殖發展迅猛。在四大家魚的基礎上,團場引進淡水白鯧、丁鱖魚、白斑狗魚等經濟效益高的魚類,可年產商品魚2100多噸,占庫爾勒市人工坑塘養魚類市場份額的70%左右,年產值2000萬元。
已投資2000余萬元開發建設的天格爾島旅游風景區,成為農二師旅游發展的重中之重。
24團依托地緣優勢,大力推廣應用新科技,調優經濟結構,為團場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今,24團人正以新的姿態邁上新的征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335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