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能力的遷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概括地講,課上的例題教師要精心設計,指導學生構建解題的方法,在訓練習題的選擇與設計時,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要給學生創設適度的思維訓練機會,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實現能力的遷移。
【關鍵詞】物理教學 能力的遷移
一、在閱讀理解中實現能力的遷移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要求學生掌握系統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突出過程與方法,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能,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正確地指導學生在學習前的自主閱讀和理解,在閱讀時要做到用心、用手、用腦,使學生在閱讀中會歸納、概括、比較、聯想和思考;在閱讀時要做到眼到、手到和心到;對那些重要的難理解的概念和規律要仔細閱讀,對關鍵性的字、詞和句要認真理解,并作出標記。如學習密度、壓強、功率、比熱容等新物理量時,指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量速度進行比較、聯想實現遷移,學生就會很自然地推導出計算公式和單位。在學習概念規律時,要求學生認真理解每個詞的含義。如質量的概念,對“物體”指什么和“物質”指什么進行比較,“物體”體積與“物質”體積有何區別。只有這樣正確地指導學生閱讀、理解,學生才能做到真正會學,在閱讀理解中實現能力的遷移。
二、在觀察分析中實現能力的遷移
物理現象是自然界中一種較普遍的現象。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隨時都有可能看到或用到一些物理現象,它要求我們要善于觀察、分析,課堂上要認真觀察分析每一個演示實驗和合作實驗現象產生的條件、發展的過程及結果。如探究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實驗,學生往往只對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感興趣,而對晶體和非晶體熔化前后的過程和所需要條件卻觀察分析不透徹。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根據實驗情景設計問題提出問題:開始對晶體加熱時晶體的狀態有無變化,晶體的狀態在什么時候發生變化,在熔化過程中狀態又如何?非晶體熔化又是怎樣呢?帶著問題進行探究,學生才會用心、細心觀察分析。再如,在觀察水沸騰實驗中,學生仿效以上獲得的方法,學生能耳眼并用觀察出水沸騰前后氣泡大小的變化,也能聽出沸騰前后響度的差異。生活處處是物理,指導學生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分析我們周圍的每一個現象或事物對能力的遷移也十分重要,有一次我們組織學生到鎮敬老院慰問的路上,看見一人拉著裝滿貨物的板車停在上橋的坡路上上不去,我就指著拉車人對學生說:“又一次學雷鋒的機會到了,你們一起去幫幫吧。”等學生幫完后,我笑著問:“你們看到的事件和親身的體驗,有沒有想過它的力學道理?!币痪湓捓潇o了學生助人的喜悅,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出了其中的力學道理。我契機指導:同學們,你們要用心對待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分析周圍一些現象或事物的習慣??傊?,教師不論在課堂教學中還是課外實踐中,都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中活躍思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在觀察、分析中實現能力的遷移。
三、在實驗探究中實現能力的遷移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物理規律、定律都是從實驗中發現、概括、推理、總結出來的。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和能力的遷移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也是物理教師應盡的職責。在實驗探究中,教師不能包辦代替,應盡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或讓學生合作探究,發現、概括、推理、總結結論,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的成因,建構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部分學生很快就探究出杠桿在兩個力作用下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條件,有的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的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我看在眼中并建議已完成的學生再改變鉤碼的個數、所掛位置或改變彈簧測力的位置進行多次實驗,檢查結論是否成立?再找出受三個、四個或更多力的杠桿平衡條件,如果動力的方向通過支點,又會怎樣呢?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識別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的錯誤,并總結出探究物理規律要進行多次實驗,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實現了能力的遷移。在已有探究實驗的方法的基礎上,學生在做測電阻實驗中,沒有通過一組對應的電壓、電流就計算出電阻,而是通過改變滑動變阻器進行了多次實驗,發現待測電阻很相近,在我的點撥下通過求平均值的方法減小了測量誤差。接著我提出改變電流表在電路中的位置即電流表的內、外接法對實驗結果有無影響,原因是什么?若只用一個電表和一個已知電阻,能測出未知電阻嗎?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又鞏固了本實驗??傊谔骄繉嶒炛校處熡幸庾R地點撥學生,在手腦并用的探究實驗中構建方法,進行探索、創新,既能培養學生的探究實驗能力、操作技巧,又能實現能力的遷移。
四、在訓練解題中實現能力的遷移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訓練解題則是最基本的一種方式。要使學生在解題中實現能力的遷移,教師必須根據所教的內容,在貼近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從多個方面,如同種求異、異種求同、縱向延伸、橫向發展、逆向思維、從簡單到復雜、從現象到本質等展示知識及內在聯系中恰當選擇、設計習題。例如:將一根已知長度的杠桿一端固定在軸上,在另一端掛一已知重力的某種物體。問在離掛重物端距離已知的某點豎直向上施加多大的力,杠桿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學生解答一般困難不大。若將第一問中豎直向上的拉力固定在已知的滑輪組的動滑輪上,此時滑輪組繩子拉力將多大?學生通過思考也不難解出。若已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此時滑輪組繩子的拉力又將是多大?學生通過分析思考,一般問題不是很大。在上述情況不變下,將物體浸沒在水中,此時滑輪組繩子的拉力又將多大?學生通過認真的分析、思考后,大部分也能解出。如此題例問題的呈現有關聯、有層次、有遞度,既照顧了學困生,又使其他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若將此題整合且只出示第四問,學生就會被習題的文字敘述和所提問題所困惑。有的學生束手無策,不敢動筆。這時,教師可以采用逆向思維方法分析指導學生去思考、去分析,化難為易、化繁為間。概括地講,課上的例題教師要精心設計,指導學生構建解題的方法,在訓練習題的選擇與設計時,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要給學生創設適度的思維訓練機會,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實現能力的遷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11982.htm